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1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42篇
水产渔业   73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采用q PCR与病毒滴度测定观察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对大鲵蛙病毒(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ranavirus,CGSRV)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甲基转移酶(methyltransferases,MTases)、DNA多聚酶(DNA polymerase)基因表达与病毒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能推迟鲤鱼上皮瘤细胞(epithelioma papillosum cyprini,EPC)出现病变,且病变程度也较对照组轻。在各功能基因表达量上,NC-FAM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干扰组的干扰率极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其中siR-DP-1组siRNA对MCP基因的干扰率为79%,极显著高于其余组(P0.01);siR-MT-1、siR-MT-2组siRNA对MTases基因的干扰率为77%,极显著高于其余组(P0.01);siR-DP-1组siRNA对DNA polymerase基因的干扰率为79%,极显著高于其余组(P0.01)。干扰实验组病毒滴度与NC-FAM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阴性对照组lg TCID50为8.362,NC-FAM对照组lg TCID50为7.848,siR-MCP、siR-MT、siR-DP实验组最低lg TCID50分别为5.764、5.317、5.362。证实RNAi能够抑制CGSRV主要功能基因的表达并影响病毒的复制。  相似文献   
22.
采用反相蒸发法制备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脂质体疫苗,通过灌胃分别给予各组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脂质体疫苗(Ⅰ-Ⅲ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灭活苗(Ⅳ组)和生理盐水(Ⅴ组),每2周给药1次,共3次.于接种疫苗后第1天、14天、28天和第49天采集静脉血,测定白细胞的杀菌活性和血清抗体IgM含量的变化,并用细菌攻毒实验检测免疫保护效应.结果显示,本实验制备的脂质体疫苗粒径约为(0.9±0.3)μm,包封率为53.23%,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灭活苗相比能显著增强斑点叉尾(鮰)吞噬细胞的杀菌活性和血清抗体:IgM水平.腹腔注射活菌攻毒后,脂质体疫苗免疫的Ⅰ-Ⅲ组的相对免疫保护率分别为34.8%、48.2%和55.4%;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灭活苗免疫的Ⅳ组的相对免疫保护率仅有6.7%,生理盐水对照Ⅴ组保护率则为零.研究表明,口服脂质体疫苗对斑点又尾(鮰)具有显著的免疫保护效应,可作为预防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的疫苗.  相似文献   
23.
2016年4月四川雅安一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养殖场暴发一种临床特征表现为白内障、体表溃疡和神经症状的传染病。为明确此次流行病病因,本研究进行了病原菌分离、人工感染、分离菌理化特性与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从患病蛙肝、脾、肾中分离到一株G-短杆菌(CM160701);将其腹腔注射感染健康棘胸蛙表现出与自然发病蛙相似症状。该菌的LD50为1.19×106 cfu·只-1;通过理化特性与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分离菌为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a);其对氟苯尼考敏感,对恩诺沙星、多西环素、阿莫西林等多种药物耐受。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其感染对全身多组织器官造成损伤,表现出明显的变性、坏死和炎症反应,尤以脑、肝、脾、心和肾损伤严重。该研究证实了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是本次疫情的病因,其感染引起棘胸蛙全身性损伤导致多组织器官功能障碍而死亡。  相似文献   
24.
无乳链球菌感染尼罗罗非鱼的脑膜炎模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脑膜炎是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特征性临床症状,建立罗非鱼无乳链球菌脑膜炎模型,并制定相应的临床症状及组织病理学评分系统,对研究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致病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将健康罗非鱼43尾,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10)和试验组(n=33)。3组试验组根据不同感染剂量分为:106cfu组(n=11)、107cfu组(n=11)、108cfu组(n=11)。试验组分别将106、107、108CFU的无乳链球菌菌液腹腔注射罗非鱼复制脑膜炎模型。对感染罗非鱼的临床症状、剖检病变、脑组织(端脑、中脑、小脑、延脑)病理学进行判定,并结合细菌学检测,按照拟定的评分系统评价各组脑膜炎的造模效果,确定最佳造模方案。结果:各试验攻毒组罗非鱼感染后2天均出现不同程度死亡,未见明显神经症状。感染3天后鱼体开始出现异常活动的神经症状及突眼、角膜混浊等病理变化。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蛛网膜下腔和脑软膜上有大量炎性渗出和染成蓝紫色微细颗粒的细菌团块,脑膜充血、水肿、疏松、增厚,有大量的中性白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脑实质基质疏松水肿,呈海绵状;脑组织炎性细胞浸润,胶质细胞增生等软脑膜炎、脑膜脑炎症状。比较各组得分发现,107CFU组的无乳链球菌攻毒罗非鱼造模效果最好:临床症状显著而组内罗非鱼差异性最小,组织病理学观察患病罗非鱼病情和缓适中、利于观察研究。结论:使用107CFU无乳链球菌腹腔攻毒罗非鱼可在第3天成功构建脑膜炎模型,造模率为100%。  相似文献   
25.
