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10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10篇
  2篇
综合类   49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35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1.
以贵州省油料研究所和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的 8 个紫苏新品系为试验材料,对其 9 个农艺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位居前 3 位的品系为 AS-06、AS-07、AS-08;AS-06 每 667m2 平均产量最高,为 33.94kg;AS-07 位居第 2 位,平均产量为 31.70kg;AS-08 位居第 3 位,平均产量为 31.24kg。8 个参试品系的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在 11.72%~40.38% 之间,单株籽粒重变异系数最大,主茎节数变异系数最小,可见 8 个紫苏品系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可以通过改善栽培措施和育种技术手段进一步优化紫苏经济性状。产量与单株籽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单株总穗数、主穗长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株高、千粒重、主茎节数呈正相关关系,与茎粗、单株分枝数呈负相关关系,因此在新品种培育中应注重以上性状之间的协调性。由主成分分析可得,9 个性状可归纳为 3 个主成分(产量与穗型因子、株高与分枝数因子、茎粗与千粒重因子),累计贡献率达 92.199%;根据各个品系的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得分,AS-06、AS-07、AS-08 等 3 个紫苏新品系综合得分最高,表现较好,适宜在贵州安顺地区种植,可进入下一步生产试验。  相似文献   
82.
为鉴别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与丝状支原体丝状亚种SC(M.mycoides subsp.mycoides SC),本实验通过优化M.bovis特异性引物pMB81-1/pMB81-2s和MmmSC特异性引物SC1/SC2的退火温度,建立了鉴别M.bovis和MmmSC的双重PCR检测方法。该方法能够分别由M.bovis和MmmSC扩增得到528bp和270bp片段。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检测M.bovis和MmmSC培养物的最低浓度分别为106cfu/mL和105cfu/mL。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无乳支原体代表株PG2、丝状支原体丝状亚种LC型代表株Y-goat、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Mccp、绵羊支原体Y-98、猪鼻支原体BST-7、巴氏杆菌以及结核分枝杆菌扩增结果均为阴性。应用该方法对临床病料的检测结果与培养鉴定结果的符合率为100%,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以应用于临床检测。  相似文献   
83.
84.
85.
针对普通地膜在花生覆膜栽培中的环境污染及回收难问题,进行了4种可降解黑地膜与普通黑地膜的对比试验研究,重点研究开裂时间、降解效果及对花生植株性状的影响和产量差异。结果表明,PBAT黑膜、PLA黑膜处理花生产量较高,开裂及降解时间较迟,能很好发挥地膜作用,后期降解过程较短,降解较彻底,花生各个性状较合理,可以在大面积生产上推广应用;PPC黑膜开裂、降解时间较早,中后期不能发挥地膜增产作用,不适宜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耐候黑膜和普通黑膜几乎不能开裂和降解,能发挥地膜作用,但对环境影响较大,也不建议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6.
为加快薏苡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步伐,提高优良品种的覆盖率和认可度,满足薏苡生产对良种的需求,提高薏苡单产,促进农民增收,特进行安薏1号良种扩繁技术研究,经播期、密度、肥料等试验,集成安薏1号良种扩繁技术,为安薏1号良种扩繁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脑梗死患者45例及健康体检者45例进行血小板参数及血清促血小板生成素检测,按不同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期(1~3d)和恢复期组(10~14d);按梗死面积分为腔隙性梗死组(19例)、小面积梗死组(16例)、大面积梗死组(10例)。对各组与对照组之间的促血小板生成素及血小板参数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与对照组比较均统计学差异(P0.01);脑梗死恢复期PDW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MPV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TPO水平较正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梗组和小面积梗死组血清TPO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小面积梗死组与腔梗组以及大面积梗死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急性期组及恢复期组,血清TPO水平和血小板总数与梗死面积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脑梗死后TPO水平改变在脑梗死发病中有一定的作用,可能在脑梗死后脑保护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8.
Lima等研究表明,在室温(251±1.5℃,693%UR)下用打孔的聚乙烯薄膜包装保存荔枝果实6天,能有效减少果重损失、果皮褐变和保持果皮花青素含量。泰国学者Chakraborty等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89.
牛支原体新基因(P18)的克隆表达及活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支原体(M.bovis)可以引起犊牛肺炎、关节炎、乳腺炎、角膜结膜炎等疾病,是一种牛的重要呼吸道病原体,目前M.bovis粘附宿主细胞的机制还不明确。研究表明,M.bovis表面存在的多种蛋白与致病菌在宿主体内的侵袭力与传播能力有关。我们通过分离表达多个M.bovis基因,最终获得了一个表达纤溶酶原结合蛋白的新基因,并命名为P18。该基因表达大小约为67ku的重组蛋白。通过western blot鉴定,重组表达的P18蛋白可以被M.bovis抗体识别。进一步的试验表明,P18蛋白还具有纤溶酶原结合活性,从而推测该基因表达的蛋白可能是M.bovis的一个粘附相关因子。  相似文献   
90.
为鉴定牛支原体(M.bovis)菌体免疫相关蛋白及其免疫原性,本实验以M.bovis湖北株为样品,通过建立M.bovis全菌蛋白的双向电泳体系,获得了分辨率及重复性良好的双向电泳(2-DE)图谱。利用western blot技术进行筛选,鉴定得到多个M.bovis蛋白,其中一个分子量为68 ku,经过质谱分析和氨基酸一级结构比对确定该蛋白为硫锌酰胺脱氢酶(LipDH)。经原核重组表达,LipDH重组蛋白与M.bovis阳性血清的western blot反应为阴性,而Dot blot及以重组表达蛋白作为包被抗原的ELISA鉴定结果均为阳性。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LipDH的功能以及采用其重组蛋白用于该蛋白缺失的M.bovis疫苗株的鉴别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