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2篇
水产渔业   3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31.
基于SELECT模型的南海金线鱼刺网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流刺网网目尺寸对金线鱼(Nemipterus virgatus)的选择性,2008年5月于南海北部渔场用网目尺寸分别为40 mm、45 mm、50 mm、55 mm和60 mm的刺网进行了共同捕捞试验。在SELECT(Share Each LEngthclass's Catch Total)模型的架构下,用Normal、Gama和Bi-normal概率模型拟合刺网对金线鱼的选择性,根据赤池信息指数(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值评价并选出最佳拟合模型。结果表明,试验共捕获金线鱼185尾,金线鱼众数体长随网目尺寸的增加而增大;Gama的估计分隔模型AIC值在所有模型中最小(466.55),将其作为最佳拟合模型;刺网对金线鱼的相对作业强度(Pi)大小顺序依次为40 mm60 mm55 mm45 mm50mm;40 mm、45 mm、50 mm、55 mm和60 mm刺网对体长150 mm金线鱼的选择率分别为98.39%、80.94%、39.30%、13.70%和3.87%。该研究认为将50 mm作为金线鱼刺网的最小网目尺寸不足以达到保护渔业资源的目的,建议将南海区金线鱼刺网最小网目尺寸增加到55 mm。  相似文献   
32.
刺网网目尺寸对南海区金线鱼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线鱼刺网是南海区的主要渔具之一。根据近年来世界上刺网选择性研究常用的最大似然法原理,应用Normal、Gamma和Lognormal3种常用的刺网选择性曲线模型,对1992年在南海区进行的45、50、55和60mm网目尺寸金线鱼刺网捕鱼比较试验的渔获资料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区金线鱼刺网的选择性最适合用Log normal模型曲线公式描述。  相似文献   
33.
南海北部金线鱼流刺网渔业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鹏  杨吝  张旭丰  谭永光 《南方水产》2008,4(6):101-107
根据“粤阳东18023”渔船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渔获销售记录,结合春、秋2季的渔获抽样测量数据,对使用单片刺网在南海北部作业的大型金线鱼流网船的生产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渔获以底层和近底层种类为主,带鱼Trichiurus haumela、长尾大眼鲷Priacanthus tayenus和金线鱼Nemipterus virgatus为渔获优势种,占产量的29.7%、13.3%和10.5%,占产值的27.4%、24.4%和15.7%;渔船全年作业,汛期在11月至翌年3月,其中1月为旺汛期,休渔期的产量和产值在全年中所占比重很小;优势种渔获以成鱼为主,其CPUE的高值期与汛期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4.
为了探明龙头鱼流刺网的渔获种类并对网目捕获机理进行初步研究,2012年9月在南海北部珠海近海渔场进行了调查,对全部渔获种类进行分类鉴定,并根据相对体围的渔获量变化曲线探讨了网目捕获机理。结果显示:龙头鱼流刺网的主要渔获种类为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杜氏叫姑鱼(Johniusdus sumieri)、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和鳓(Ilisha elongata);渔获的龙头鱼相对体围值在0.8~1.2内的占绝大多数;当龙头鱼的相对体围值为1.0时,渔获量最高。  相似文献   
35.
根据2011年春季南海中南部海域灯光罩网渔业海上调查数据,对南海中南部海域灯光罩网渔获组成、主要鱼种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是南海中南部灯光罩网的主捕鱼种,占绝对地位,优势胴长组为110~130 mm;其他主要鱼种有长体圆!(Decapterus macrosoma)、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es)、鲔(Euthynnus affinis)和鲣(Katsuwonus pelami)。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作为鱼种优势度的度量指标,得出灯光罩网渔获优势种只有鸢乌贼一种,IRI 值高达19418.013(IRI≥1000),重要种有2种,长体圆!和黄鳍金枪鱼,IRI 值分别为176.731和175.703(1000﹥ IRI≥100)。灯光罩网是南海捕捞中上层鱼类的主要作业方式之一,发展前景好,应合理开发,实现南海渔业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36.
南海区海洋渔具改革技术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捕捞渔业的持续发展决定了渔具渔法改革的必然性,渔具改革是渔业研究和管理不可乏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从渔具技术上提出南海区海洋渔具改革的几种可能措施,为下一步进行渔具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7.
