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5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46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23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91.
太平洋革囊星虫消化道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太平洋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pacificum Keferstein)消化道各部的形态和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太平洋革囊星虫消化道分为口、咽、食道、肠、直肠和肛门,肠是消化道的主体,极长,可分为降肠和升肠,二者相互盘绕,使肠呈双螺旋状。消化道管壁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各部主要区别在于黏膜:咽和降肠上段黏膜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食道和直肠黏膜为单层纤毛柱状上皮;除降肠上段外,肠其他各段黏膜均为单层柱状上皮,降肠下段有呈倒"U"型的纤毛突起和"V"型的纤毛沟,升肠只存在纤毛沟;降肠下段与升肠上段黏膜上皮中有颗粒细胞存在,升肠纹状缘明显,直肠杯状细胞丰富。此外,皱襞的形态、黏膜下层和肌层的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也存在差异。研究表明,太平洋革囊星虫消化道结构与其食性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92.
为明确绿僵菌在其致死害虫表面生长发育和致病力等相关分子机制,通过显微观察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虫尸表面罗伯茨绿僵菌Metarhizium robertsii生长和产孢特性,并测定其致病力,分别对虫尸表面和PDA培养基上罗伯茨绿僵菌的菌丝生长阶段和大量产孢阶段进行高通量测序,对虫尸表面罗伯茨绿僵菌产孢及致病力通路相关基因进行系统分析,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PDA培养基上培养5 d后,罗伯茨绿僵菌开始大量产孢,培养14 d时产孢量最高,为4.6×10~7个/cm~2,大蜡螟幼虫注射罗伯茨绿僵菌4 d后,其体表出现菌丝,5.5 d后虫尸表面罗伯茨绿僵菌大量产孢,9 d后产孢量最高,为2.6×10~8个/cm~2。与PDA培养基上罗伯茨绿僵菌对大蜡螟幼虫的半致死时间(7.09 d和4.66 d)相比,体壁侵染法和显微注射法侵染的虫尸表面罗伯茨绿僵菌对大蜡螟幼虫的半致死时间(6.33 d和4.49 d)分别显著缩短和无显著变化。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在菌丝生长阶段和大量产孢时期,虫尸表面罗伯茨绿僵菌中共有810个基因上调表达,452个基因...  相似文献   
93.
周氏新对虾群体雌雄性比例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勃 《水产学报》1999,23(4):429-431
根据 198 0年、1981年、1982年、1984年 5~ 8月底栖生物组调查资料研究其雌雄比例问题 ,结果表明胶州湾周氏新对虾雌雄比例变化较大 ,4年间各月的平均值为 :5月 1.68;6月 1.59;7月 1.4 0 ;8月 0 .87,5~ 8月期间雌雄比值按 :X =- 7.0e-0 .2 6 6t 8.683规律呈负指数增长 ,主要是由于雄性交配后死亡 ,雌性经三次产卵逐渐死亡所至 ,种群从 5~ 8月期间雌雄比例很难保持 1∶1,一般情况下雌性个体多于雄性个体。图 1 试捕拖网取样站位Fig .1 Locationoftrawlingsites周氏新对虾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及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