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23篇
水产渔业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通过测定苍南沿浦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采用地累积指数Igeo和沉积物污染指数(SPI)评价了沉积物重金属的累积程度和生态潜在风险,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方法对重金属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Cu,Pb,Cd,Zn,Cr,Hg和As的含量分别为2577~4123,2692~4091,0039~0087,799~11028,6274~10636,0074~0089和1024~1473 mg·kg-1。沿浦湾海域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较低,SPI值115~146,总体上处于自然状态。站位点海域污染顺序呈现出近岸高、远岸低,湾内高、湾外低的变化趋势。沉积物中的重金属主要来自过往船只与生活污染。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富集培养分离的方法从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高位精养池水体中筛选得到1株亚硝酸盐去除能力较高的菌株,编号为N29。分子生物学及生化鉴定结果表明,菌株N29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菌株N29培养48 h其亚硝酸盐去除率可达90%以上,显著高于24 h(P<0.05)。单因素试验结果显示,48 h后在pH值7.0~8.5其去除亚硝酸盐能力随pH值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适宜pH值为7.5;在盐度2.0%~3.5%,其去除亚硝酸盐能力在各盐度梯度下差异不明显;在温度25~35 ℃,其去除亚硝酸盐能力随着温度上升而显著升高,适宜温度为30~35 ℃。菌株N29有较广的pH值和盐度适应范围,适合用于夏季南美白对虾高位精养池养殖模式下水质亚硝酸盐的调控。  相似文献   
13.
针对RAPD技术重复性不理想的问题,以3个文蛤群体为研究材料,确立“两步法”建立高重复性RAPD优化体系。第一步初筛,即以正交分析法对文蛤RAPD反应体系中各关键组分(DNA模板、引物、dNTPs、Mg2 、Taq聚合酶),均设4个水平进行分析,确定两个待选体系;第二步检测,即以本研究中创立的重复性检测方法对待选方案进一步筛选。结果表明:初筛的两个反应条件体系Ⅰ和体系Ⅱ尽管在扩增条带的产量方面无明显差异,但体系Ⅱ各重复性检测指数明显高于体系Ⅰ;体系Ⅱ为更适合文蛤的RAPD高重复性反应体系。“两步法”中采用的多因素联合优化方案和RAPD重复性检测方法对RAPD技术的改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鮸鱼鱼苗对几种药物的耐受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试验确定了CuSO4和福尔马林对鮸鱼苗的半数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鱼苗对这两种药物的敏感性为CuSO4>福尔马林。浸泡试验表明,当用10mg/L的KMnO4或淡水对鱼体进行浸泡时,其浸泡时间分别不能超过10min和1h28min。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浙南沿海苍南霞关(CN)、洞头霓屿(DT)和乐清清江口(QJK)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并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生态危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这3个地区各个站点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呈现一定的相似性,Cu,Pb,Zn和Cr均属于中等污染程度;3个地区平均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6.44,7.23,6.45,属于低污染程度。3个地区的生态风险指数表现为DT(45.29)>CN(42.26)>QJK(42.16),指数数值都小于150,属于低生态危害程度,在空间分布上,苍南霞关和乐清清江口呈现近岸高、远岸低,湾内高、湾外低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贝类对盐度胁迫的适应机制,本试验以泥蚶为试验材料,将泥蚶置于不同盐度(0~4.0%)中进行胁迫试验,在试验过程中测定血浆渗透压、过氧化物酶(POD)活力、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及组织Na+/K+-ATP酶活力,结果显示,不同盐度胁迫对泥蚶存活率影响可表示为低盐度组(0、0.5%、1.0%)>对照组(1.5%)和中盐度组(2.0%、2.5%)>高盐度组(3.0%、3.5%、4.0%);对照组血浆渗透压变化不显著,中高盐度渗透压值较开始变化明显且高于对照组,泥蚶对低盐环境的适应能力优于高盐环境;在试验结束时泥蚶血浆中POD活力呈低盐度组>对照组>中高盐度组,高盐度组较开始时降低,低盐度组较开始时增加;血浆中TSOD活力和组织中Na+/K+-ATP酶活性均较开始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为了了解洞头霓屿海域环境质量现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了洞头霓屿17个站点的海水、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对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进行分析,并基于重金属元素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对水体重金属污染风险进行评价,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的生态危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海水污染水平均为清洁水平。表层沉积物Cd属于低污染程度,而Cr、Cu、Zn、As和Pb的平均污染指数均>1,属于中等污染程度。研究区生态风险指数<150,属于低潜在生态危害。各站点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仅Cr和Cu总量超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超标率分别为100%和88%,但二者形态主要以残渣态存在,这种形态的Cr和Cu大多不存在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18.
