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农作物   19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8年   18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开花期是决定大豆生态适应性和产量的重要性状,研究大豆开花期的遗传规律,解析大豆开花调控的分子基础,对大豆品种适应性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来自北方、黄淮海和南方三大生态区的87份中国品种及31份美国大豆品种,在北京进行春、夏季分期播种,获得10个播期环境下的开花期数据,并利用Illumina BARCSoySNP6K iSelectBeadChip芯片对大豆品种进行SNP分型。通过群体结构分析、聚类分析和PCA分析,将供试大豆品种分为两个亚群。利用TASSEL软件PCA+K模型,结合5 126个SNP标记,对开花期进行全基因关联分析,得到18个显著关联位点,其中14个位点在2个以上的环境中稳定表达,4个位点只在单一环境中被检测到,表明其受光温环境影响较大。通过对显著关联位点进行预测,共发现31个候选基因,其中有2个(Glyma10g36600和Glyma19g37890)已在此前的研究中被证明与大豆开花有关,而Glyma03g33470、Glyma11g15650、Glyma05g01510和Glyma19g07162与拟南芥中相关的开花调控基因同源,推测这4个基因在大豆中也参与开花调控。11个尚未见报道的新位点分别位于3、4、5、9、10、14、16和17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控制大豆开花期的新基因。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西藏白菜型黄籽油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提高其育种利用效率。采用SCoT标记方法,对30份白菜型黄籽油菜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结合生物学特性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50条SCoT标记引物的筛选,获得24条重复性好、多态性高、遗传信息丰富的引物,并对参试种质资源进行PCR扩增,共获得214个DNA位点,其中具有多态性的位点有182个,平均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87.33%。应用NTSYSPc 2.10e软件分析得到,供试种质资源的相似系数在0.473~0.930之间,进行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得出树状图,在相似系数为0.797时,可将30份材料完全区分成5组。结果表明,西藏白菜型黄籽油菜之间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并综合生物学特性和分子水平试验研究,发现塔巴寺黄籽油菜某些性状与芥菜型油菜相似,初步认为塔巴寺黄籽油菜可能是与芥菜型油菜杂交的后代或者本身就携带类似芥菜型油菜的隐性基因,此假设可在后期分子水平实验中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13.
黄淮海地区大豆光合特性及高光效种质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研究黄淮海大豆种质资源的光合气体交换特性,从中筛选高光效种质,为开展培育大豆高光效品种等研究奠定基础。在大田条件下,以150份来自黄淮海地区的大豆种质资源为试材,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其盛花期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包括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叶片饱和水汽压亏缺、蒸腾效率以及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50份大豆种质光合气体交换参数间存在较大差异。7个参数的变异系数范围为5.54%~29.56%,其中,蒸腾效率变异系数最高,胞间CO2浓度最低。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片饱和水汽压亏缺呈显著负相关;气孔导度与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片饱和水汽压亏缺、蒸腾效率、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呈显著负相关;胞间CO2浓度与叶片饱和水汽压亏缺、蒸腾效率呈显著负相关;蒸腾速率与叶片饱和水汽压亏缺呈显著正相关,与蒸腾效率、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呈显著负相关;蒸腾效率与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呈显著正相关。进一步利用主成分分析选出3个主成分(气孔因子、水分因子、光合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达93.64%。聚类分析将150份大豆种质划分为12个类群,其中第Ⅱ类群包括23份大豆种质,表现高气孔导度、高水分利用率和高光合效率。因此第Ⅱ类群可作为适合育种需要的高光效大豆种质。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TC)对淹水胁迫下大豆根系氮代谢的调控作用,采用盆栽试验,以大豆品种徐豆18(敏感)和南农1138-2(耐涝)为试验材料,在大豆初花期(R1)叶面喷施蒸馏水或DDTC,喷施1 d后进行淹水胁迫8 d(水面淹至大豆子叶节部位),研究DDTC对花期淹水大豆根系活力、根系含氮化合物以及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胁迫下,与徐豆18相比,南农1138-2根系活力、固氮能力以及根系含氮化合物输出能力的下降幅度较小,根系中铵态氮(NH4+-N)含量增加幅度较小,而根系中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酶(GS)活性、硝态氮(NO3--N)和游离氨基酸(FAA)含量增加幅度较大。DDTC处理提高了淹水胁迫下根系活力和根系干质量,进而有利于缓解淹水胁迫对大豆产量的抑制;增加了根系中NR、GS活性,NO3--N、FAA、可溶性蛋白含量,并降低了NH4+-N含量,从而增强了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同化能力;抑制了根瘤干物质重和根瘤固氮酶活性下降,进而提高了淹水胁迫下大豆固氮能力;DDTC处理也能缓解淹水胁迫下伤流液中NO3--N、FAA总量下降,表明DDTC处理促进了根系中含氮化合物向地上部转运。总之,淹水胁迫下,外源DDTC能够通过调控根系氮代谢减轻淹水胁迫对大豆植株的伤害。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地蚜灵的灭蚜效果,在油菜田间采用播种沟施药和土表撒施的方式研究播种期施不同药量对整个生育期蚜虫的防控效果,调查其安全性和对油菜的增产作用。结果表明,几种施用方式和用量中,覆土前撒施地蚜灵900g·hm-2对油菜蚜虫的防控效果较好,整个生育期防效在90%以上,成熟期防效仍达88.6%。施药的各处理与对照相比,油菜单株角果数、角粒数、千粒重、产量均有显著提高,增产幅度在13.7%~25.8%。所有处理中,用药量越大,防治效果越好,产量越高;用药量相同前提下,覆土前表面撒施的防治效果较好。各处理显著提高油菜籽粒的含油量和油酸含量,且菜籽中没有检测出地蚜灵的农药残留。综合防效来看,覆土前撒施地蚜灵900g·hm-2的方法既简化又高效,是一种极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环保型油菜蚜虫防控新技术。  相似文献   
16.
