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9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15篇
  9篇
综合类   181篇
农作物   33篇
水产渔业   43篇
畜牧兽医   42篇
园艺   28篇
植物保护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6 毫秒
31.
浙江淡竹出笋和幼竹高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浙江淡竹出笋和幼竹高生长规律的试验研究表明,浙江淡竹出笋历期短,出笋十分集中,其出笋高峰期在出笋后的第4~9天,出笋量占全期出笋的73.8%;浙江淡竹的幼竹高生长过程可用Logistic曲线模拟,相关系数较高,效果较好;气象因子影响浙江淡竹日生长量主要通过影响昼生长量来实现,其主要气象因子是昨日气温、最低气温和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32.
童海军  陈建明 《种子》1992,(1):71-72
杂交水稻的发展证明,杂交稻的种子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推广速度及其面积,而提高种子质量最有效的途径在于提高“三系”亲本种子质量。“三系”提纯复壮是保持种性,发挥杂种优势,保证杂交稻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由于理论界对“三系”亲本的遗传变异认识一直得不到统一,生产上应用的提纯复壮方法主要集中于“配套法”和“改良混合选择法”。“配套法”生产成本高,花费大,生产的原种数量少,远远不能满足生产  相似文献   
33.
34.
浙江省水稻三种飞虱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调查浙江省水稻飞虱抗药性现状,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2010—2011年采自浙江省嘉兴市褐飞虱田间种群、杭州市白背飞虱种群以及长兴市和嘉兴市灰飞虱种群对几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嘉兴种群褐飞虱对吡虫啉分别产生了615.9~814.2倍抗性,对噻虫嗪产生了66.2倍抗性,对噻嗪酮具有13.0倍抗性,对烯啶虫胺尚敏感;相对于2008年种群,2010年杭州白背飞虱种群对毒死蜱的敏感性降低了9.5倍,说明白背飞虱对毒死蜱的抗性上升很快;相对于2007年种群,2010—2011年长兴灰飞虱对噻虫嗪、毒死蜱和吡虫啉的敏感性分别降低了1.6,2.5和2.3倍;噻虫嗪和毒死蜱对长兴种群灰飞虱的毒力略高于嘉兴种群。根据敏感性测定结果,提出了针对防治水稻飞虱的田间用药和抗药性治理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35.
翘嘴红鲌鱼种对八种蛋白质饲料原料的消化率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试验按照“70 %基础饲料 +30 %被测原料”的饲料配制方法 ,用三氧化二铬指标物 ,测定了翘嘴红鱼种 (体重 12 5± 1 5 g )对鱼粉、血粉、蚕蛹粉、酵母、豆粕、花生粕、菜籽粕、棉籽粕等 8种常用的饲料原料的干物质、蛋白质、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 :翘嘴红对 8种原料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分别为 4 3 4 3%~ 86 90 %和 6 6 34%~ 95 18% ,对 5种原料的脂肪表观消化率为 6 6 6 9%~ 94 16 %。  相似文献   
36.
桐乡作为长江流域冬春蔬菜优势产区,基本形成了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模式优良化、经营品牌化的茭白产业链。对桐乡市茭白产业基本情况、产业特点、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初步提出高质量绿色发展茭白产业的具体对策,即创新团队服务、扩大示范带动,重视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潜力,突出竞争优势、注重品牌建设,坚持绿色理念、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37.
【目的】为明确取食制霉菌素处理的水稻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ål)]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制霉菌素处理的水稻饲养褐飞虱,检测虫体内相关解毒酶含量与活性以及尿酸酶基因相对含量的变化。【结果】结果显示,取食制霉菌素处理的水稻,褐飞虱体内芳香基酰胺酶(aromatic amidase,AAD)含量前期下降,后期抑制作用逐渐消失,酶含量回升;虫体内O-脱乙基酶(O-deethyl enzyme,ODEE)含量在72 h的处理时长内显著低于对照;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的活性在不同浓度制霉菌素的处理下呈现不同的动态变化,高浓度制霉菌素(600 U/mL)处理的褐飞虱种群体内的CarE和GST的活性在处理时间段内均呈现诱导-抑制-诱导的现象,而中(300 U/mL)、低浓度(150 U/mL)处理种群中两种酶则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取食不同浓度制霉菌素处理水稻的褐飞虱种群体内类酵母共生菌尿酸酶基因在24 h、48 h之后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取食48 h后,包括对照在内的4个处理尿酸酶基因相对转录水平均有下调趋势,当处理时长达72 h时,尿酸酶基因相对转录水平呈现上调趋势,但取食不同浓度制霉菌素处理水稻的褐飞虱种群体内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结论】取食不同浓度制霉菌素处理的水稻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4种主要的解毒酶具有不同的影响;制霉菌素处理可通过减少类酵母共生菌数量从而降低尿酸酶的含量。  相似文献   
38.
本试验研究了褐飞虱在适应抗性水稻品种“IR26”过程中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IR26”植株的叶鞘和伤流液中氨基酸总量分别比感虫水稻品种“TN1”植株的低3.78%和3.05%。除苯丙氨酸和赖氨酸外,褐飞虱在“IR26”上取食第2代时体内其他氨基酸含量均升高,从第3代开始下降。饲养在“TN1”上的褐飞虱转移到“IR26”上取食后,其蜜露中氨基酸除天冬氨酸、谷氨酸和胱氨酸外,其他游离氨基酸含量均上升。而在“IR26”上取食3代的褐飞虱转移到“TN1”上取食,其蜜露中的苏氨酸、缬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和甘氨酸含量下降,但氨基酸总量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39.
摘要:为探究澳洲淡水龙虾受精卵发育到仔虾过程中营养物质变化情况,本研究分别对澳洲淡水龙虾前无节幼体期、复眼色素形成期、孵化准备期受精卵及初孵仔虾的营养成分组成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研究表明:水分含量随着受精卵逐渐发育成仔虾而显著升高(P<0.05),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则随发育过程而显著降低(P<0.05),灰分含量以初孵仔虾最高(P<0.05);总氨基酸(TAA)、必需氨基酸(EAA)和呈味氨基酸(DAA)均随发育过程而显著降低(P<0.05);在AAS模式下,受精卵和初孵仔虾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Met+Cys,受精卵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Leu,初孵仔虾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Ile。在CS模式下,受精卵和初孵仔虾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也是Met+Cys,前无节幼体期受精卵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Val,复眼色素形成期之后的受精卵和初孵仔虾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均为Ile。受精卵和初孵仔虾的EAAI随着受精卵发育到初孵仔虾而显著降低(P<0.05)。澳洲淡水龙虾受精卵和初孵仔虾共测出主要脂肪酸10种,初孵仔虾的PUFA及DHA含量显著低于受精卵(P<0.05),EPA+DHA含量却显著高于受精卵(P<0.05)。综上,澳洲淡水龙虾初孵仔虾灰分及EPA+DHA含量显著高于受精卵,故在澳洲淡水龙虾仔虾开口饵料配制中可考虑适当提高磷酸二氢钙及EPA+DHA添加量。  相似文献   
40.
为筛选出高效低毒并对作物安全的防治药剂,为茭白胡麻叶斑病的田间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选择7种常用杀菌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测定7种药剂对‘余茭4号’茭白胡麻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供试7种杀菌剂中,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的防效在用药7 d和14 d后达64.0%和55.67%,在7种杀菌剂防效中表现最优,同时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处理的茭白与对照处理在株高上无显著差异,且植株的分蘖数显著高于对照。因此,推荐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为茭白胡麻叶斑病发生初期使用的杀菌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