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水产渔业   8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南海北部沿岸自然保护区内大珠母贝资源现状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是国家Ⅱ级野生保护动物,为南海特有的珍珠贝种类,具有很高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利用潜水断面法,调查了海南岛儋州洋浦和临高白蝶贝保护区及雷州半岛西部保护区海域内大珠母贝的分布和资源密度。结果表明,儋州临高海域大珠母贝出现频率为54.55%,栖息密度变化范围为0~0.25只·m-2,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70.31 g·m-2。儋州洋浦海域,大珠母贝出现频率为15.38%,栖息密度变化范围为0~0.10只·m-2,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22.55 g·m-2。雷州半岛西部海域大珠母贝站位中,大珠母贝出现频率为65.00%,多数站位栖息密度范围为0.1~0.2只·m-2,最大栖息密度为0.3只·m-2,最大生物量为390 g·m-2。当前大珠母贝年龄结构不合理,说明其资源结构已经遭到破坏,资源自身的恢复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32.
为查明南海外海鲹科鱼类的资源量及其分布,利用科学探鱼仪(Simrad EY60)并结合灯光罩网采样方法,2012年秋季和2013年春季对南海中南部(6°N~17°N)及2015年春季和秋季对南海北部外海(17°N~22°N)鲹科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与评估。在确定该方法的有效性基础上,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秋季和2013年春季南海中南部鲹科鱼类资源量分别是4.13×105t和3.49×105t,两季调查中鲹科鱼类分布的高值区均是15°N断面;2015年春季南海北部外海鲹科鱼类资源量是2.03×105t,高值区位于18.50°N~19.50°N、113.00°E~116.00°E海域,而2015年秋季该海域其资源量仅0.59×105t。研究表明,南海外海鲹科鱼类种类组成存在明显季节变化;细鳞圆鲹(Decapterus macarellus)和长体圆鲹(D.macrosoma)是最重要的经济鲹科种类;2012年秋季中南部鲹科鱼类资源量密度明显高于2015年秋季北部外海(P0.01,t检验),但与2013年春季中南部无显著差异(P0.05,t检验);2015年春季北部外海鲹科鱼类资源量密度与2013年春季中南部无显著差异(P0.05,t检验),但明显大于2015年秋季(P0.01,t检验)。  相似文献   
33.
实际种群分析法(virtual population analysis,VPA)是开展渔业资源评估最有效的技术之一,一般以世代为基础开展评估.基于实际渔业存在渔汛期、休渔期等特点,本研究运用分期评估的概念对传统实际种群分析进行了扩展,即分期种群分析法,并根据不同时期的捕捞死亡特征,评估与分析了4种不同分期情景对评估结果的影响.模拟研究表明,由于分期不当造成评估结果的误差为6%~33%.文中一并给出了开展分期实际种群分析法对资料收集和参数评估的要求.该方法克服了传统实际种群分析法中没有全面分期产生的误差,使其扩展至适合于评估全年捕捞死亡率不稳定或非连续性渔业种群,评估结果也更接近于评估种群的真实值.  相似文献   
34.
南沙海域鸢乌贼渔场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2013年在南沙海域4个航次的声学走航调查数据,以鸢乌贼的资源生物量为渔场指标,结合遥感获得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 SSH)、海表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和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Chl.a)等海洋环境数据,采用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建立渔场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关系模型。研究表明:南沙海域鸢乌贼渔场分布有明显季节差异,春季主要集中于南沙西南部和越南东部海域,夏季和秋季主要分布于南沙南部海域,冬季主要分布于南沙中南部海域;各环境因子中SSH与SSS对渔场有显著影响,SST和Chl.a影响不显著;影响渔场的主要因子有SSH、SSS、经度(LON)和纬度(LAT),并依据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建立渔场与影响因子的最优关系模型,模型的总偏差解释率为54.7%,进入最优模型的4个因子中,纬度对模型的影响最大;南海鸢乌贼渔场的形成除地理位置影响外,与海流洋流影响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5.
基于栖息地指数的南海北部枪乌贼渔情预报模型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9年~2014年南海捕捞信息网络获取的南海北部200 m等深线以内近海底拖网渔业数据,结合环境遥感数据,构建南海北部枪乌贼类(Uroteuthis sp.)栖息地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选取海表水温(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和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CHL)等环境因子,采用一元非线性回归建模,并分月份采用最小二乘法确定各环境因子的权重系数,从而建立南海北部枪乌贼类的栖息地指数综合模型。构建的模型能够有效解释渔场分布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可从模型中推断各环境因子的最适范围和变化趋势;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e effect,CPUE)高的渔场主要分布于HSI大于0.5的海域,其他HSI高的海域可能为潜在渔场。对不同因子权重系数的研究发现,叶绿素a浓度是影响渔场分布的重要因素。对模型的验证结果表明,其准确率达到75%以上。该研究表明,基于不同权重系数的HSI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南海北部枪乌贼渔场。  相似文献   
36.
