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综合类   28篇
水产渔业   30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用五氯酚钠带水清塘具有用药量少、成本低、操作方便以及对野杂鱼类杀伤力强、清塘彻底效果好等优点.多年来,不少水产养殖户总喜欢用它来清塘.但是,我们发现也有不少的农户由于不太了解该药物的特性,从而忽视了此药的药效期,往往在药效期未过去的情况下,投放鱼种或鱼花,结果导致鱼类中毒死亡,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例如,2000年3月份我县有一农户用五氯酚钠对一块1334平方米(2亩)大小的池塘进行清塘,清塘后12天就将150公斤的二龄鱼种投放进去.谁知,鱼种投入塘内不久就出现异常现象,鱼儿乱窜,傍晚全部中毒死亡,直接损失超过千元.据专家反映,类似这种现象在各地屡见不鲜.对此,笔者提醒有关养殖户用五氯酚钠清塘一定要严格注意药效期.经专家实践证明,五氯酚钠的药效期一般需要20天左右的时间才会过去.而且在投放鱼种前一定要先试水.如果在8~12小时之间,所试水的鱼没有异常现象,说明药效期已经过去,这时方可投放鱼种.鱼类对五氯酚钠非常敏感,一般每667平方米水面、1米水深只需用药1.5公斤就足够了.用药时间最好选在晴好天气的中午进行,将药对水全池泼洒.这时水温高,用药后扩散快,浓度高,效果好.   另外,五氯酚钠还可用于虾蟹池清塘.因为虾蟹对此药不敏感,使用后不会伤苗,而对野杂鱼类则能全部消灭,特别是有一定数量的虾蟹种苗的池塘最适合使用它.如果使用其它药物清塘,虾蟹种苗就会遭灭绝之灾,而且还要等到药效过后才能投放苗种.而使用五氯酚钠清塘则不受时间限制,可随时投放虾蟹苗种.  相似文献   
12.
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sinensis)也称河蟹 ,通过人工繁殖蟹苗进行精养或半精养的养殖方式是从 2 0世纪 90年代初开始的 ,但发展极快。 94年以后 ,大规模的人繁蟹苗和成蟹养殖在苏、浙、皖、沪等省市迅速展开 ,在许多水产养殖地区河蟹养殖业已成为渔业生产的主业。近几年来河蟹病害已成为河蟹养殖成败的主要问题 ,而中华绒螯蟹抖抖病是目前危害最大、流行最广、造成河蟹养殖业经济损失最大的一种疾病。作者对该病的原因、病理研究后 ,为了能更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和发展 ,又进行了该病流行病学方面的观察 ,根据疾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3.
采用颜料法确定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循环血体积(V)与体质量(W)间的回归曲线方程为V=0.1576W-0.898(Rs=0.83,P<0.01),循环血体积与体质量的百分比(V/W)为(14.86±2.95)%.在确定中华绒螯蟹循环血体积的基础上,通过注射革兰氏阳性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革兰氏阴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探讨进入中华绒螯蟹体内细菌随时间变化的清除规律以及通过组织学观察探讨细菌的清除方式.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对两种细菌的清除作用相似,在注射菌后60 min时对蜡状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的细菌清除率都达到最高,分别为(88.57±4.84)%和(90.15±3.88)%;120 min时对两种细菌清除率与60 min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华绒螯蟹的鳃和心脏中血细胞都可聚集而形成血细胞团,并具有对细菌的包裹和吞噬作用,血细胞团的形成以及包裹和吞噬作用是中华绒螯蟹清除细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河蟹颤抖病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蟹颤抖病又叫河蟹抖抖病、河蟹环爪病、中华绒螫蟹小核糖核酸病毒病等。主要是由小核糖核酸病毒感染引起临宏达等,1999)。病蟹反应迟钝、行动迟缓,螫足的握力减弱,吃食减少以至不吃食,鳃排列不整齐、呈浅棕色、少数甚至呈黑色,血淋巴液稀薄、凝固缓慢或不凝固,最典型的症状为步足颤抖、环爪、爪尖着地、腹部离开地面,甚至蟹体倒立(图1)。这是由于神经受病毒侵袭,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及神经纤维发生变性、坏死以至解体的结果。在疾病后期常继发嗜水气单胞菌及拟态弧菌等感染临宏达等,待发表),使病情更加恶化,肝胰腺变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的肝、脾、肾组织亚显微病理变化及防治方法,并比较了鲫、团头鲂、鲢、鳙患此病后的症状和病理变化都基本相同。呈败血症症状,只是垂死的鲫较团头鲂、鲢、鳙为严重而已,这与鲫的生命力较强有关。在光学显微镜还不能察觉细胞组织的病变时,在电镜下已呈现出细胞病理变化。肝、睥、肾等脏器最早出现的病变是细胞的膜性结构受损。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肝细胞中有很多被苏木素深染的丝状物是高度密集成束的粗面内浆网。这是机体的一种补偿性反应。根据病原、病理变化及发病机理。研制出复合新药——鱼泰8号,并提出三步曲治疗方法及16条治疗注意事项,从而确保治愈率在95%以上.治愈了2000多公顷内的病鱼。从改善环境、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鱼体抵抗力、及时杀灭病原出发,提出10条综合预防措施,在300公顷的鱼池中实施后均未发病。  相似文献   
16.