随着传统害兽种群控制方法弊端的暴露,不育控制愈来愈受到关注。不育控制的策略可分为手术/化学不育、内分泌干扰不育和免疫不育。针对研究应用较多的内分泌干扰不育剂,从其种类、不育机理、给药方式和不育效果4个方面,阐述国内外不育控制害兽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各种不育剂的药效;并对该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认为应加强理想不育剂的开发和不育剂对兽类领域行为的研究。  相似文献   
26.
正河南地区一口18亩鱼池,主养斑点叉尾,目前存塘2万多千克斑点叉尾成鱼、1000多千克鲫鱼,花白鲢少量。塘中架有4台叶轮增氧机和1台涌浪机。2016年4月27日清晨,养殖户看到有2尾鱼漂在塘边、下午又见4尾死鱼;28日死亡10尾;29日死亡53尾。于是向我们寻求帮助。技术服务人员随即赶往鱼塘,到塘边看到池水老化,水色浓绿、浑浊。自塘边取水样测量,结果发现  相似文献   
27.
牛蛙(Rana catesbeiana)腐皮红腿症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牛蛙腐皮红腿症的病理学改变。【方法】通过石蜡切片,H.E染色法,对发生腐皮红腿症的牛蛙自然病例进行病理形态学变化观察。【结果】剖检发现病蛙头、背部皮肤腐烂,露出肌肉,腹部及腿部皮肤出血发红;肝肿大,严重充出血,呈花瓣状;脾、肾出血肿大,颜色加深;胃肠道黏膜出血发红,内充满大量淡黄色黏液。镜检以全身多组织器官充出血、实质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症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以皮肤肌肉、肝、脾、肾和胃肠道的变化最为明显。胃肠道表现为严重的出血性、卡他性炎症,胃肠黏膜上皮严重坏死、脱落;肝细胞严重空泡变性,并出现大面积坏死,肝间质充满大量炎症细胞;脾脏淋巴细胞、网状内皮细胞严重坏死;肾间质充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广泛坏死,肾小球毛细血管严重充血。【结论】头背部体表皮肤溃烂,腹部及四肢出血,肝、脾、肾、胃肠道等多器官组织炎性病变是本病的示病症状。机体多器官组织严重病变是引起病蛙死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8.
采用革兰氏染色法、比色法和平板扩散法对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的部分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肉汤培养柱状黄杆菌24 h时,其形态多样,如半圆形、U型、V型或S型等;培养48 h时,柱状黄杆菌中开始出现颗粒状老龄培养物;培养72 h时,有部分菌体发生的"分节"现象,而老龄培养物也增多。用肉汤培养时,该菌的最佳生长条件分别是NaCl浓度为2.0 g/L,pH为7.4,温度为25~28℃。在最佳培养条件下,该菌的胞外产物具有蛋白酶、脂酶和卵磷脂酶活性,然而却检测不到淀粉酶、明胶酶和脲酶活性。  相似文献   
29.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是一种严格的非发酵型需氧的极生多鞭毛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该菌已成为人、山羊、猪、卵型鲳鯵和鳄鱼等多种动物的条件致病菌,其感染可致肺炎、败血症、脑炎、心内膜炎、化脓性淋巴结炎和脓肿等。文章对该菌的分类、生物学特性、耐药机制、感染与致病机理和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0.
从发生在四川、重庆等省市的斑点叉尾妇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病鱼的肝脏、肾脏内分离到1株高致病性菌株(CCF00024),人工感染健康鱼表现出与自然痛鱼相同的症状,并从中分离获得同种细菌,证实其为斑点叉尾鲴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病原菌。形态、生理生化检测表明,该菌为非发酵型直杆菌,严格需氧,革兰氏阴性,极生多鞭毛,对除麦芽糖和甘露糖以外的多种糖类不利用产酸,氧化酶阴性,DNA酶、蛋白酶、脲酶、赖氨酸脱羧酶阳性,MR、VP阴性。在以该菌16Sr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AY970826)和GenBank及RDP数据库内同源性较高的细菌16S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分离菌CCF00024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maltophilia)聚在一簇,特剐是与5.maltophiliaM5—1的同源性最高,序列相似性达99.6%,结合形态和生理生化特点将其鉴定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maltophilia)。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对磺胺甲口恶唑、磺胺异口恶唑、阿齐霉素、洛美沙星高度敏感,而对新霉素、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唑啉、先锋霉素V和链霉素不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