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水产渔业   3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鮸鱼鱼苗对几种药物的耐受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试验确定了CuSO4和福尔马林对鮸鱼苗的半数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鱼苗对这两种药物的敏感性为CuSO4>福尔马林。浸泡试验表明,当用10mg/L的KMnO4或淡水对鱼体进行浸泡时,其浸泡时间分别不能超过10min和1h28min。  相似文献   
22.
在水温(12±1) ℃和盐度24.3±0.61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及恢复投喂对鱼免幼鱼生长、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实验设置饥饿5、10、15 d及连续饥饿4个水平,并设正常投饵对照组,各组饥饿结束后马上恢复正常投饵,整个实验历时30 d,在实验前、饥饿结束时和实验结束时分别测定鱼免幼鱼全长、体重、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表明:鱼免幼鱼在饥饿状况下存活时间23 d.实验结束时,饥饿5 d和10 d处理组鱼免幼鱼全长和体重明显高于投喂对照组(P<0.05).在饥饿期间,连续饥饿组鱼免幼鱼的耗氧率先下降又上升;排氨率前期显著升高,5 d后达峰值,然后逐步下降;鱼免幼鱼的O ∶ N比值先下降,10 d后达谷值,然后不断升高,20 d后迅速升高到30.347.饥饿结束时,各饥饿组与投喂对照组耗氧率和排氨率差异显著(P<0.05).实验结束时,鱼免幼鱼耗氧率除饥饿5 d和10 d组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排氨率除投喂对照组和饥饿15 d组差异不显著外,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饥饿结束时和实验结束时O ∶ N比值差异显著.可见,饥饿后恢复投喂的鱼免幼鱼具有补偿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23.
<正>黄姑鱼(Niben albiftora Richardson),系石首鱼科,黄姑鱼属。近年来由于资源的日渐枯竭,野生黄姑鱼变得稀有,价格有了大幅的提高,而且黄姑鱼具有适应能力强、抗病力高、生长快等特点,能够满足网箱、鱼塘等多种形式的养殖需要,很受养殖户的喜爱,为调整和优化养殖品种结构的优质鱼种。国内对黄姑鱼人工繁育技术已有较多的研究报道,育苗模式有类似大黄鱼的室内水泥池育  相似文献   
24.
25.
透红小丑鱼的繁殖习性、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补充确定透红小丑鱼的分类地位,对透红小丑鱼的繁殖习性及胚胎发育等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透红小丑鱼的产卵时间持续近1 h 20 min,产卵量多达1 400粒;受精卵长径1.5~1.7 mm,短径0.63~0.67 mm;胚胎发育过程包括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化期共7个时期;在水温(26.5±0.5)℃时,受精卵约需198 h 15 min孵化出膜;初孵仔鱼全长3.0~3.6 mm,18 d进入稚鱼期,45 d进入幼鱼期。  相似文献   
26.
黄姑鱼淀粉卵涡鞭虫病的陆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黄姑鱼育苗和苗种培育过程中经常感染淀粉卵涡鞭虫病.该病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一般在4~7月或9~10月发生,水温22~28 ℃,pH 7.3~8.3时容易发生,病程短、传染快,如不及时处理易并发细菌感染.  相似文献   
27.
为了商业化繁殖小丑鱼,研发了小丑鱼集约化循环水繁殖设施和技术。繁殖设施主要由木架、培育缸、管道系统、水处理底缸等组成,1组集约化循环水繁殖设施可培育21对小丑鱼亲鱼。试验结果:人工培育条件下小丑鱼的繁殖习性相似,常年连续产卵,正常产卵间隔为9~15 d,每次产卵500~2 500粒,原缸孵化,正常孵化率在50%以上,水温27℃时,孵化时间为7~8 d。结果表明,小丑鱼集约化循环水繁殖设施在较小的室内空间可培育较多的小丑鱼亲鱼,并且培育水质良好、稳定,繁殖设施中的小丑鱼亲鱼可连续并稳定地保持较高的产卵量和孵化率,达到商业化繁殖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28.
在水温(12±1)℃和盐度24.3±0.61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及恢复投喂对鱿幼鱼生长、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实验设置饥饿5、10、15d及连续饥饿4个水平,并设正常投饵对照组,各组饥饿结束后马上恢复正常投饵,整个实验历时30d,在实验前、饥饿结束时和实验结束时分别测定鮸幼鱼全长、体重、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表明:鮸幼鱼在饥饿状况下存活时间23d。实验结束时,饥饿5d和10d处理组鮸幼鱼全长和体重明显高于投喂对照组(P〈0.05)。在饥饿期间,连续饥饿组鮸幼鱼的耗氧率先下降又上升;排氨率前期显著升高,5d后达峰值,然后逐步下降;鮸幼鱼的O:N比值先下降,10d后达谷值,然后不断升高,20d后迅速升高到30.347。饥饿结束时,各饥饿组与投喂对照组耗氧率和排氨率差异显著(P〈0.05)。实验结束时,鮸幼鱼耗氧率除饥饿5d和10d组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排氨率除投喂对照组和饥饿15d组差异不显著外,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饥饿结束时和实验结束时O:N比值差异显著。可见,饥饿后恢复投喂的鮸幼鱼具有补偿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29.
棘头梅童鱼幼鱼生物学特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棘头梅童鱼幼鱼进行生物学特性的初步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棘头梅童鱼幼鱼的适宜生活盐度范围为5‰~29‰,极限生存盐度范围为2‰~42‰。对盐度的突变适应能力很强。在试验条件下,水温上下限分别为35.0℃和7.8℃。棘头梅童鱼幼鱼对淡水的耐受在20min以内。  相似文献   
30.
梭鱼(Liza haematocheila)属鲻形目(Mugiliformes)、鲻科(Mugilidae)、梭属(Liza),在温州俗称"黄眼鲻".梭鱼不作长距离的洄游,是一种地方性鱼类,栖息于水深不超过10m的近岸浅海地带,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沿海,在江河口咸淡水地区也有分布.梭鱼适温范围为-0.7℃~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