南海区拖网网囊最小网目尺寸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科学地确定南海区拖网网囊的结构和适宜网目尺寸,于2000年11月25日-12月20日在南海北部珠江口以外海域,水深36-70m拖网渔场,对4种不同网目尺寸的方形网目网囊进行了2个航次34网次的网囊套网式捕鱼选择性试验。4种网囊的网目尺寸(Mex)分别为30.3mm、35.2mm、39.4mm和43.6mm。结果表明,蓝圆参(Decapterus maruadsi)、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和条尾绯鲤(Upeneus bensasi)仍是南海拖网渔获中常见的鱼种;4种方形网目网囊的数量平均逃逸率均高于重量平均逃逸率;网囊渔获的优势体长总是大于套网渔获的优势体长;方形网目网囊有利于释放纺锤形鱼类和圆体形鱼类(如蓝圆参、多齿蛇鲻、条尾绯鲤)的幼鱼;3种主要鱼种的50%选择长度(L0.5)与Mex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蓝圆参L0.5=57.98 1.80Mex;多齿蛇鲻L0.5=72.71 1.64Mex;条尾绯鲤L0.5=37.62 1.66Mex。经综合分析认为,南海区拖网最好使用方形网目网囊,最小网目尺寸不应小于40mm。  相似文献   
38.
南海北部拖网30.3mm方形网目网囊的渔获选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1997年10月和2000年11月在南海北部珠江口以外传统拖网渔场进行的网目选择性试验资料,分析了网目内径为30·3mm的方形网目网囊对南海北部多种渔获的选择性能。结果表明,这种规格的方目网囊平均尾数逃逸率为29·76%,平均重量逃逸率为8·46%;出现在套网中的经济种类少、数量少,条尾绯鲤、金线鱼、多齿蛇鲻、大头狗母鱼4种鱼的尾数和重量分别占套网抽样渔获的95·4%和86·0%;网囊中带鱼、长尾大眼鲷、黄鳍马面鲀、白姑鱼、深水金线鱼等鱼种的体长小于可捕标准的个体尾数比例均超过或接近50%,枪乌贼、乌贼、乌鲳等幼鱼尾数比例达90%以上,多齿蛇鲻和金线鱼50%选择体长均未达到最低可捕标准,表明该种规格网囊对多数经济种类幼体的损害比较严重。总体来说,使用该规格的方目网囊作业不利于南海北部多数种类资源的繁殖、恢复及其可持续利用,不利于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相似文献   
39.
南海北部竖杆张网网囊网目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套网法对南海北部双桩竖杆张网网囊网目的选择性进行分析,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确定黄斑 篮子鱼(Siganus oramin)、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 joyneri)、小鳞沟鰕虎鱼(Oxyurichthys microlepis)和白姑鱼 (Argyrosomus argentatus)4 种主要渔获作为张网选择性研究的指标种,使用Logistic 曲线作为其选择性曲线模型,求 得不同网目尺寸网囊对该4 种指标种的体长选择性曲线,并运用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曲线参数运算。结果显示,试 验网囊网目尺寸为15 mm 时,除毛虾(Acetes)外无其他渔获逃逸;试验网囊网目尺寸为25 mm 时,4 种指标种的50% 选择体长(L50)分别为53.17、50.16、61.05、26.37 mm,其选择性范围(SR)分别为13.43、17.50、41.88、12.78 mm;试验网 囊网目尺寸为35 mm 时,4 种指标种的L50 分别为80.72、77.12、86.97、68.68 mm,其SR 分别为19.48、39.08、28.20、 13.17 mm。随着张网网囊网目尺寸的增加,4 种指标种的L50随之增加,SR 值除小鳞沟鰕虎鱼外也都增加。  相似文献   
40.
为促进南海马鲛刺网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于2012年和2015年分别进行了马鲛流刺网渔获组成和选择性试验。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评价刺网的渔获组成,并在SELECT模型(share each length catch total)的架构下,利用正态分布(Normal)和双峰分布(Bi-normal)概率方程计算刺网对康氏马鲛(Scomberomorus commersoni)的选择性;进一步结合康氏马鲛的最小可捕规格,探讨南海区马鲛流刺网的最小网目尺寸。结果表明,康氏马鲛是南海马鲛流刺网最重要的渔获种类,其2012年和2015年IRI值分别为9 472.00和14 363.02;调查试验共捕获康氏马鲛295尾,其中2012年康氏马鲛的众数叉长组为751~800 mm(占32.52%),2015年康氏马鲛的2个众数叉长组分别为501~550 mm和701~750 mm;正态分布模型估算的选择性众数相对叉长为6.961;双峰分布估算的2个众数相对叉长值分别为4.440和6.728;根据模型残差值的大小,认为双峰分布的拟合效果较好;将康氏马鲛可捕规格定为380 mm的前提下,建议南海马鲛流刺网的最小网目尺寸可暂定为120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