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44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22篇
  40篇
综合类   187篇
农作物   34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35篇
园艺   30篇
植物保护   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11.
稻曲病是水稻穗期的主要病害,近年来随着麦套稻、直播稻等水稻轻型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病情有加重发生趋势,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爱苗对稻曲病防效高,且可延缓叶片衰老,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2.
冬季用7.5%金马EW 60~100 m l/667m2,对看麦娘的株防效达96%以上,鲜重防效达98%以上,对野燕麦的株防效、鲜重防效均在98%以上。春季用7.5%金马60~80 m l/667m2,对看麦娘的株防效在93%以上,药后25 d的鲜重防效在80%左右。金马对小麦无不良影响,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3.
为了优选复方秦皮制剂的最佳醇沉工艺,我们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以药液浓度、醇沉浓度、放置时间为影响因素,选用L9(34)表进行正交试验。结果:优选工艺为药液浓度(1.1-1.2g/mL),醇沉浓度(60%),放置时间(24h)。结论:优选精制工艺提取的浸膏中秦皮乙素含量较高,说明该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14.
筛选到1株对云南省昭通褐煤降解效果较好的菌株H3,经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株与青霉菌Penicillium griseopurpureum的相似度为96%。通过正交试验筛选H3菌株生物降解昭通褐煤产游离腐殖酸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煤样粒度会明显影响H3菌株对煤的生物降解,并且当粒度小于0.074 mm、反应温度为30℃、反应时间为7 d时,菌株H3对褐煤的降解效果最好,经降解后褐煤中游离腐殖酸含量为70.34%,提高35.87%,降解率达到56.25%。通过工业分析、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了微生物降解前后褐煤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经H3菌株降解后昭通褐煤的水分和固定碳含量略有上升,而挥发分和灰分含量略有下降,煤中一部分芳香环可能被真菌破坏,使其微晶结构发生变化。同时,经过微生物降解后的褐煤,部分碳碳双键和碳氮单键消失,说明原煤部分官能团被破坏。  相似文献   
115.
为了鉴定课题组前期在Foc4基因组中筛选的候选效应蛋白的毒力功能,以从中选取的FoSSP20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其结构,并通过信号肽分泌实验、亚细胞定位实验、烟草瞬时表达实验和qRT-PCR初步分析其功能,结果显示,利用酵母分泌实验验证FoSSP20的信号肽的分泌功能,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分泌蛋白定位于烟草(Nicotiana benthamiana)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核中。qRT-PCR结果分析表明FoSSP20在香蕉枯萎病菌侵染前期显著上调表达。以上结果表明,FoSSP20是一个经典分泌蛋白,可能在病原菌侵染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6.
为探究褐藻胶-富里酸改性石膏(AFG)对玉米(Zea mays L.)根系形态和植株生长的调控作用,评估AFG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价值,于2022年设置6个AFG施用量:0(T0)、20(T20)、40(T40)、60(T60)、80(T80)、100 kg·hm-2(T100),分析施用AFG对玉米根系形态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AFG处理较不施用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硫含量;施用AFG对根系形态性状具有明显调控作用,与T0相比,根总长度、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根尖数、根体积和根干质量的提高幅度分别为7.6%~18.2%、14.0%~31.2%、5.1%~11.0%、11.6%~17.9%、20.9%~45.7%和7.8%~18.7%。与其他处理相比,T40处理的根系形态性状最优,进一步提高AFG施用量则调控效果有降低趋势。施用AFG处理的玉米单株籽粒产量较不施用处理增加2.6%~8.9%,并以T40处理的单株籽粒产量最高。根尖数、根表面积、根系体积、根总长度、根冠比、根干质量和根平均直径与单株籽粒产量呈显著相关,对单株籽粒产量影响最强的根系性状为根干质量...  相似文献   
117.
