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7篇
  14篇
综合类   68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正>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其核心就是要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河北省曲周县是一个既没有国家重大项目布局,又不靠海、远离京津地区的内陆平原农业县,却诞生了世界天然提取物产业的龙头企业,崛起了拥有20家子(分)公司、建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的跨国集团——晨光生物公司。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平原农业县培育出这样一家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汇集10多名行业顶尖专家,6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的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112.
<正>日前,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本刊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农业农村部负责人。问:请简要介绍一下《指导意见》出台的背景和意义。答:在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  相似文献   
113.
为有效防除麦茬谷田杂草,降低杂草对谷子的影响及人工除草成本,采用大田随机区组方法开展了苗前除草剂与土壤耕作方式对麦茬谷田杂草及苗期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晋南麦茬谷田苗后15、15~30、30~45 天其新生杂草数量分别占苗后45 天新生杂草数量的64.77%、26.14%、9.09%;10%单嘧磺隆施药量2100 g/hm2土壤封闭对苗后15、15~30 天新生杂草数量及全生育期杂草生物产量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10%单嘧磺隆施药量1500 g/hm2、1800~2400 g/hm2土壤封闭分别对谷子苗期生物学性状(株高、单株次生根等)有促进、抑制生长作用。可得出结论:10%单嘧磺隆施药量2100 g/hm2对麦茬谷田土壤封闭具有显著的抑制杂草效果。  相似文献   
114.
区域(临汾)水分相关气象因子变化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有效提供气候变化未来情景相适应的栽培途径,对近30年区域(临汾)与水分相关的降水量、气温、10cm地温、蒸发量、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7个气象因子开展了动态变化、因子间相关性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年小麦生育期气象因子动态变化特征为降水量、平均气温和平均10cm地温呈递增趋势,而蒸发量、日照时数、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则呈递减趋势;小麦生产年度各季节蒸发量为夏>春>秋>冬,各月份蒸发量为6>7>5>8>4>3>9>10>2>11>1>12。各年小麦生育期气象因子间相关性为平均气温与蒸发量呈负相关,平均风速、日照时数与蒸发量呈正相关,相关气象因子间的变异系数为降水量>蒸发量>平均风速>平均相对湿度>平均地温>日照时数>平均气温;小麦生产年度各季节、月份平均气温与蒸发量呈正相关。各气象因子与小麦产量的相关性为各年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平均10cm地温、日照时数与产量呈负相关,而平均相对湿度、蒸发量、平均风速则与产量呈正相关,降水量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其中不同阶段降水量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生产年度>生育期>休闲期。该项研究可为小麦生产系统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5.
为有效解决杂草对作物产量的影响,降低除草成本,提升作物苗后行间除草技术,提出了宽行距种植作物苗后行间喷施除草剂遮挡装置的指导思想,研制出的宽行距种植作物苗后行间喷施除草剂遮挡装置,主要包括支架、底座构件和遮挡构件3部分。该装置可满足不同作物不同种植行距的农艺技术需求,可与不同大小的常规电动喷雾器配套使用,经多种作物应用伤苗率约2%~3%,可较传统人工苗后除草功效提高5~7倍,且具有灵活轻便及生产和作业成本低等特点。该装置的研制与开发拓宽了灭生性杂草的应用范围,对减轻农田杂草危害、降低除草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6.
2002—2005年在山西太原和临汾就旱地冬小麦应用绿色抗旱剂的增产效应及耐旱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DR1号、GDR2号和GDR3号抗旱剂较好地协调了旱地冬小麦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具有较好的产量效应;耐旱性试验表明,随着PEG浓度的增高,各处理发芽和生根受到抑制作用越明显,GDR1号处理的发芽率、芽长、生根率、根数和根长的抗旱性优于对照;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绿色抗旱剂GDR1号的出苗率、幼苗和根系生长与不同PEG浓度条件下的处理结果相一致。说明GDR1号抗旱剂具有较好的抗水分胁迫作用。该项研究为旱地冬小麦应用生长调节剂开辟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17.
