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23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本研究从患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AHPND)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肝胰腺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编号为20160303005-1,通过16S rRNA和分子伴侣蛋白groEL基因序列分析,并结合生理生化特征,将该细菌鉴定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其血清型为O1:KUT(K untypeable)。基因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携带可引起对虾AHPND的相关毒力蛋白基因pirA~(VP)和pirB~(VP),但不携带副溶血弧菌临床菌株毒力基因:耐热直接溶血毒素(Then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tdh)和相对耐热直接溶血毒素(TDH-related hemolysin,trh)基因。菌株对凡纳滨对虾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浸泡感染的半数致死剂量(LD_(50))为7.96×10~3 CFU/ml。对虾急性感染后,6 h肝胰腺颜色变浅,肠胃变空;9 h肝胰腺呈浅白色,萎缩变小。9 h死亡数过半,24 h全部死亡。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感染后对虾肝胰腺小管崩塌,上皮细胞严重脱落,呈现出典型的AHPND病理症状。药敏实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和头孢他啶等16种药物敏感,对阿莫西林、替卡西林和头孢噻吩等5种药物表现为耐药。上述研究可为该病原的流行病学及药物防控研究提供基本数据。  相似文献   
22.
饲料蛋白水平对日本沼虾生长、消化酶和免疫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按等能量不等蛋白的原则,配制蛋白水平分别为28%、32%、36%、40%、44%的5组饲料投喂日本沼虾[体重(0.28±0.07)g].饲养52 d时测定虾的增重率、饲料系数、成活率、消化酶活性和免疫酶活性等指标.结果显示:投喂不同蛋白质水平饲料的各组日本沼虾之间,增重率、饲料系数、成活率和肝胰腺中蛋白酶活性有显著差异(P<0.05);当饲料蛋白水平为40%时,日本沼虾的成活率和增重率最高,饲料系数最小;肝胰腺中蛋白酶活性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但当饮料蛋白水平超过36%时胃蛋白酶活性下降,当饲料蛋白水平超过40%时类胰蛋白酶活性下降;胃中蛋白酶有随饲料蛋白水平增加而上升的趋势,但饲料不同蛋白水平对其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不同蛋白水平对ACP酶活性的影响有显著差异(P<0.05),但对AKP、SOD酶活性影响的差异不显著(P>0.05).以增重率为指标,采用直线回归法,拟合出线性方程y=0.354 8x 46.338 0.采用抛物线回归法,拟合出抛物线方程y=-0.077 1x2 5.969 1x-53.420 0.由两个回归方程计算出日本沼虾饲料中的最适蛋白质含量为38.7%~40.3%.结合饲料系数、消化酶活性和免疫酶活性等指标的考察,建议在日本沼虾生产中,中期配合饲料的适宜蛋白质水平为38.7%~40.3%.  相似文献   
23.
为探讨特异性卵黄抗体抗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associated with 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 VpAHPND) 感染的效果及其机制,防控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 (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 AHPND),本研究以添加不同剂量VpAHPND卵黄抗体制剂 (0、0.2%和0.5%) 的饲料投喂凡纳滨对虾幼虾,测定对虾的生长率和存活率、对虾肝胰腺免疫酶活力和免疫基因相对表达水平,通过浸浴感染实验测定免疫对虾抗VpAHPND感染的能力。生长实验结果显示,免疫28 d后,免疫组与未添加卵黄抗体制剂的对照组对虾在平均生长率、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免疫功能实验结果显示,免疫14 d后,与对照组相比,0.2%免疫组对虾肝胰腺的酚氧化酶 (PO)、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溶菌酶 (LZM) 活力显著升高,抗菌肽 (Crustin) 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也显著升高,而β-1,3-葡聚糖结合蛋白-脂蛋白 (β-GBP-HDL) 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则显著降低。浸浴感染实验结果显示,0.2%免疫组对虾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0.2% VpAHPND卵黄抗体制剂对凡纳滨对虾的相对免疫保护率为63.77%。研究表明,口服卵黄抗体不会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和存活产生不良影响,0.2%的VpAHPND卵黄抗体制剂通过提升凡纳滨对虾的PO、SOD、LZM活力和Crustin基因表达水平,增强凡纳滨对虾的免疫功能,从而提高对虾抗VpAHPND感染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应用潜力。本研究为使用特异性卵黄抗体防控AHPND提供了依据,也为其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4.