运用微波消解技术与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AES)技术,建立沙虫中重金属元素的测定方法。测定了沙虫中铜、铅等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各元素的系列标准液,浓度与发光强度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在0.999以上,加标回收率为98%~114%。结果表明,沙虫中铜、铅、镉、铬、锰、砷、汞、钡8种重金属的含量分别是:17.119、3.781、0.695、7.351、1997.982、0.620、0.144、4.249 mg/kg。与国家规定的水产品中重金属限量标准相比,除了汞、铜未超标外,沙虫中锰超标100倍、镉超标近7倍、铅超标近4倍、铬超标3.5倍、砷超标1倍多。沙虫污染较为严重,呼吁相关部门予以关注,还东方市及周边海域一方净土。采用微波消解技术和ICP-AES相结合径向观测测定重金属元素含量,与常规分析方法相比,有省时、省力、环境污染小、基体效应小、稳定性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准确及实现多元素同时分析等优点,应用于沙虫中多元素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18.
近70年黄河流域水沙情势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深入剖析黄河水沙现状及成因是精准预测黄河未来水沙情势的前提与基础。为此,以黄河干流潼关断面以上4个主要干流水文站及7个主要一级支流把口站1950-2016 年水沙实测资料为基础,采用双累积曲线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剖析了黄河流域水沙演变规律及水沙主要源区变化特征,定量评估了不同环境要素对黄河水沙变化影响。结果表明:1)黄河干流兰州、头道拐、龙门及潼关水文站年径流及年输沙量均呈显著减少趋势(P<0.05),其中,年径流减幅17.93%~40.79%,年输沙量减幅均在46.74%以上。受多种因素影响,黄河水沙在20世纪80-90年代发生减少突变;2)兰州-潼关区间年均径流量沿程变化表现为由总体递增状态向递减趋势转变,年均输沙量递增状态虽未转变,但递增幅度平均减小90%以上;3)黄河泥沙主要来源区由头龙区间向龙潼区间发生转移特征明显,龙潼区间水土流失治理有待进一步加强;4)人类活动对黄河中游水沙锐减占据主导作用,平均贡献率达到90%以上。而上游兰州站年均径流量受气候影响较大,贡献率达到66.57%。研究结果可为深刻认识黄河水沙时空现状及成因提供依据,并对未来水土流失治理区位方向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9.
泉州市324国道泉州至塘头段路旁土壤中重金属来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泉州市324国道泉州至塘头段路旁土壤中14种重金属元素Sc、V、Fe、Mn、Co、Ni、Cu、Zn、As、Cd、Sn、Sb、Pb、Bi的含量,用富集因子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和可能来源。结果表明,Pb、Sn、Sb、Cd、Ni、Zn、Sc、Cu和Bi的含量均超过泉州市土壤背景值,污染较严重;Ni、Sb、Sn的高富集系数说明其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上述14种元素主要有3个来源:Sn、Sb、Pb、Bi、Ni、Cu、Zn、Cd主要来源于交通污染;As、Sc、Fe来源于人类工业活动;而Co、Mn、V主要来源于土壤母质。聚类分析的结果也验证了因子分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0.
[目的]研究香菇菌丝液体发酵碳源对香菇多糖产量的影响。[方法]以葡萄糖、淀粉和蔗糖作碳源,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柱层析分离多糖,采用正交设计法对香菇真菌发酵的碳源进行研究。[结果]香菇真菌发酵生产香菇多糖的最佳碳源为6%葡萄糖,4%淀粉,2%蔗糖。淀粉对香菇多糖的产量有显著影响。对比试验发现,添加淀粉作碳源有利于香菇菌丝生长发育和多糖的积累。葡萄糖浓度与吸光度A490nm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红外光谱分析显示,香菇菌丝发酵获得的香菇多糖为吡喃型的β-D-葡聚糖,纯化后与由子实体获得的香菇多糖没有本质的不同,但产量不高。[结论]香菇菌丝在富营养化条件下可以积累香菇多糖。该研究对香菇多糖的发酵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