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9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7篇
  14篇
综合类   57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烟田施用氯化钾对烤烟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百色烟区烟田氯肥的合理施用量,以烤烟(Nicotiana tabacum L.)品种云烟85为供试材料,研究了百色烟区烟田施用氯化钾对烤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烟田施用氯化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烟叶的农艺性状;烤烟产量、产值随氯化钾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并以22.5kg/hm2、45.0kg/hm2处理较高,产量较不施氯化钾处理(CK)分别提高27.11%、21.80%,产值分别提高41.73%、32.32%;施用氯化钾还可改善烟叶的化学品质和评吸质量,以施氯化钾22.5~67.5kg/hm2的烟叶化学成分含量适宜,K2O/Cl、总氮/烟碱、还原糖/烟碱值比较协调,烟叶评吸质量好;随氯化钾用量的增加,烟叶中氯含量增加明显。综合分析,生产上百色烟区烟田氯化钾施用量以22.5~45.0kg/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12.
几丁质酶是一种分解N-乙酰氨基葡萄糖分子的糖苷酶。在高等植物中,几丁质酶虽然普遍存在,但迄今未发现其底物的存在。据研究,几丁质酶在植物抗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通过对橡胶胶乳中几丁质酶的研究,认识到它不仅是橡胶树防御病原微生物的抗病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参加了胶乳的凝固过程,与橡胶树的排胶及产量具有密切的关系。文章概述了几丁质酶研究的现状及最新进展,介绍了橡胶树胶乳中几丁质酶的理化性质、生理学功能、在细胞中的定位及其调控。  相似文献   
113.
黄土高原沙棘建造植被的生态功能及效益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1 975~ 2 0 0 3年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开展的沙棘种群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探索利用沙棘建造植被 ,改善生态环境条件 ,以及发展经济的重要意义。沙棘具适应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生理生态和形态解剖学特性。沙棘耗水较经济 ,水分利用效率较高 ,其水分利用效率为 1 2 1~ 1 5 3g·(m-2 ·mm-1 ) ,是荒山植被的 3 1~ 5 8倍。在干旱季节沙棘叶水势降低 ,有较高的束缚水含量 ,较大的束缚水与自由水比值 ,较高的组织含水量 ,临界饱和亏增大 ,持水力增强 ,蒸腾减少。这些水分生理生态学特性是沙棘在半干旱生态条件下 ,通过自身调节体内水分平衡 ,使之适应性强 ,分布广。沙棘林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功能明显。通过其茂密的林冠层、林下草被层、枯枝落叶层和发达的根系层形成良好的水分生态环境和森林生态结构 ,对林下小气候、土壤水分、养分及生物多样性有良好影响 ,其生态、经济效益明显。沙棘是植被建造的先锋树种和伴生树种 ,沙棘林形成的灌木、草本群落 ,其水土保持 ,防风固沙效益明显。沙棘林综合开发利用价值大。在黄土高原大面积人工种植和飞播造林 ,为黄土高原迅速建造植被 ,改善生态环境条件和水土流失区群众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14.
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是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荒漠河岸的建群种和表征种,是塔里木河流域荒漠生态系统的支柱.文章以塔里木河下游为例,就胡杨生长与更新恢复的限制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影响胡杨林生长和分蘖的主要因素是大坝建设导致的地下水位下降及病虫害;根据对限制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基于水肥管理、育苗、病虫害...  相似文献   
115.
小麦品种绵麦37对条锈病和白粉病的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小麦品种绵麦37在当前生产和抗病育种上的利用价值,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对该品种进行了苗期和成株期的条锈病和白粉病抗性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在苗期接种的846份采自甘肃省不同地区及邻近周边麦区的条锈菌样中,51份菌株对绵麦37具有致病性,占总菌样数的6.03%;所用的条锈菌样中,生理小种及致病类型包括CYR33、CYR32、Su11-2、Su11-3、Su11-4、HY8、HY9、HY4、G22-9和G22-14,这些小种及致病类型主要分布在甘肃、四川及陕西等地,尤以四川、甘肃陇南等地出现频率较高。在成株期随着以G22-9和G22-14为代表的贵农类群出现频率的进一步升高,绵麦37已逐步在甘肃陇南田间丧失抗条锈性,但对白粉病抗性表现较好,尚可作为抗源材料进一步利用。  相似文献   
116.
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甘肃省特别是陇南越夏区危害严重,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且环境友好的措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育成333个抗条锈冬小麦新品种,在甘肃陇南小麦条锈病的持续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陇南越夏区条锈菌毒性变异速度快,抗源材料及生产品种抗性保持时间短,病菌新小种出现与品种抗条锈病性丧失周而复始。介绍了甘肃陇南越夏区在中国小麦条锈病流行中的作用,回顾了主要抗源材料及生产品种抗条锈病性变异特点,总结了抗源利用及品种应用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抗病品种(基因)的利用方向和现有品种的布局建议,旨在为持续控制该区域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7.
匙吻鲟的消化酶分布及其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池塘养殖条件下的匙吻鲟消化器官中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进行研究,并分析该4种酶活性在试验期间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胃蛋白酶在食道中活性最高,其次为肝脏、胃、幽门盲囊,肠道最低;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都表现为十二指肠高于肝脏、幽门盲囊,食道居中,胃最低,且在匙吻鲟胃中脂肪酶活性极低;淀粉酶活性也是在十二指肠中最高,其次为食道、胃和肝脏,幽门盲囊最低。在6-10月的试验期间,消化器官胃蛋白酶活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过程,8月份最低;胰蛋白酶活性随试验时间的延长不断升高;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则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过程,9月份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118.
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饲料中三聚氰胺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三聚氰胺[C3N3(NH2)3]是一种有机化工原料,俗称"蛋白精",常温下为一种无毒无味的白色结晶粉末。三聚氰胺添加到饲料中可以冒充蛋白质,少量添加即可大大提高蛋白含量。因为每个三聚氰胺分子中都含有6个氮原子,而在原料的粗蛋白检测过程中,用浓硫酸消化这一过程可以将三聚氰胺分解掉,这样在最后的计算中,三聚氰胺中的氮原子即可拉高粗蛋白的比率,造成蛋白含量虚假增高。在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是属于违规行为。  相似文献   
119.
120.
2010-2012年甘肃省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变化动态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条锈菌新小种的产生并成为优势小种是造成品种抗锈性丧失及历次条锈病大流行的先决因素。为了系统监测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异,对2010-2012年采自甘肃省28个县(市)的1 008份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2010、2011和2012年分别监测到30、23和25个生理小种和致病类型,优势小种仍为CYR33和CYR32,其中CYR33出现频率分别为19.06%、29.88%和16.29%;CYR32出现频率分别为24.49%、16.69%和30.57%;其次为2010年首次监测到的感染‘贵农22’的新致病类型G22-9,其出现频率分别为2.81%、7.99 %和10.86%,在2012年已上升为继CYR33和CYR32之后的第三位小种类型;同时在2011年监测到新致病类型G22-14,其出现频率也较高,分别为7.40%和2.57%。感染‘贵农22’新菌系的出现及扩展,标志着我国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又一次发生重大变异,应引起育种和推广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