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46篇
综合类   4篇
水产渔业   7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三疣梭子蟹体内As的蓄积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为实验生物,应用半静态双箱模型的方法在室内模拟了三疣梭子蟹对砷(As)生物富集过程,As暴露浓度梯度分别为5、20和100 μg/L。通过对三疣梭子蟹体内总砷含量变化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到其对总砷的生物富集系数(BCF)、生物富集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三疣梭子蟹肝胰腺组织对总砷的BCF明显高于肌肉组织。到富集实验结束时,三疣梭子蟹肝胰腺组织中由低到高浓度组对总砷的BCF分别为21.21、15.07和10.31,吸收速率常数(k1)及BCF均随水体中As浓度的增加而减少;肌肉组织中,由低到高浓度组对总砷的BCF分别为5.17、3.74和5.83,5、100 μg/L实验组各动力学参数较为接近,但20 μg/L实验组的富集速率常数k1最小,释放速率常数(k2)最大。研究表明,三疣梭子蟹BCF和生物学半衰期B1/2最小。  相似文献   
62.
2014年8月对渤海中部海域的水文(温度、盐度)、化学(溶解氧DO、营养盐和化学耗氧量COD)和生物要素(叶绿素a Chl-a)的空间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该海域底层水体低氧(DO<3.0 mg/L)的分布特征,深入分析了低氧区发生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底层水体DO浓度最小值为2.30 mg/L,低氧面积达1200 km2,呈西北–东南走向。调查海域的西部和西南海域呈现出明显的温度层化,尤其在低氧区附近形成了一个表层与底层水体温度差(δT)>5℃的区域,δT 最高值达到7.3℃。水体密度层化与温度层化特征相似,在低氧区附近形成了一个底表层密度差(δρ)>2 g/L的等值线闭合圈。温度层化是低氧产生的主要物理因素。表层水体 COD 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调查海域的西部,覆盖大部分的低氧海域。表层水体中的Chl-a(>4μg/L)和PO43--P (>6μg/L)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调查海域的西南部,部分与低氧区重合。本研究可为探索渤海海域富营养化演变过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3.
本研究根据2018年5、8月对海州湾大竹蛏(Solen grandis)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表层海水营养盐、重金属、石油类及相关环境因子的调查数据,运用综合质量指数法对该保护区海水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采用富营养化指数和有机污染指数从不同角度分析该保护区的海水环境质量。结果显示,除部分站位无机氮(DIN)含量略超标外,海州湾保护区其他监测因子均符合国家Ⅰ类海水水质标准。2018年海州湾保护区海水综合质量指数范围为0.31~0.39,属于尚清洁等级。N/P值均大于Redfield系数,且磷酸盐(PO4-P)含量较低,表明该海域营养盐结构为磷限制。富营养化指数范围为0.05~0.27,海水为贫营养状况。有机污染指数范围为-0.24~0.81,该水域有机污染程度较轻。与2008~2013年历史调查数据相比,近年来,海州湾保护区海水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较好。  相似文献   
64.
研究建立了海水中5种磺胺类药物残留检测方法.样品经Oasis HLB固相柱萃取,磺胺类药物与干扰物分离,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紫外检测器检测.以乙腈(pH≈3)∶水(pH≈3)=20∶80作为流动相,于270nm波长处对5种磺胺类药物进行同时检测.结果表明,5种药物在0.05~5.00mg/L范围内均呈良好线性关系,两个添加浓度的平均回收率范围为75%~92%,相对标准偏差皆小于10%.该方法海水中最低检出浓度为:磺胺嘧啶(SD)20 ng/L、磺胺甲基嘧啶(SM1)20 ng/L、磺胺二甲基嘧啶(SM2)20 ng/L、磺胺甲基异恶唑(SMZ)30 ng/L、磺胺喹恶啉(SQ)40ng/L.  相似文献   
65.
通过近3年青岛胶州湾贝类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抽样调查,了解其食用安全性.从胶州湾34个养殖单位采集贝类,近300多个样品.检测菌落总数、大肠杆菌、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铅、铜、镉.结果表明,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铅、镉、菌落总数等项目均未检出,符合食用安全标准,但微生物指标大肠杆菌超出规定值范围.本研究根据对胶州湾水域贝类体内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的监控调查,采用贝类质量等级划分评价指数法(Sj)对养殖贝类质量进行评价和探讨,说明胶州湾贝类基本符合国家食用安全标准,但应随时注意胶州湾水域的污染状况与变化,确保水产品的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66.
根据2014~2016年夏季对靖海湾松江鲈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表层海水中营养盐和重金属等相关环境因子的连续监测数据,运用综合质量指数法对该海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分别采用有机污染指数法、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从不同方面分析该海域的水质情况。结果显示,靖海湾保护区海水环境综合质量指数范围为1.04~1.69,评价等级为轻污染。有机污染指数范围为4.66~9.23,处于严重有机污染状态。根据营养化评价模式分析得出,2014年靖海湾保护区处于富营养状态,2015年和2016年均处于氮限制潜在性富营养状态。主成分分析显示,溶解无机氮(DIN)、As、Zn具有较高正载荷,为影响该海域水质的主要环境因子,应予以重点监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67.
68.
阐述了乳山湾东流区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种类组成等生物学特征,6~9月间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变化范围为18.23×104~3172×104cell/m3,其数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数量高峰出现在9月中旬。种类组成主要是广温、广盐的沿岸种类。经鉴定,乳山湾东流区浮游植物共有22属,41种。其中赤潮生物14种,主要有丹麦细柱藻、翼根管藻纤细变型、尖刺菱形藻等。丹麦细柱藻、翼根管藻纤细变型为该海域的主要优势种。  相似文献   
69.
鳌山湾浮游植物的生态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6年 11月~ 1997年 9月间对鳌山湾进行了 5次环境调查。结果表明 ,鳌山湾共检出浮游植物 2 8属 6 4种。其中硅藻 2 4属 5 7种 ,占 89 1% ;甲藻有 3属 6种 ,占 9 4 % ;蓝藻 1属 1种 ,占1 5 %。浮游植物数量的峰值出现在秋季的 9月 ,其均值为 15 90 2 0× 10 3cells/m3,最低值出现在夏季的 7月 ,其数量均值为 5 3 6 0× 10 3cells/m3。鳌山湾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为稳定 ,组成种类多 ,从全湾浮游植物的种量分布看 ,优势种不突出 ,种类个体数量分布比较均匀 ,鳌山湾属于中下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70.
老化虾池生态系中几类主要细菌的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青岛市老化虾池生态系中几类主要细菌的季节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虾池水体中的异养菌总数在放苗前和养成前期均较低,从养成中期开始逐渐增高,7、8月份菌量达到最高,养成末期逐渐有所下降,总变化幅度为10^3-10^5cells/ml;弧菌数和硝酸盐还原菌数在养殖中、后期增长速度高于其他种类,在总菌中所占比例增大;沉积环境中的3类细菌的数量均比同期水体中的菌量高1-2个数量级,养殖后期和末期菌量仍保持在较高水平,硝酸盐还原菌在总菌量中占较高比例。因此认为,现有老化虾池微生物群落的演变不利于对虾的生长,应对微生态平衡进行人工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