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2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5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产仔数是猪重要的经济性状之一,但遗传力很低(约0 1),对其进行常规选择进展缓慢。中国猪地方品种素以高产著称,含50%“梅山猪”血统的合成系中存在1个雌激素受体等位基因与产仔数相关[1]。“申农1号”猪是以“长白”×(“大白”ד二花脸”)杂交猪群为基础群,通过常规育种  相似文献   
32.
近几年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陆续承担了上海市农委和市科委多个有关猪种培育、配套系选育等方面的研究课题,这其中就涉及申农配套系的选育。申农配套系的选育是围绕课题承担单位与合作单位多年联合选育而成的申农I号猪而来的,  相似文献   
33.
采用PCR -RFLPs法检测申农Ⅰ号猪氟烷基因 ,结果表明 :45头申农Ⅰ号猪中具NN氟烷基因型的猪为 2 5头 ,具Nn基因型的猪为 2 0头 ,未出现nn基因型。试验结果提示 ,引入中国地方猪血统能极大地降低nn基因型出现的频率 ,从而改善其肉质。  相似文献   
34.
我国很多地方猪种表现出国外猪种所没有的优良特性,本文报道了利用相关分子生物学手段,对部分中国地方猪种的与肉质相关的肌内脂、肌纤维等相关的性状及与抗病相关的MHCII型基因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地方猪种的优良特性提供了一定具有参考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35.
为探究不同类型生态浮床对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以动植物、浮毯、填料、单一漂浮植物(中华天胡荽)、美人蕉等5种生态浮床为试验组,通过检测水质净化的重要指标,确定不同类型生态浮床对水质净化指标的优势组合。结果表明,浮毯组和美人蕉组对总氮(TN)去除效果较好;美人蕉组、填料组和浮毯组对总磷(TP)去除效果较好。氨氮对TN降解贡献不大;硝氨对TN降解贡献较大。试验结果表明,5种生态浮床在净化水质方面效果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36.
为给广大群众提供安全放心的食用猪血产品,合理利用猪血资源,对屠宰和采血、血液阻凝和复凝、原料调配、灌装、除腥、除臭、除沫、灭菌、包装、成品检验、运输等食用猪血产品工业化生产环节中质量安全控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我国食用猪血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7.
以杜洛克、巴克夏等国外优秀种公猪为父本,以皮枫猪为母本,杂交得杜皮枫、巴皮枫三元杂交猪,与纯种皮特兰以及三元杂交猪皮长上进行肥育试验,并进行屠宰测定,对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杜皮枫、巴皮枫在嫩度、肌内脂肪、生长速度等指标优于皮特兰和皮长上.  相似文献   
38.
以大约克猪、杜洛克猪头、皮特兰猪等主要国外品种与申农Ⅰ号猪进行杂交试验,并开展肥育和屠宰测定,试验结果表明,申农Ⅰ号猪与(皮·杜)公猪的杂交后代生长速度最快,平均日增重达602g/d,与大约克公猪的杂交后代平均背膘最薄,校正背膘厚为1.78cm,与皮特兰公猪的杂交后代在饲料转化率、眼肌面积及校正瘦肉率方面均最高,分别达到2.67:1、51cm~2、65.7%。试验结果显示,申农Ⅰ号猪与皮特兰猪具有较高的配合力。  相似文献   
39.
40.
以PCR-RFLPs法为检测方法,针对氟烷基因开展无应激皮特兰猪的分子选育,共检测从2003-2007年若干世代共28批次皮特兰猪。结果显示,在所检测的共994头样本中,具NN基因型的为361头,具Nn基因型的为374头,具nn基因型的为259头。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世代选育的进展,群体中N基因和NN基因型的频率逐渐升高,至第17批次时均达100%,后均维持在较高水平,Hard-Weinberg平衡亦呈现平衡-不平衡-平衡的现象,直至此基因最终在群体中失去平衡。试验结果还表明,利用基因技术对家畜进行分子育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