中华绒螯蟹血淋巴中酚氧化酶的部分生化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中华绒螯蟹血淋巴的血清、血浆和血细胞裂解上清液(HLS)中酚氧化酶(PO)的活力以及该酶最适pH和温度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血清和HIS中都有PO活力,而血浆中无PO的存在,血清中的PO来自于血细胞;以L—Dopa为底物,中华绒螯蟹PO活力的最适pH值为6.5,最适温度为40℃。采用SDS、Ca^2+、Mg^2+以及SDS与Ca^2+联合和SDS与Mg^2+联合分别对酚氧化酶原(proPO)进行激活试验,血清和HLS中的PO活力都有显著的增加,其中SDS的激活作用最强,Ca^2+、Mg^2+的激活作用最弱,SDS与Ca^2+联合和SDS与Mg^2+联合的混合激活作用介于SDS和Ca^2+、Mg^2+之间,激活试验表明中华绒螯蟹的PO主要以酚氧化酶原(proPO)形式存在于血细胞中。  相似文献   
17.
对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发病与未发病育苗池以及发病与未发病大棚培育土池 ,进行了 pH值、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化学耗氧量和可溶性磷酸盐检测 ,结果显示 ,发病池与未发病池之间这些水质因子均无显著差异 (P(0 .0 5 )。对罗氏沼虾苗有较大毒性的非离子态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都在安全浓度范围内 :淡化前 ,发病育苗池中两者的平均值分别为 0 .173mg/L、0 .0 83mg/L ,未发病育苗池中分别为 0 .2 0 1mg/L、0 .10 3mg/L ;淡化后 ,发病育苗池中两者的平均值分别为 0 .0 33mg/L、0 .0 4 0mg/L ,未发病育苗池中分别为 0 .0 2 7mg/L、0 .0 39mg/L ;在发病大棚培育土池中 ,两者的平均值分别为 0 .114mg/L、0 .0 6 1mg/L ,在未发病大棚培育土池中分别为 0 .112mg/L、0 .0 76mg/L。检测结果表明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与所测的这些水质因子无关。  相似文献   
18.
草鱼出血病的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草鱼出血病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鱼全身出血,鱼的红细胞、白细胞及血红蛋白都明显地低于健康鱼。病毒侵袭草鱼后,小血管的内皮广泛受损,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从而大量消耗了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引起广泛性出血。由于循环血量减少和小血管阻塞,导致大多数组织和器官缺氧而变性和坏死;尤其是造血组织的坏死,更加速病鱼死亡。此外,还在草鱼血液中首次发现嗜碱粒细胞,查明了草鱼出血病同草鱼肠炎病的肠道组织病变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通过活体观察、蛋白银染色法和硝酸银染色法对附生于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上的一种钟形钟虫(Vorticella campanula)的形态学进行了重描述,并且补充了该虫未曾描述过的一些形态学特征,这些补充的特征为:伸缩泡一个,直径为7.5~8.7 μm;胞质内分布着自由运动的黄色、绿色、褐色及黑色小颗粒;直径为 9~15 μm的圆形食物泡;茎宽为5.1~7.6 μm;茎内肌丝宽为2.7~3.2 μm,肌丝上密集分布着直径为0.5~0.7 μm的黑色小颗粒;虫体表膜外侧明显横纹,内侧颗粒状;小膜3外侧2列动基较内侧动基长,小膜2的3列动基等长且终止于小膜1和小膜3的交汇处,小膜1内侧2列动基较外侧动基长;嗜银颗粒明显、密集且分布不均。对钟形钟虫SSU rRNA序列的分子生物学分析对比,与Vorticella campanula(JN120250)的相似率为99.61%。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钟形虫属与螅状独缩虫亲缘关系较近,钟形钟虫比同属中其他钟形虫更原始,较早地从钟形虫属中分化了出来。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