4个群体文蛤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建立的高重复性RAPD优化体系,对文蛤Meretrix meretrix4个不同地理群体(广西文蛤Gh、白壳文蛤Gb、山东文蛤S、江苏文蛤J)的个体进行RAPD分析,获得了较好的重复性条带。从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6个引物进行RAPD扩增,结果显示:Gb群体有11条特征带,Gh群体有2条,这些特征性RAPD扩增带可以作为这两个群体的RAPD分子标记;J群体和S群体没有明显特征带,可能预示这两个群体间遗传渐渗导致种质资源趋向同质化;Gh、S、J群体多态比例差别不大,为61.54%-62.86%,而Gb群体仅为33.33%。采用修正后的Shannon多态性指数方程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Gh、S、J群体多态性指数分别为0.189、0.195、0.200、Gb群体仅为0.115。研究结果表明,文蛤不同群体的遗传地理分化明显,Gh、S、J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而Gb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可能预示该群体分布范围较小、群体数量不大,应加强对其资源的保护。Gh与Gb群体为同一栖息地,除壳色和壳形态差异外,遗传多态性差距悬殊,已超出种内变异范围,二者是否为不同种或具生殖隔离的地理亚种,还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利用ICP-MS对温州市洞头岛海域11种常见大型海藻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Al的含量进行检测,并利用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法考查洞头岛海域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藻体内各重金属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同种藻类中各重金属含量也不相同。所测海藻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依次为Al>Fe>As>Mn>Zn>Cu>Cr>Ni>Cd>Pb,其中,Al、Fe、Mn、As、Cr、Ni和Pb在褐藻门中含量最高,Zn、Cu在红藻门中含量最高,Cd在绿藻门中含量最高。Al、Fe、Mn、As、Cr、Ni和Pb均在鼠尾藻的富集系数最高,Zn在蜈蚣藻中的富集系数最高,Cu在日本角叉藻中的富集系数最高,Cd在刚毛藻中的富集系数最高,石莼对Cd的富集系数最小。11种海藻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综合排序表现为鼠尾藻>日本角叉藻>石莼>羽藻>蜈蚣藻>铁钉菜>刚毛藻>中间硬毛藻>刺松藻>舌状蜈蚣藻>铜藻。  相似文献   
20.
乐清湾、三门湾主要滤食性养殖贝类碳收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自然海水流水培育方法,对乐清湾、三门湾主要滤食性养殖贝类—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的摄食生理参数进行了测定,根据能量平衡原理估算这些贝类的碳收支情况。结果表明:贝类通过滤食颗粒有机物摄取有机碳源后,一部分通过粪便直接排出体外,部分通过贝类自身的呼吸作用被消耗掉,极少部分碳通过排泄代谢排出体外,结余部分的碳即生长碳作为贝类自身的生长或性腺发育的生长碳而成为贝类的身体组成成分。春季太平洋牡蛎、僧帽牡蛎、泥蚶、缢蛏的净生长率分别为53.95%、65.78%、55.13%、28.12%,其生态效率分别为16.33%、22.10%、6.09%、6.81%。根据测算,2002年春季,乐清湾和三门湾养殖贝类每日从海水中摄取POC分别达到44.43 t和76.88 t之多,消耗海水中的氧气达到了50.68 t和96.93 t,排氨氮达4.35 t和7.97 t,两湾养殖贝类每天排出的粪便物干重更是达到370 t和580 t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