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0篇
  1篇
综合类   12篇
水产渔业   88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鳝属(Sillago)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鳍科(Sillaginidae),我国原有3种鳝属鱼类:多鳞鳝(S.sihama)、少鳞鳕(S.japonica)和斑鳕(S.aeolus)。中国鳝(S.sinica)是新发现的一个种,主要分布于中国东海(温州)、黄海(青岛)和渤海(东营)。  相似文献   
72.
采用7对微卫星引物对塔什库尔干、多浪渠首、木扎提河、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5个群体共计114尾塔里木裂腹鱼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7对引物在5个群体中共扩增出34个条带,扩增片段在105~370 bp。计算群体间遗传距离发现,玉龙喀什河群体(Y)与塔什库尔干群体(T)间的遗传距离最大、与喀拉喀什河群体(K)间的遗传距离最小。基于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聚类树明显分为2支。塔里木裂腹鱼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MOVA分析结果显示,群体内遗传变异为87.84%,群体间遗传变异为12.16%。整个种群[WTBX]F统计数Φst为0.121 61(P<0.01),[WTBZ]群体间遗传分化显著,且塔什库尔干群体遗传多样度最高。  相似文献   
73.
荣成俚岛斑头鱼摄食生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逐月采集荣成俚岛近海的743尾斑头鱼(Hexagrammos agrammus),探讨其摄食生态特征。结果表明,斑头鱼为底栖生物食性鱼类,摄食的饵料生物包括11个类群,主要摄食多毛类(Polychaeta),其次是鱼卵、海藻类、海草类、口足类(Stomatopoda)、端足类(Amphipoda)和鱼类等。食物组成随季节和体长而变化:除四季均大量摄食多毛类以外,春季还摄食口足类和虾类,夏季还摄食鱼类和蟹类,秋季还摄食鱼卵和鱼类,冬季摄食鱼卵比例最高;体长80 mm的斑头鱼喜食海草和海藻等植物性饵料,体长80~199 mm的个体喜食多毛类、鱼类和虾蟹类等,体长199 mm的个体主要摄食鱼类、多毛类和鱼卵等。摄食强度也随季节和体长而变化:夏季摄食强度最高,春季和秋季次之,冬季最低(不停食);体长100 mm的个体摄食强度最高,随着体长增加而逐渐下降,体长180 mm以上的个体又随体长和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升高。对斑头鱼5个饵料生物样品进行了DNA条形码鉴定,其中4个饵料生物样品鉴定到种,1个饵料生物样品鉴定到属。结论认为,斑头鱼的摄食习性会随季节、个体生长和栖息海域饵料生物的种类和丰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4.
为解决我国棱梭(原定名为Liza carinata)命名的问题,本研究采集了中国近海7个地理群体的棱梭样品,并进行形态特征分析和DNA条形码研究。形态学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近海棱梭样品的胸鳍长度/体长、头长/体长的比值分别为15.0%~18.3%、22.5%~25.1%,与前人记录的Liza affinis的胸鳍长度/体长(14.5%~18.4%)、头长/体长比值(22.1%~26.9%)相吻合,而与Liza carinata胸鳍长度/体长(19.8%~23.9%)、头长/体长比值(27.0%~31.3%)范围不相符。DNA条形码分析结果表明,Gen Bank中Liza carinata和Liza affinis的COI基因同源序列遗传距离为13.11%,而本研究所采集样品种内差异为0.08%。NJ邻接关系树显示,本研究所使用样品与Liza affinis聚为一支,遗传距离为0.08%,而与Liza carinata的遗传距离为13.06%,已达到种以上水平。综上,本研究认为中国近海棱梭的拉丁名应为Liza affinis,我国近海是否存在真正的Liza carinata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5.
新疆扁吻鱼养殖群体的形态特征和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描述了扁吻鱼形态特征和可量性状,求得其体长与体重、体长与体高关系分别为BW=0.011 4BL3.005",BD=0.1801BL-0.0591,相关系数分别为0.9819,0.8926.采用水平凝胶电泳技术对新疆扁吻鱼养殖群体进行了同工酶分析,筛选了7种酶,共检测到21个基因位点.其中,IDHP位点为多态,其他均为单态.多态位点比例为0.0476,实际观测杂合度为H0=0.0152,预期杂合度为He=0.0095;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目为Ae=1.0224.  相似文献   
76.
本文主要介绍了日本太平洋鲱苗种人工培育及其资源增殖放流进展情况,以期为我国黄海鲱资源的恢复以及沿海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7.
