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27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3篇
  6篇
综合类   85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25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1.
杨小舟蛾对4个杨树品种叶片取食的选择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杨小舟蛾对4个杨树品种(35杨、I-69杨、107杨和I-72杨)的取食选择性发现:杨小舟蛾对供试杨树品种叶片的取食选择指数为107杨>I-69杨>I-72杨>35杨,叶片可溶性总糖含量为107杨>I-72杨>I-69杨>35杨,叶片含水率为35杨>I-69杨>107杨>I-72杨。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杨小舟蛾对不同杨树叶片的取食选择指数与叶片可溶性总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0.870),与叶片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0.775);叶片可溶性总糖含量与叶片含水率存在显著负相关(-0.682)。  相似文献   
92.
矮秆高粱辽杂35光合特性与产量构成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对矮秆高粱新品种群体光合特性和产量形成规律的研究,为新型高粱品种的选育与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适于机械化生产的矮秆高粱新品种辽杂35为主要试验材料,分别设置3个种植密度(90 000株/hm~2、120 000株/hm~2和150 000株/hm~2),并以生育期相近的同区域主栽品种中高秆高粱辽杂19作为对照(设置为生产上适宜种植密度,105 000株/hm~2),通过分析测定高粱群体植株形态指标、光合生理指标、环境生态指标和产量构成因素探究矮秆高粱群体的光合特性和产量形成规律。【结果】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在群体表现最为繁茂的灌浆期,辽杂35冠层中下部的光照强度、透光率、气孔导度和光合速率显著降低,并明显低于对照品种辽杂19,冠层上部上述各指标间的差异不显著。辽杂35在开花期和灌浆期上数第二片叶的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猝灭系数(q P)、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均随密度增加呈降低趋势,而初始荧光(Fo)呈升高趋势,辽杂19各荧光参数指标均优于中高密度条件下的辽杂35。叶面积指数随着密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值后逐渐下降,辽杂35密度为150 000株/hm2处理的叶面积指数下降速度最快,但在后期仍能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冠层下部叶片SPAD值呈显著下降的趋势。辽杂35高粱在中高密度条件下,其群体中下部形态指标、光合生理指标和环境生态指标劣于辽杂19,可能与其株型有关,其植株矮,但叶片数基本没有减少,叶着生角度未有实质变化。随种植密度增加,辽杂35高粱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呈增加趋势,单穗粒数呈显著下降趋势,千粒重无显著变化。辽杂35高粱种植密度为150 000株/hm~2时,籽粒产量最高,为9 923.5 kg·hm~(-2),其产量也高于对照辽杂19。【结论】适当提高种植密度是促进矮秆高粱籽粒产量提升的关键,但增加种植密度对冠层中下部叶片光合特性和物质生产可产生负面影响,通过高粱株型改良和肥水密等栽培技术的调节,协调矮秆高粱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实现群体结构和个体功能的协同增益将是提高矮秆高粱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3.
高粱小垄双行种植技术可以保障植株生长健壮,而且不漏光,穗较大,产量也相应提高。此种种植方式能够使制种产量提高20%以上,由过去亩产200~250 kg提高到300 kg以上。本文从高粱小垄双行的种植方式、制种要点、田间管理等方面对小垄双行高粱高产制种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94.
关于蚕发生黑蛹的机理,桥口(1964)有过详细的报告。他认为黑蛹的发生,从上簇到化蛹阶段受保护温度的高低的影响,低温保护有助于黑蛹发生,高温保护则完全抑制黑蛹的发生。若根据内田(1983)的研究,他从普通饲育的同一系统所分离的黑蛹系统和正常蛹系统,其实用性状是有差异的,黑蛹系统比正常蛹系统要差。著者为解明黑蛹发生受上簇温度的左右以及黑蛹与实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问题,从改善蚕饲育环境的角度出发,进行了2—3次试验。在这里报告上簇后的保护温度、时期等与黑蛹发生关系的部份。  相似文献   
95.
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源于3种寄主以及2种寄主栖境健康和蛀道组织的不同质量浓度提取液对花绒寄甲的嗅觉反应。分别用二氯甲烷和乙醚对3种寄主挥发性化合物抽提浓缩液进行GC-MS分析。结果表明:松褐天牛挥发物提取液质量浓度为25,50 mg/m L时,花绒寄甲在处理区的滞留时间显著高于对照;青杨天牛挥发物提取液质量浓度为25,50 mg/m L时,花绒寄甲在处理区的滞留时间和进入次数都显著高于对照;大麦虫挥发物提取液质量浓度为50 mg/m L时,花绒寄甲在处理区的滞留时间和进入次数都显著高于对照。花绒寄甲对寄主栖境蛀道组织比健康组织的嗅觉反应更显著,花绒寄甲对黑松比对毛白杨寄主栖境的嗅觉反应更显著。3种寄主挥发性化合物抽提液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在10~40 min的保留时间峰值较集中,活性物质的主要成分为C21~C36的直链烷烃以及脂肪酸及其衍生物、萜烯类、醇酮类和苯酚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96.
