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7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37篇
园艺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高温是制约坛紫菜(Neoporphyra haitanensis)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阐明坛紫菜高温胁迫应答机理对耐高温品种选育至关重要。人们已分离多个坛紫菜抗逆相关基因,但尚不清楚这些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本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分离了坛紫菜转录因子NhbZIP1基因。该基因开放阅读框长825 bp,编码274个氨基酸。从开放阅读框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有5个低复杂度区域和1个BRLZ结构。其中,BRLZ是bZIP家族的保守结构域,含有一个α卷曲螺旋结构(121~171aa)。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发现,NhbZIP1受高温胁迫显著诱导。为进一步阐明NhbZIP1的功能,将其转入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中。结果显示,高温胁迫下转基因藻株生物量始终高于野生型,且随处理时间增加差异越来越显著。转基因藻株中热激蛋白家族和抗氧化系统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野生型。研究表明,NhbZIP1激活下游抗逆基因表达,在坛紫菜应答高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bZIP调控坛紫菜响应高温胁迫的分子机制,为耐高温新品种选育提供了基...  相似文献   
22.
对采用不同冷藏保护剂保护的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幼苗,经不同冷藏时间后的存活与生长发育情况进行研究,探讨影响冷藏效果的一些相关因素。结果显示:(1)在常温下,不同浓度梯度的胞内保护剂(甘油、DMSO)比胞外保护剂(葡萄糖、蔗糖)对坛紫菜幼苗成活的影响大,幼苗分别在20%DMSO和35%甘油中培养48 h,其成活率为15%和0%;(2)从单一冷藏保护剂的作用来看,甘油的冷冻保护效果优于DMSO,幼苗在20%-25%甘油保护剂作用下冷藏30 d,成活率为100%,冷藏90 d的成活率为25%-35%;葡萄糖和蔗糖作为单一的冷藏保护剂,冷藏15 d后幼苗全部死亡;(3)甘油 DMSO两种胞内保护剂混合冷藏30 d,成活率为85%;(4)甘油 DMSO 葡萄糖不同浓度组合的冷藏效果较好,冷藏180 d后仍达到95%以上的成活率;(5)盐度和藻体细胞壁的厚度与冷藏效果有关。当盐度为25时,冷藏藻体的细胞成活率高于其他盐度实验组;藻体细胞壁的厚薄对保存效果有影响,同一品系的藻体,细胞壁厚的比细胞壁薄的细胞更耐低温,成活率较高;(6)同株藻体不同部位冷藏30 d后成活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3.
ISSR标记在坛紫菜不同色泽丝状体种质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谢潮添  陈昌生 《水产学报》2007,31(1):105-111
ISSR标记在坛紫菜不同色泽丝状体种质鉴定中的应用=Application of ISSR markers in germplasm identification of different color’s Porphyra haitanensis filament strains[刊,中]/谢潮添(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厦门361021),纪德华,陈昌生,徐燕,张元//水产学报,—2007,31(1).-105~111 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4个不同色泽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丝状体品系(分别为桔黄色,褐绿色,棕红色和紫色)及1个野生型对照丝状体品系(褐红色)进行了遗传分析,共筛选出11条引物,PCR反应得到了129个扩增位点,多态位点比率达88.4%,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6369,期望杂合度为0.3609,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5265;根据Nei方法计算了这5个坛紫菜丝状体品系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和遗传距离,结果发现4个不同色泽丝状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5727,它们同野生型对照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6564,同时应用UPMGA法对它们进行了聚类分析。最后应用引物812扩增的4个多态性位点构建了这5个不同坛紫菜丝状体的DNA指纹图谱,使每一品系都具有独特的DNA指纹,并将其转化成了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码指纹,可以方便地应用于坛紫菜丝状体的种质鉴定中。结果表明ISSR分子标记技术可以作为坛紫菜丝状体种质鉴定的有效技术手段,提供快捷、准确的鉴定结果。图3表5参24 关键词:坛紫菜; ISSR标记; 遗传分析; 种质鉴定 E-mail: cschen@jmu.edu.cn  相似文献   
24.