阿鲁加姆锡兰蛭(Zeylanicobdella arugamensis)是重要的鱼类体外寄生虫,可感染30余种海水鱼类。阿鲁加姆锡兰蛭病在我国和东南亚多个国家的海水养殖鱼类中流行,严重时可导致鱼类大量死亡。为持续、稳定、足量地获得活体寄生虫,供防治鱼蛭病研究使用,本研究通过鱼蛭在体感染实验,建立了阿鲁加姆锡兰蛭的传代培养体系。研究结果证实,2种海水观赏鱼[棘颊雀鲷(Premnas biaculeatus)和白条双锯鱼(Amphiprion frenatus)]可作为宿主鱼,用于该鱼蛭的传代培养,且传9代后产生的子代仍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鱼蛭的生活史观察显示,该鱼蛭的生活史可分为卵茧孵化和幼蛭发育2个阶段。在水温为26℃、盐度为30的条件下,鱼蛭最短20 d即可完成其生活史。其中,卵茧孵化为幼蛭需要9 d,孵化率高达83.8%;幼蛭感染宿主、发育成熟并开始产卵茧最短需要11 d。本研究可为海水鱼蛭的生物学和鱼蛭病的防治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5.
采用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 KL-3 2010和微小杆菌(Exiguobacterium sp.) KL-C2 2014作为益生菌,进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投喂实验,研究上述菌株对带毒对虾的生长与存活的影响。假交替单胞菌KL-3 2010对致急性肝胰腺坏死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 (VPAHPND 20130629002S01)有拮抗作用和胞外蛋白酶活性,微小杆菌KL-C2 2014有胞外蛋白酶活性。待试对虾经检测为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VPAHPND)和虾肝肠胞虫(EHP)弱阳性。经过为期60 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与投喂普通颗粒饲料的对照组相比,投喂假交替单胞菌KL-3 2010的对虾存活率提高了213%±43% (P<0.01);投喂微小杆菌KL-C2 2014的对虾平均生长率提高了105.5%±28.1% (P<0.05);交替投喂2株菌的对虾存活率提高了184%±52% (P<0.05),平均生长率提高了70.6%±32.8%。肠道可培养优势菌研究表明,2株益生菌的投喂显著影响了对虾肠道优势菌群的种类。本研究为带毒虾苗的养殖提供一种有效的病害防控和促生长的手段。  相似文献   
26.
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水产病害防治等众多领域的活动都需要对病原微生物进行药敏试验(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AST)。本研究以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P)为模式微生物,以卡那霉素、四环素、青霉素和恩诺沙星为代表性抗生素,对比研究了微生物生长传感器AST法和标准微量肉汤稀释(Broth microdilution, BMD)AST法的性能特征。结果显示,无论是标准菌株还是来自养殖环境和对虾的分离菌株,分别测定4种抗生素对它们的剂量效应时,2种方法所得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值的基本一致率(Essential agreement, EA)都是100%,因而具有高度吻合性。微生物生长传感器AST法测定的MIC值往往不小于BMD AST法的测定结果,表明自动化仪器法的灵敏度高于肉眼观察。比较而言,微生物生长传感器AST法因为能提供细菌生长实时动力学曲线而呈现更高的效率和更多的抗生素响应信息,而且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用户友好,因而具有更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27.
卵黄抗体(IgY)是一种存在于卵黄中的免疫球蛋白,具有性质稳定、安全高效、绿色环保、不产生耐药性等特点,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文章介绍了卵黄抗体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和作用机制以及卵黄抗体在水产动物疾病防治中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以期为今后卵黄抗体在水产养殖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