为了解大亚湾海域鱼类早期资源的空间分布和种类组成, 利用 DNA 条形码技术对该区域鱼卵种类和分布进行研究。于 2022 年 4 月在大亚湾的 14 个站点进行了采样调查, 采用线粒体 DNA 的 CO I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 片段作为分子标记, 利用 DNA 条形码技术鉴定了大亚湾海域春季的鱼卵种类。结果发现, 大亚湾春季鱼卵种类共 36 种, 隶属于 7 目 16 科 26属, 其中 31 种鉴定到种, 有 3 种鉴定到属, 2 种鉴定到科。鱼卵的平均密度为 10.12 ind/m3 , 密度最大的站点(37.3 ind/m3 )为 S7。鱼卵的优势种(优势度≥0.02)为项斑项鲾(Nuchequula nuchalis)、十棘银鲈 (Gerres decacanthus)、克氏副叶鲹(Alepes kleinii)、岛屿侧带小公鱼(Stolephorus insularis)、中颌棱鳀(Thryssa mystax)、 叶鲱(Escualosa thoracata)、黄斑光胸鲾(Photopectoralis bindus)。环境因子分析表明, 本研究中环境因子与优势种鱼卵分布无强相关性, 主要是由于优势种鱼卵种类是广温广盐性鱼类, 对海域环境适应性很强。结果显示, 大亚湾海域是多种鱼类的产卵场, 但鱼卵种类仍然以小型化和低值化为主, 应进一步加强对大亚湾渔业资源的保护, 恢复其鱼类优良种质资源场的功能。  相似文献   
37.
38.
大西洋延绳钓渔获物常见种类的生态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风险评估是迈向生态系统水平渔业管理的关键环节。基于生产力-敏感性指数(productivity and susceptibility analysis,PSA)对大西洋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物中的12个种群进行了生态风险分析。结果显示,生产力得分为1.20~2.05,以鲣鱼(Katsuwonus pelamis)最高;敏感性得分为1.42~1.92,以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得分最高;脆弱性得分为1.16~1.85,以长鳍真鲨(Carcharhinus longimauns)得分最高。生态风险评估表明,在热带大西洋延绳钓渔业中,鲨鱼[大青鲨(Prionace glauca)、大眼长尾鲨(Alopias superciliosus)、尖吻鲭鲨(Isurus oxyrinchus)、长鳍鲭鲨(Isurus paucus)、长鳍真鲨(Thunnus alalunga)和锤头双髻鲨(Sphyrna zygaena)]处于中等风险状态,而目标鱼种——大眼金枪鱼处于低风险状态。此外,目标鱼种和其他鱼种的生产力得分、敏感性得分和脆弱性得分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9.
为探究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ores)由“变温”型发育为“恒温”型的分子调控过程,基于RNA-Seq技术,对不同发育阶段黄鳍金枪鱼红肌组织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与“变温”型相比,“恒温”型黄鳍金枪鱼红肌中43个差异表达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79个显著下调。随机选取8个差异表达基因用qRT-PCR方法验证其相对表达量,发现与转录组测序结果相符。通过GO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肌球蛋白复合体、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和横纹肌细丝等与肌肉运动密切相关的GO条目中。通过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心肌收缩、磷酸戊糖途径和生热等与肌肉运动和能量代谢相关的通路上。结果表明,黄鳍金枪鱼“恒温”发育过程是一个涉及多组织、多基因的复杂过程,能量代谢和肌肉运动在这一过程中可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以为今后深入开展黄鳍金枪鱼发育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0.
北部湾二长棘犁齿鲷生长、死亡和性成熟参数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1961年~1962年(1962年)、1997年~1999年(1998年)以及2006年北部湾底拖网调查的渔业生物学资料,对3个时期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s)的群体结构、初次性成熟体长(L50)以及生长、死亡参数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与1962年和1998年相比,2006年二长棘犁齿鲷的体长频率分布由双峰型转变为单峰型,雌雄比明显增加。2)平均体长由1962年的108.8 mm减小到2006年的102.0 mm;L50由108.9 mm减小到95.9 mm;生长系数由0.35增加到0.50;二长棘犁齿鲷小型化、性成熟提前和生长加快现象明显。3)对比1962年,1998年并未发生平均体长、L50的减小,分析认为这可能是由于这段时期二长棘犁齿鲷并未受到长时间的过度捕捞。4)3个时期的开发率分别为0.49、0.62和0.60,目前二长棘犁齿鲷处于过度开发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