比较研究了福建沿海8个野生坛紫菜种群的藻胆蛋白、叶绿素、粗蛋白、氨基酸等主要品质指标,结果表明:1)野生坛紫菜种群WP3的藻体在粗蛋白、总藻胆蛋白及叶绿素的含量上均具有较高优势,而WP6的藻体尽管粗蛋白的含量最低,但总藻胆蛋白及叶绿素的含量却最高.2)8个野生坛紫菜种群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氨基酸,其质量比达到52~85 mg/g;且氨基酸组成比例均衡,8种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28.3%~32.4%,正好与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制定的人类必需氨基酸的理想模式(26.2%)相近.3)各野生坛紫菜种群含有丰富的起呈味作用的游离氨基酸,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的WP3种群(1.879 mg/g)比含量最低的WP5种群(1.325 mg/g)高41.8%;种群WP7所含的游离氨基酸种类最多,达15种.  相似文献   
25.
以野生型和6种不同色泽的坛紫菜色素突变体为材料,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4种主要色素基因(Cpeα、Cpcα、Apcβ、Chl.a)在不同色泽突变体不同生长期(初期、盛期、末期)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在不同色泽不同生长期的坛紫菜色素突变体中,各色素基因表达水平由高到低均为Apcβ>Cpcα>Chl.a>Cpeα,且Cpeα基因的表达水平最不稳定,会随着生长过程发生显著变化,而Cpcα、Apcβ和Chl.a基因表达水平则相对稳定;此外,对色素突变体和野生型藻体中色素基因表达水平和相应色素蛋白含量的线性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二者间没有相关性,即各色素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藻体最终显示的颜色无关,由此推测坛紫菜色素突变的可能机制是色素蛋白合成过程中一些相关调控基因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26.
坛紫菜核糖体蛋白S15a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梅高尚  纪德华  李兵  徐燕  陈昌生  谢潮添 《水产学报》2012,36(12):1826-1833
坛紫菜栽培中经常遭遇高温胁迫危害而产生烂菜现象,为研究坛紫菜在高温胁迫条件下的分子应答机制,分离并克隆高温胁迫应答的相关基因,应用引物退火控制(ACP)技术对耐高温型纯系Z-61叶状体在高温胁迫条件下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时,获得一条在高温胁迫条件下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的基因片段,通过5'-RACE技术获得了它的全长,命名为Phrps 15a(GenBank登录号:JN991055.1).该基因序列全长676 bp,包含一个390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30个氨基酸的核糖体S15a蛋白(PhRPS 15a),蛋白分子式为C664H1066N188O180S7,由3条螺旋、7个片层及8个环状连接组成,与多个物种的RPS15a蛋白具有较高的序列一致性(78%~80%).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动物、高等植物、绿藻和坛紫菜PhRPS15a蛋白均享有独立的进化分支,但坛紫菜PhRPS 15a蛋白与团藻和莱茵衣藻的亲缘关系更近.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Phrps 15α基因的表达水平与高温胁迫密切相关,在高温胁迫条件下,Phrps15a基因的表达水平极显著下调.  相似文献   
27.
基于SCAR标记的坛紫菜“闽丰1号”多重PCR鉴定技术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建立坛紫菜“闽丰1号”(Z-26)品系的种质分子鉴定方法,采用300条RAPD引物对6个坛紫菜纯系进行标记扫描,从中筛选出“Z-26”品系的特异性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标记9个,经克隆和测序,其中两个特异性标记成功转化为特异SCAR标记(Z26-600和Z26-360),标记片段大小分别为530 bp和242 bp.并进一步通过4个不同实验验证,确定Z26-600和Z26-360两个标记是坛紫菜“Z-26”品系的特异和稳定性标记.最后为进一步简化种质鉴定程序,建立更为便捷和准确的种质鉴定方法,经过条件优化,以此两个标记为基础建立了坛紫菜“Z-26”品系的多重PCR鉴定方法,该方法可以在一次PCR反应中同时鉴定两个特异性标记.  相似文献   
28.
