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8篇
水产渔业   17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了解紫外灯辐射强度稳定范围,利用紫外辐照计对10支(新旧各5支)15 W紫外灯管不同时段、不同位点(沿灯管方向和垂直于灯管中部方向)、不同高度下的辐射强度进行测量。结果表明:不同紫外灯打开后辐射强度趋于稳定的时长不同;不同位点处辐射强度存在差异;随着紫外灯管高度的增加辐射强度降低,在一定范围内,即使高度上升1 cm也会造成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2.
采用二因素五水平的中心复合设计和响应曲面分析方法,以温度(21~33℃)和pH(6.5~8.5)为因子,以耗氧率和排氨率为响应指标,探讨了在低盐条件下温度和pH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幼鱼能量代谢的联合影响。结果表明,本实验条件下,随着温度的上升,耗氧率(MO_2)和排氨率(MTAN)呈上升的变化;随着pH的上升,MO_2和MTAN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温度一次效应对幼鱼的MO_2影响极显著(P0.01),二次效应对幼鱼的MO_2影响显著(P0.05);pH一次效应对幼鱼MO_2影响显著(P0.05),二次效应影响极显著(P0.01);温度与pH互作效应对MO_2影响显著(P0.05)。温度一次效应对幼鱼的MTAN影响极显著(P0.01),二次效应对幼鱼的MTAN无显著影响(P0.05);pH一次效应和二次效应对幼鱼MTAN影响显著(P0.05);温度与pH互作效应对MTAN无显著影响(P0.05)。所考察因子与幼鱼MO_2、MTAN间二次多项回归过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81 1、0.954 6(P0.01),可用于分析与预测。通过对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同时优化,得到温度与pH的最佳组合为:温度31.2℃和pH 7.6。在此组合条件下,幼鱼MO_2、MTAN最大值分别为188.44 mg O_2·(kg·hr)-1;7.01 mg TAN·(kg·hr)-1,可靠度为0.902。实验结果提示,低盐条件下斜带石斑鱼养殖可在本实验中得到的最优因子组合下进行,以提高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23.
为阐明人工育苗条件下褐点石斑鱼♀×清水石斑鱼♂杂交子代(简称杂交石斑鱼)仔、稚鱼阶段的摄食与生长变化状况,采用随机取样实验生态学方法,在水温27.5~31°C条件下,对人工培育的杂交石斑鱼仔、稚鱼的摄食及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杂交石斑鱼仔、稚鱼具有较强的摄食能力;仔鱼3日龄开口摄食,摄食发生率为40%,之后的仔、稚鱼摄食发生率均为100%。仔、稚鱼摄食量随体质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可用二项方程式表达。消化道饱满系数为0.95%~11.26%。仔、稚鱼在1.5 h内可以饱食,仔鱼对轮虫和桡足类的消化时间分别为0.5~1 h和1~2 h,稚鱼对桡足类成体的消化时间为1.5~3.5 h。杂交石斑鱼仔、稚鱼各阶段的日摄食率分别为49.85%(5日龄)、22.55%(10日龄)和15.72%(24日龄),可将其作为杂交石斑鱼仔、稚鱼日投喂量参考依据。杂交石斑鱼仔、稚鱼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白天摄食,夜间不摄食。5日龄和10日龄仔鱼均出现2个摄食高峰,分别为9:00和18:00;24日龄稚鱼仅在中午12:00出现摄食高峰。3~30日龄的仔、稚鱼平均全长日增长率为7.96%,平均体质量日增重率为28.73%。全长、体质量分别与日龄的关系均可用指数方程表达,体质量(y)与全长(x)的回归方程为y=0.037 3x2.537 8,b值接近3,表明杂交石斑鱼仔、稚鱼为等速生长类型。  相似文献   
24.
[目的]为蓝点笛鲷人工育苗中药物的施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半静水法生物测试,研究Cu2+、Zn2+对蓝点笛鲷急性毒性及联合毒性。[结果]Cu2+的安全浓度为0.103 8 mg/L;Zn2+的安全浓度为3.347 8 mg/L。Cu2+对蓝点笛鲷幼鱼24和48 h的LC50分别为0.422 3、15.888 5 mg/L;Zn2+对蓝点笛鲷幼鱼24和48 h的LC50分别为0.395 2、14.123 2 mg/L。等毒性配比的2种重金属离子混合液对蓝点笛鲷幼鱼的毒性大于单一毒性。[结论]Cu2+为剧毒物质,Zn2+为低毒物质,两者混合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5.
本试验旨在为探究L-丙氨酰-L-谷氨酰胺(Ala-Gln)对低氧胁迫后军曹鱼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与抗氧化指标的影响。以低氧胁迫14 d后的军曹鱼幼鱼[(105.16±6.01) g]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4组试验鱼分别投喂Ala-Gln添加量为0(对照组)、0.5%、1.0%、1.5%配制4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并分别于试验第7、14、28天采集血清进行指标测定。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在饲喂14与28 d时,1.0%组和1.5%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P<0.05),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在饲喂28 d时,1.0%组和1.5%组血清中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所有添加AlaGln组血清中葡萄糖、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1.5%组血清中谷草转氨酶与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在饲喂28 d时,1.0%组和1.5%组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血清丙二...  相似文献   
26.
利用12个微卫星标记对北海(BH)、陵水(LS)、硇洲(NZ)、徐闻(XW)和三亚(SY) 5个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养殖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2对微卫星引物在5个军曹鱼养殖群体中共检测到129个等位基因。各养殖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833~6.75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284~3.645,平均观测杂合度和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481~0.635和0.533~0.68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463~0.630;哈迪-温伯格平衡检测结果显示,各群体在多个微卫星位点上均显著偏离平衡(P<0.05);军曹鱼养殖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55~0.150,遗传距离(D)为0.240~0.635,其中,BH和NZ的Fst最大(0.150),D最远(0.635);AMOVA分析表明,军曹鱼养殖群体的84%遗传变异来自于个体之间;基于Nei´s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系统进化树显示,BH和SY聚为一支,LS和XW聚为一支,两支聚为一支后与NZ聚为一支。研究结果将为军曹鱼种质资源保护和改良等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7.
4种水产药物对蓝点笛鲷幼鱼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半静水法生物测试,以蓝点笛鲷(Lutjanus rivulatus)幼鱼为受试生物,研究了甲醛、苯扎溴铵、聚维酮碘和高效氯氰菊酯对其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毒性大小依次为高效氯氰菊酯〉聚维酮碘〉苯扎溴钱〉甲醛。甲醛、苯扎溴铵和聚维酮碘为低毒物质,安全质量浓度(SC)分别为19.8800mg·L^-1、7.5710mg·L^-1和2.8429mg·L^-1;高效氯氰菊酯为剧毒物质,SC为0.0028mg·L^-1;甲醛、苯扎溴铵、聚维酮碘和高效氯氰菊酯对蓝点笛鲷幼鱼的24h半数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81.3240mg·L^-1、40.7619mg·L^-1、15.2077mg·L^-1和0.0153mg·L^-1;48hL C50分别为75.9587mg·L^-1、34.7413mg·L^-1、12.9894mg·L^-1和0.0129mg·L^-1。根据试验结果,建议菊酯类不宜作为蓝点笛鲷育苗药物使用,聚维酮碘和苯扎溴铵要慎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