为明确吉林省有翅蚜种类?迁飞动态及群落结构, 丰富蚜虫多样性研究资料, 并为蚜类害虫的监测预警工作提供支持, 本研究于2019年-2021年利用吸虫塔在吉林省4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对有翅蚜进行了吸捕, 并对55 334头有翅蚜进行了鉴定, 结果表明, 这些有翅蚜分属于9科61种, 其中8种主要为害禾本科及豆科作物, 本文明确了这8种蚜虫的种群动态?风场分析显示, 迁入期风速小于5 m/s时蚜虫的吸捕量较多, 风向对蚜虫在各监测地区之间迁移的影响没有规律性?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 5月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低, 7月最高?9月为有翅蚜主要迁出期, 种类丰富度相对较高, 群落多样性水平低?4个地区5月优势种均为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 (Takahashi), 9月优势种均为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群落相似性分析表明, 各地5月群落与6月-9月群落相似性水平低, 分布在0.16~0.48, 处于极不相似及中等不相似?西部平原地区群落间相似性水平高于东部山区?本研究提供了吉林省有翅蚜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基本信息, 为科学制定蚜虫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7.
水稻田中氮肥损失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综述了水稻田中氮肥损失及减少氮肥损失的措施。主要涉及稻田中氮肥的损失途径、损失程度、测试方法及减少氮肥损失的主要措施。这些措施有实施生态农业政策、优化氮肥管理,包括确定适宜的施氮量,氮肥深施,根据水稻生育期需肥特点合理运筹,平衡施肥,控施(缓施)肥料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98.
应用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了魁蚶的精子,揭示了其超微结构。扫描结果显示,魁蚶精子全长55μm,由头部、中段和尾部3部分组成。其中,头部长约2μm,最宽处直径为1.5μm。透射结果显示,魁蚶头部包括顶体和精核。顶体位于头部前端,较圆钝,呈倒"V"形,与精核之间有一间隙,精核位于顶体的下方,占头部体积的2/3左右,具有核后窝和植入窝,但是没有核前窝。中段由5个近圆形的线粒体围绕着中心体构成,线粒体横切面长轴直径为0.6μm,短轴直径为0.5μm。尾部细长,由尾丝包被质膜构成,内有轴丝。横切面呈圆形,直径为0.15μm,横切面为典型的"9+2"结构。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明确引起美丽崖豆藤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其防治药剂。方法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后,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依据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种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病原菌对生产上常用于炭疽病防治的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 分离得到的6株菌中有2株菌可侵染美丽崖豆藤叶片引起褐色病斑;结合形态学鉴定和多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引起美丽崖豆藤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暹罗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iamense。该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均高,抑制中浓度(EC50)均小于0.1 mg/L,其中,以咪鲜胺的防效最佳,EC50为0.015 mg/L。结论 美丽崖豆藤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暹罗刺盘孢,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可作为防治美丽崖豆藤炭疽病的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100.
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 sp.nov和球等鞭金藻I.galbana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并对两者的形态构造进行了比较。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湛江等鞭金藻个体比球等鞭金藻个体略大,两者均有两条几乎等长的鞭毛,光滑且无附着物和鞭毛膨胀体,但湛江等鞭金藻的鞭毛与藻体长比大于球等鞭金藻;湛江等鞭金藻藻体表面覆盖2~4层鳞片,鳞片有两种类型,而球等鞭金藻藻体表面仅有一些小的圆形颗粒状突起,无鳞片覆盖;湛江等鞭金藻有1个色素体,位于细胞中后部,纵切面可见色素体呈“杯形”,球等鞭金藻有2个色素体,位于细胞两侧,少数色素体中有数个中等电子密度的嗜锇颗粒。两者色素体中有蛋白核,常被1至多条类囊体穿过;细胞核位于细胞中部;白糖素核1~2个,位于细胞中前部;细胞内都有线粒体和高尔基体。在两种金藻的高尔基复合体层叠状潴泡末端附近,均可以观察到有许多球形类似被膜泡囊的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