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1篇
综合类   8篇
水产渔业   35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1.
葛洲坝下中华鲟自然繁殖流速场的初步观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4和2005年10~11月间,在中华鲟产卵区葛洲坝至庙咀江段利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自然繁殖期间的流速进行了测量。在该江段沿水流方向设置监测断面共20个,其中2004年设12个(编号1~12),2005新增8个(编号A~H)。监测结果表明,产卵区内所有断面平均流速变化范围为72.99~175.23 cm/s,平均值为(128.89±26.28)cm/s;产卵区内12、和4号断面的垂向平均流速值较其他断面约高2.10 cm/s;从A至12号断面,各断面的平均流向大约从225.91°下降至164.39°,并且产卵区内1、2和4号断面的流向变幅较大,变异系数比其他断面约高18.4%;下产卵区内脉动流速测量结果表明平均流速变化较大,而平均流向变化相对较小,变异系数分别为7.1%和2.9%;葛洲坝下所进行的河势调整工程使中华鲟产卵场内的流速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主要表现为在导流堤两侧形成了一个流速较缓的区域。导流堤的建设可能会导致上产卵区的位置改变甚至消失,下产卵区改变其具体位置。  相似文献   
42.
研究了大口鲇规模化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的关键技术。结果表明,在水温19-25℃下,采用HCC PG LRH-A2和催产灵1号 LRH-A2这2种混合催产药物对大口鲇催产都十分有效,催产率均为100%;鱼卵受精率与人工授精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鱼苗开口时间和饵料丰欠对苗种培育成活率影响显著,饵料缺乏是导致苗种培育成活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对920万尾大口鲇水花鱼苗进行了规模化培育,共培育3cm以上规格苗种742.2万尾,平均育苗成活率为80.67%。  相似文献   
43.
为评价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姜黄素对杂交鲟(Acipenserbaeri♂×Acipenserschrenckii♀)幼鱼生长和形体指标、血清生化、代谢酶活性、抗氧化功能和肠道结构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25 g/kg、0.05 g/kg、0.1 g/kg和0.2 g/kg的姜黄素配制成5种饲料,投喂初始体重(16.24±0.11) g的杂交鲟幼鱼。实验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姜黄素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没有产生显著影响。血清总胆固醇(TG)含量在姜黄素添加量为0.2 g/kg时显著降低(P<0.05)。肝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在0.05 g/kg姜黄素组明显降低,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在0.05 g/kg、0.1 g/kg、0.2 g/kg添加量时活性显著降低(P<0.05)。十二指肠蛋白酶和淀粉酶分别在0.05g/kg和0.1g/kg姜黄素组活性显著升高(P<0.05)。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在0.025g/kg时显著降低(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0.025g/kg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44.
网箱养殖鲟鱼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鲟鱼在网箱养殖中的生长情况 ,总结提高养殖技术水平 ,宜昌市水产科研所于 2 0 0 0年 9月到 2 0 0 1年 10月在清江高坝洲水库进行了鲟鱼网箱养殖试验。1 网箱及设置网箱设置在清江高坝洲水库 ,该水库为二级水库 ,全年水温变动范围 12~ 33℃ ,水深 5~ 10m ,水质清澈 ,水体常年保持交换状态。网箱为漂浮式 ,框架为内径 4 0mm镀锌钢管用扣件连成 ,旧油桶做浮子 ;箱架中间设 6 0cm宽的通道 ,左右两边挂网箱 ,前后之间设 4 0cm宽的操作通道 ,所有通道均铺设竹跳板。网箱外围 4m以外用楠竹扎成外框以防止外来船只靠近风箱。网箱…  相似文献   
45.
葛洲坝截流24年来中华鲟产卵群体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981~2004年间捕获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亲鲟样本为研究材料,研究葛洲坝截流24年来中华鲟繁殖季节中坝下30km范围内产卵群体结构的变化情况。测定与统计结果显示,中华鲟雌雄性比由1981~1983年的1.10:1降低到1987~1989年的0.63:1,而后上升到2003~2004年的5.86:1。雌鲟平均体长由1990~1992年的263.1cm增加到1999~2001年的276.7cm,升幅为5.2%(差异极显著);平均体重由1990~1992年的202.4kg增加到2003~2004年的237.4kg,升幅为17.3%(差异显著)。雌鲟年龄的平均值在24年中的前9年里(1981~1989年)波动于19.0~20.7龄,在后15年(1990~2004年)里,雌鲟年龄平均值在21.1~22.7龄之间波动,普遍高于前9年中的年龄平均值。雄鲟群体变化比雌鲟群体变化大。雄鲟平均体长、体重分别由1981~1983年的205.1锄、89.8kg下降到1987~1989年的197.5cm、72.7kg(降幅分别为3.7%、19.0%),然后上升到2003~2004年的229.4锄、121.1kg(升幅分别为16.4%、65.2%);平均年龄由1981~1983年的15.4龄下降到1987~1989年的13.3龄(降幅为13.6%),然后上升到1996~1998年的17.6龄(升幅32.3%)。在1993~2004年中华鲟产卵场采集并鉴定了年龄的中华鲟亲鲟中,共发现28尾1981~1989年出生的个体即葛洲坝截流后出生的个体,这证明了在洄游路径缩短622~1166km后,中华鲟的回归本能尚未丧失,同时,由于在葛洲坝截流后的初期并没有实施人工繁殖放流,这佐证了葛洲坝截流后新形成的中华鲟产卵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6.
2000年,采用阶段性递增水体盐度,即每5d将水体的盐度逐渐提高5,并不设稳定期的方法,对在淡水环境人工养殖近3年的中华鲟子一代亚成体(全长105~149cm,体重5.8~15.0kg)进行海水驯化试验。结果表明,经过20d的驯化,较大规格的中华鲟亚成体即可适应盐度为23的海水环境,驯化的成活率平均达到93.9%(92.1%~95.7%)。水体盐度增加时没有发现中华鲟有异常的行为表现,而驯化后的中华鲟在海水池塘中也能够正常生长。研究还表明,中华鲟对其栖息水体的盐度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其耐盐性和适应能力可能与个体规格大小有一定的关系,即个体的规格越大,则其对水体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就越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