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2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7篇
  13篇
综合类   23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5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以干旱区典型城市磴口县为研究区,利用1995—2015年每隔5年的Landsat TM影像通过遥感解译获取研究区20年的各等级沙漠化空间分布,利用GIS空间分析和重心迁移模型分析沙漠化景观时空变化趋势。并以2010年沙漠化分类数据为基期年数据,利用Logistic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Markov,CA-Markov)模型(简称LCM)并引入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模型修正转移规则,预测2015年沙漠化分类情况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磴口县20年间重度及极重度沙漠化面积减小,轻度沙漠化景观面积逐渐增大,其中2015年的非沙漠化景观达到37.09%,各类型沙漠化重心远离磴口县城,呈现良好态势。引入MAS模型的CA-Markov预测模型能够显著提升模型的模拟精度,所预测的2015年数据结果 Kappa系数达到0.62,高于CA-Markov模型模拟结果,能较好预测干旱区沙漠化分布情况,为沙漠化监管与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2.
陕北黄土区衰退沙棘人工林改良土壤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衰退沙棘人工林对土壤的改良功能,对陕北黄土区衰退沙棘人工林分轻度、中度、重度3种衰退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种衰退类型沙棘人工林0—60cm土层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较对照均有提高。(2)轻度衰退沙棘人工林对40—60cm土层土壤有效氮,0—20cm速效磷含量有显著提高作用。对20—40cm土层土壤有效氮含量有极显著提高作用(由14.23mg/kg增至22.39mg/kg)。中度衰退沙棘人工林对20—60cm土壤有机质、有效氮有显著提高作用。重度衰退沙棘人工林对0—20cm土壤全氮含量的提高作用显著低于对照坡面。(3)3种衰退类型沙棘人工林对20—40cm土层速效磷含量的作用表现为中度衰退沙棘人工林最大,其次是轻度衰退沙棘林。其他土层则表现为随着衰退程度加深,沙棘人工林对土壤改良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究灞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物总氮(TN)和总磷(TP)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年径流量的负荷关系,提出污染负荷的空间分布规律,为流域规划治理提供思路。[方法]以1996年和2017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和2001-2017年灞河流域降雨数据为基准,基于GIS技术和AnnAGNPS模型开展现状模拟与情景设计。[结果]①相比1996年,2017年林地和耕地的面积减少,建设用地、水域等面积增多;模拟结果显示建设用地产流定额增加,TN负荷定额增加,TP负荷定额增加;林地产流减少,TN负荷减少,TP负荷减少;水域的产流、TN和TP负荷基本无变化。②2017年建设用地TN污染负荷相比1996年(5.24 kg/hm2)增加到16.13 kg/hm2,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灞河流域近20 a城市非点源污染的严重性。③径流最大的区域是清峪河、灞河上游、清河以及辋川河这4个子流域。当径流值大于4.00×108t时,TN和TP污染物负荷处于高负荷状态。④辋川河、库峪、岱峪以及清峪这4个子流域的TP,TN负荷分布占到了灞河整个流域的50.32%,56.09%。[结论]目前非点源污染是灞河流域的主要污染源,尤其要重视城市非点源污染。  相似文献   
44.
分别以高直链玉米淀粉和普通玉米淀粉为模式原料,与聚乙烯醇(PVA)及甘油共混制备了2种淀粉基生物可降解薄膜。通过厌氧发酵实验,考察并比较了2种淀粉薄膜的沼气发酵过程、发酵潜力、能源转化效率以及膜结构形貌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普通玉米淀粉薄膜和高直链玉米淀粉薄膜均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2种薄膜的厌氧生物降解率和沼气发酵潜力均相当;然而,高直链淀粉薄膜的结构和成分更有利于沼气发酵的进行,其发酵过程比普通淀粉薄膜更加平稳,能够有效减少发酵罐的酸化并缩短发酵周期,同时具有更高的能源转化效率。此外,综合农用薄膜年产量和淀粉基薄膜的产气率,若用高直链淀粉或普通淀粉薄膜替代普通农用膜,则经厌氧处理后相应的年产能分别为3.31×105GJ/a和3.18×105GJ/a,可见淀粉基生物可降解薄膜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厌氧发酵原料。  相似文献   
45.