为实施绿肥压青提升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危害,2018年采用大区对比方法,开展不同海拔夏闲期绿肥压青茬口麦田不同生育期不同土层的麦田贮水量、红蜘蛛发生量、茎基腐病发病率及其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各绿肥压青茬口小麦越冬前、拔节期不同土层的贮水量高海拔点均高于低海拔点,红蜘蛛发生量低海拔点大于高海拔点;同一海拔点不同绿肥压青茬口间的红蜘蛛发生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同一作物压青茬口的红蜘蛛发生量表现为压青愈晚发生量愈大。拔节期不同绿肥压青茬口0~100、100~200、0~200 cm土层贮水量与麦田红蜘蛛发生量的线性关系在低海拔点均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而在高海拔点均不存在差异;越冬前高海拔点100~200 cm土层贮水量,低海拔点0~100、0~200 cm土层贮水量与麦田红蜘蛛发生量的线性关系表现为显著负相关(P<0.05)。低海拔点、高海拔点不同绿肥压青茬口的茎基腐发病率分别为0.56%~1.59%、0.00%~0.00%,其中低海拔点越冬前0~100 cm土层贮水量,拔节期0~100、100~200、0~200 cm土层贮水量与茎基腐发病率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低海拔点各土层贮水量与茎基腐发病率的平均相关系数拔节期大于越冬前。该项研究可为实施绿肥压青减少病虫危害选择适宜区域及绿肥压青茬口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8.
为了有效应对气候旱化与春季低温冻害对小麦生产系统的不利影响,2017-2020年在山西临汾采用不同模拟方法(增降温装置、海拔高度、灌溉水量调控等),开展了小麦生产系统对关键气象因子温度升高、降雨减少及春季低温冻害的响应机制及适应性栽培途径研究,同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分析、凝练、吸收单项关键技术,单项技术组配集成生物、工程、农艺等适应性栽培途径,以适应性栽培途径构建了“黄淮海北片小麦应对气候旱化与春季低温冻害栽培技术方案”,以期为未来气候变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9.
为有效提升麦茬复播谷子品质及防倒技术,2017—2019年在山西临汾采用裂区、随机区组方法分别开展了多效唑(PP333)不同叶龄期的不同喷施浓度、不同生育期微喷灌量对麦茬复播谷子品质及矮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叶龄期喷施不同浓度PP333、不同生育期微喷灌量对麦茬复播谷子蛋白质及其3类氨基酸、脂肪、淀粉、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PP333在8叶期以1.2%浓度喷施可显著提高蛋白质含量、8种必需氨基酸、4种半必需氨基酸、3种非必需氨基酸平均含量;除色氨酸性状外,蛋白质及其他14种氨基酸含量在0.8%~1.2%浓度范围喷施PP333均优于清水喷施(对照);4叶期以1.0%、0.8%浓度喷施PP333分别有利于脂肪、淀粉含量的提高。随微喷灌水量的增加蛋白质含量及其8种必需氨基酸、4种半必需氨基酸、3种非必需氨基酸平均含量基本呈现下降趋势,除半胱氨酸、色氨酸性状外,蛋白质、3类氨基酸平均含量及其13种氨基酸含量、脂肪含量均以生育期微喷灌量0.0...  相似文献   
120.
为探索未来增温情景适应性栽培途径,明确增温、降温麦田及其秸秆覆盖对地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2018年在山西临汾建立了增温降温设施并模拟了增温麦田、降温麦田和常规麦田,2019-2020年开展了增温麦田露地(CK1)、增温麦田覆盖(WSM)、降温麦田露地(CK2)、降温麦田覆盖(CSM)、常规麦田露地(CK3)、常规麦田覆盖(RSM)对不同生育阶段5 cm地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越冬前至成熟期日平均地温增温、降温麦田分别较常规麦田增幅4.35%、-30.57%,覆盖麦田较露地麦田增幅-2.29%,WSM较CK1增幅-4.08%>CSM较CK2增幅-2.07%>RSM较CK3增幅-0.66%;在返青期至成熟期随生育期延后WSM较CK1、CSM较CK3降温幅度呈增高趋势,CSM较CK2则呈降低趋势;各生育阶段降温幅度均表现为WSM较CK1>CSM较CK3。增温、降温和常规麦田覆盖处理低于0℃天数为CSM>RSM>WSM;增温、降温和常规麦田覆盖处理的降温效应天数为WSM>RSM>CSM;各生育阶段各类麦田覆盖较露地的增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