坛紫菜叶状体对失水胁迫的抗氧化生理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失水胁迫是潮间带中高潮区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的主要胁迫因子。本研究以坛紫菜叶状体为材料, 探讨其在不同失水程度下细胞中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含量、过氧化氢(H2O2)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和抗坏血酸(ASA)含量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 坛紫菜叶状体生理适应的关键转变点在失水率达到60%时。当失水率低于60%, 细胞内的活性氧成分以毒性较低的H2O2为主, APX活性、ASA含量和GSH含量无显著变化, SODCATGR活性呈现显著下降趋势; 但当超过60%, 细胞内的活性氧成分转变为以高毒性的  ·为主, 氧化酶SODCATAPX活性无显著上升, GR活性、ASA含量和GSH含量均有显著上升。由此间接说明, 坛紫菜细胞在高度失水胁迫时所产生的活性氧成分, 主要是由GRASAGSH作为清除剂去除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细胞抗氧化系统在坛紫菜失水胁迫应答中的作用机制, 为深入了解坛紫菜失水耐受性的生理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9.
为了研究养殖海带的生态环境效应,通过南日岛海带养殖区现场测量和取样,分析了海带的生长速率,组织C、N、P含量和元素比值,以及养殖区颗粒和溶解有机物的季节变化。结果显示,在1个生长周期内,海带的湿重与长度呈明显幂函数关系(W=0.02 L7.57,R2=0.84),海带的湿重、长度和宽度与养殖天数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湿重、长度和宽度与养殖天数的R2分别为0.96、0.96和0.93)。海带C/N比变化范围为9.13~18.66,N/P比变化范围为11.32~18.48,C/P比变化范围为153.18~267.99。海带C/P比与P含量呈明显指数函数关系(Y=748.30 e-4.10X,R2=0.88),C/N比与N含量呈明显指数函数关系(Y=50.21 e-0.60X,R2=0.92)。海带养殖海区POC、PON和POP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33~0.86、 0.07~0.11和0.01~0.02 mg/L; DOC、 DON和DOP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98~17.06、0.20~0.55和0.01~0.04 mg/L。海带C、N、P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2.82%~26.43%、 1.65%~2.97%和0.25%~0.42%。收获时海带的平均碳、氮、磷含量分别为26.17%、1.76%和0.29%,以2018年福建海带养殖总产量76.83万t计算,即通过收获分别可移除C、N、P 20.13、1.35和0.22万t。研究表明,养殖海带可能是养殖区海水有机物的重要来源,是近海碳循环的重要组成之一。  相似文献   
30.
高温胁迫下坛紫菜叶状体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以坛紫菜耐高温品系Z-61 F4代叶状体为试验材料、野生型坛紫菜叶状体为对照,研究了高温胁迫(30 ℃、26 ℃)与正常培养温度(21 ℃)下,处理不同天数(0、2、4、6、8、10 d)后坛紫菜叶状体中自由基含量、过氧化氢(H2O2)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游离脯氨酸(Pro)含量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发现耐高温型坛紫菜对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过程:高温胁迫→活性氧含量上升→细胞膜氧化受损,产生过量膜脂过氧化物→细胞感受到过量的活性氧信号→抗氧化系统和渗透压调节系统共同响应,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含量下降。同时比较两种紫菜对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过程,发现耐高温型坛紫菜在高温胁迫下能同时启动抗氧化系统和渗透压调节系统,而野生型坛紫菜则只能启动渗透压调节系统,并且两种紫菜抗氧化系统的本底含量也存在着显著差别。由此说明不同品系坛紫菜耐高温性状差异的可能原因是细胞内抗氧化系统的应激性和本底含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