不同抽样比例的土壤侵蚀因子调查精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RS、GIS等遥感技术对2009年陕北吴起县SPOT多光谱波段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获取全县及4%抽样比例的土地利用、坡度及坡长因子等土壤侵蚀因子调查精度,结合2009年以1%、0.25%、0.062 5%抽样比例实地调查的数据,分析不同抽样比例下土壤侵蚀因子的精度损失.结果表明:1)4%、1%抽样比例与全县相比,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相似度均达到95%以上,0.25%和0.062 5%抽样比例下精度损失率最大达到-19.49%、-10.03%;2)4%和1%抽样比例下,与全县坡度分布相似度均达到99%以上,0.25%和0.062 5%抽样比例下精度损失率最高达-4.42%;3)4种抽样比例下与全县坡长因子分布相似度均在95%以上.总之,吴起县按照1%的抽样比例调查土壤侵蚀因子既能保证调查精度又能减少工作量.  相似文献   
46.
Ba(OH)2催化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简化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工艺过程,实现生物柴油绿色生产.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研究了Ba(OH)2催化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过程中油醇摩尔比、Ba(OH)2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生物柴油转化率的影响,并将Ba(OH)2与KOH的催化效果进行了简单比较.实验结果显示:最佳的工艺条件为油醇摩尔比1:6、Ba(OH)2用量2%、反应温度60℃.在此条件下以大豆油为原料90 min生物柴油转化率达到94.27%,花生油、亚麻油、菜籽油等相应转化率均超过95%,同时对比实验证明Ba(OH)2与KOH具有同样高的催化活性,反应产物成分相同,且Ba(OH)2可通过BaSO4沉淀的形式简单、完全回收.Ba(OH)2可作为一种有潜力的生物柴油制备催化剂.  相似文献   
47.
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通经草多糖提取过程的几个影响因素,并通过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通经草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20,提取时间100 min,提取温度90℃。在该提取条件下,测得通经草多糖含量为2.329%。  相似文献   
48.
农业生物环境中基础酶技术研究法修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生存与发展依靠植物种植,而植物的生长成熟有赖于良好的土壤环境。酶在土壤的生物化学反应、代谢及物质矿化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测定多类时,已有的测定方法不是繁琐引起混乱,就是误差极大导致综合分析考察困难。为此,在研究的基础上提供了对1个样品同时分别测定10种酶的改良方法,给将来能统一制定出简易的研究法,应用研究生物环境中的相对酶活力变化规律提供参考。作为首次集中讨论例举,大幅度变更研究方法错误难免。  相似文献   
49.
为系统掌握底栖生物在大亚湾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时空分布,在2018年冬季、2019年春季利用采样工具珊瑚礁监测结构(autonomous reef monitoring structures,ARMS)和采样方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对大亚湾典型珊瑚礁区域的底栖生物进行了调查。采样调查共鉴定出底栖生物包括棘皮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藻类、节肢动物5大门类91种,其中,在冬季获得底栖生物5大门类49种,软体动物最多(36种);春季采获底栖生物4大门类48种,软体动物最多(32种)。冬春两季珊瑚礁区域底栖生物平均密度分别为1 962.51个·m~(-2)、76.27个·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693.37 g·m~(-2)、107.09 g·m~(-2)。冬春季丰富度指数(D)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春季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显著高于冬季(P<0.05)。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说明冬季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春季底栖动物物群落结构相对稳定。基于丰度进行CLUSTER聚类分析和MDS标序图分析表明,底栖生物相似性系数的季节性差异远远大于相同季节各站间的差异;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冬季和春季的群落结构差异显著(R=0.44,P=0.01)。冬春两季大亚湾典型珊瑚礁区域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与温度、营养盐和降雨的季节性变化有关。大亚湾珊瑚礁较高的生物量和丰度显示了其具有丰富的底栖生物资源,而较低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可能与陆源污染、旅游等人类干扰有关,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大亚湾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50.
围食膜蛋白最早是从昆虫围食膜中解离得到的,在保护昆虫免受外源微生物侵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解围食膜蛋白在对虾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实验前期进行了凡纳滨对虾转录组分析,并克隆获得了凡纳滨对虾2条类围食膜蛋白基因LvPT1和LvPT2,其编码的2条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极高,同已报道的其他虾类围食膜蛋白具有较高同源性。利用Real-time PCR方法进行组织表达分析发现,LvPT1和LvPT2与对虾卵巢围食膜蛋白(SOPs)类似,在卵巢中高度表达,利用半定量PCR方法,分析LvPT2在对虾早期发育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LvPT2在受精卵时期表达量最高,随着发育进行,表达量逐渐降低,至无节幼体孵出后无明显表达。研究表明,LvPT1和LvPT2与虾SOPs应为同一类围食膜蛋白,可能参与了受精卵细胞的形成,并在保护对虾早期胚胎发育时免受外界病原微生物的侵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