斑尾复虾虎鱼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宋娜  宋林  高天翔  孙希福 《水产学报》2011,35(3):321-326
基于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比较分析了斑尾复虾虎鱼丹东和天津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结构现状。研究结果显示,在长度为478 bp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上,两群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丹东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核苷酸多样度以及两两序列比较的平均碱基差异数分别为(0.006 3±0.003 8),(0.889 5±0.050 8)和(3.000 0±1.634 3),均大于天津群体。基于控制区单倍型序列构建的邻接关系树可以看出,两群体个体相互混杂,没有明显的分支与之相对应。两个群体之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值为0.239 5(P=0.000),表明两群体之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并且确切P检验的结果表明两群体不存在随机交配现象。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呈单峰类型,Fu’s Fs和Tajima’D中性检验的结果也提示斑尾复虾虎鱼经历过近期群体扩张事件。基于核苷酸不配对分布的峰值τ计算得到斑尾复虾虎鱼发生群体扩张事件的时间在52 400~104 900年前。  相似文献   
78.
对采自黄海北部(东营、威海)、东海(舟山、宁波、温州)的5个蓝点马鲛群体(共157尾)和广东粤东渔场的1个斑点马鲛群体(20尾)的个体进行了形态特征测定,并对实测数据进行了单因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黄海与东海的蓝点马鲛在吻至胸鳍起点/叉长(SP/FL)、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叉长(VA/FL)、胸鳍鳍条及鳃耙数上存在差异;斑点马鲛与蓝点马鲛所有的形态特征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黄海与东海的蓝点马鲛群体间差异系数均小于1.28,根据Mayr等提出的75%规则,认为其群体间差异仍属于种内不同地理群体的差异水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32.32%、11.92%、7.67%,累计贡献率为51.91%。前两个主成分的分布图显示出黄海与东海的蓝点马鲛已经有所分化。聚类分析结果显示5个蓝点马鲛群体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化,黄海与东海群体之间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9.
2007年春季和夏季,利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水平和垂直拖网对黄河口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进行了调查.春季和夏季分别设置19个(6个断面)相同的调查站位.每站表层水平拖网10min,拖网速度为2.0nmile/h;垂直拖网由底到表,拖网速度约0.5m/s.调查结果表明:春季和夏季共采集鱼卵7661粒、仔稚鱼70尾,共18种,能鉴定到种的有17种,隶属于5目12科16属,其中1种虾虎鱼类的稚鱼仅能鉴别到科的水平.优势种为斑鲦(Konosirus punctatus)、油鲟(Sphyraena pinguis)、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春季的水平和垂直拖网分别采集6932粒鱼卵、6尾仔稚鱼和11粒鱼卵、0尾仔稚鱼.鱼卵、仔稚鱼的出现频率分别为84.21%、10.53%和15.79%、0%,平均密度分别为364.84粒/网、0.32尾,网和0.34粒/m3、0尾/m3;夏季水平和垂直拖网分别采集658粒鱼卵、57尾仔稚鱼和60粒鱼卵、7尾仔稚鱼,鱼卵、仔稚鱼的出现频率分别为84.21%、63.16%和31..58%、15.79%,平均密度分别为34.63粒/网、3尾,网和1.85粒/m3、0.22尾/m3.结果表明,黄河口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季节更替明显分成春夏季-夏季2种生态类型,种类更替率高达83.33%;河口南部海域鱼卵和仔稚鱼的群落结构相对较稳定,优势种突出,优势度较大,物种多样性水平与种间分布均匀度高于北部海域.上述规律符合该海域的水文地理学特征和硬骨鱼类的繁殖生物学规律.此外,本研究分别对春季和夏季鱼卵、仔稚鱼的数量分布以及斑鲦、油(鱼予)、短吻红舌鳎等优势种类的鱼卵数量分布绘制了密度等值分布图.与1982-1983、1984-1985、1992-1993年同期调查结果比较发现,2007年春季和夏季黄河口海域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分析认为,在渔业捕捞压力和环境条件变化的双重扰动下,黄河口生态系统中鱼类资源的种群交替和群落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导致资源补充群体也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80.
鱼类多样性的保护对于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环境DNA metabarcoding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水生生物的调查与监测带来了强有力的技术革新。本研究以浙江舟山近海岛屿——西轩岛为例,设计了4个不同采样站位,先后于2019年2月(冬季)、5月(春季)和11月(秋季)共采集水样12个,通过环境DNA提取、扩增、高通量测序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对西轩岛近海鱼类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同时评估了鱼类多样性的时空差异。结果显示,共监测到鱼类33种,隶属于12目26科32属,其中,鲈形目(Perciformes)种类最多,共19种,约占所有种类的57.6%。不同采样季节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季节可能是影响西轩岛近海鱼类多样性的因素之一。综合时间和空间分析的结果显示,在繁殖季节且远离舟山本岛一侧的采样点监测到的鱼种数量更多。通过比对之前传统渔业资源调查的结果发现,不同季节优势种存在较大变化,可能与采样点数量较少且集中有关。进化树富集结果显示,各季节的优势鱼种与传统调查手段的结果有较大差异,表明目前环境DNA仍不能完全替代传统调查方法,但可以将环境DNA方法与传统的调查方法相结合,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