大豆种子贮藏蛋白在种子形成过程中逐渐合成和积累,又在种子萌发过程中逐渐降解。不同的大豆贮藏蛋白通过影响蛋白的性质改变其营养和功能品质。包括脂氧酶在内的7S球蛋白与11S球蛋白是构成大豆贮藏蛋白的主要成分,是大豆品质改良的重要目标。本文主要从脂氧酶缺失改良育种、11S球蛋白缺失的高7S球蛋白含量改良、7S球蛋白亚基缺失的高11S球蛋白含量改良、7S球蛋白与脂氧酶双缺失改良等几个方面,介绍大豆主要蛋白组分改良育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中国大豆品质改良育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以甘蓝型油菜品种中双11为相互嫁接材料,利用正交试验和二次正交回归试验,解析保湿、遮光处理、光照时长、子叶去留、温度、相对空气湿度等环境因素对甘蓝型油菜苗期嫁接的影响;对3个不同时期的幼苗分别采用平接、斜接、插接、侧接和舌接法进行嫁接,综合评价各时期的最佳嫁接方法。结果表明,保湿处理对幼苗期嫁接成功率影响最显著,其次是遮光处理;光照时长和子叶去留影响较小。温度和湿度二次正交回归试验分析表明,缓冲期嫁接伤口愈合最适宜温度为24.4℃,相对空气湿度为88%左右;高空气湿度下,接穗在伤口愈合处极易生长不定根,适当降低空气湿度能抑制不定根的生长。10d的幼苗进行嫁接,5种嫁接方法成功率均达到85%以上;20d的幼苗用舌接法嫁接成功率达到93.3%,而平接和斜接法只有56.7%和46.7%;40d的幼苗在5种嫁接方法下成功率均显著下降,舌接、插接和侧接成功率分别为45%、35%和23.3%,而平接和斜接仅有13.3%和10%。 存、快速繁育,在提高果树和农作物产量、抗逆和抗 病能力以及改良作物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 值[1~4]。嫁接成功率是衡量嫁接效率的重要指标, 不仅受到接穗和砧木亲和力等自身因素影响,同时 也受环境因素和嫁接技术等外界因素控制。拟南芥 (Arabidopsisthaliana)嫁接研究中,Tsukaya等[5]利 用acl1(acaulis1)突变体与野生型进行花序嫁接,采 用了楔形嫁接法将花序作为接穗嫁接到砧木的茎 上。随后Rhee等[6]对Tsukaya的方法进行改进,在 最佳生长周期进行楔形嫁接成活率可达87%。拟 南芥根茎嫁接中,Turnbull等[8]发现“Y”型嫁接成 功率稍高于水平嫁接和楔形嫁接。Huang和Yu[9] 等利用针头固定嫁接技术,改善了拟南芥的嫁接环 境,大幅度提高了拟南芥的嫁接效率。Marsch- Martínez[10]从光照时间、子叶数目等方面系统地分 析了外界因素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发现短日照有 利于嫁接植株伤口的愈合,去除子叶更有利于嫁接 体存活;西瓜(Citrulluslanatus)嫁接中也发现了相 似的结果[11]。可乐果(Colaacuminata)嫁接中发 现,相同时期的接穗嫁接到不同苗龄期砧木上,低苗 龄砧木成功率高于高苗龄砧木[12]。 油菜嫁接研究中,Filek等[13]用插接法把未春 化的接穗嫁接到春化的砧木上,电流刺激试验记录 开花百分比,结果发现极性电流能促进短日照下的 开花。官春云等[14]用插接法对不同油菜品种进行 嫁接,嫁接成功率达到50%以上。Ostendorp等[15] 用平接法对生长6d的甘蓝型油菜幼苗嫁接发现,除 去子叶的幼苗在长日照下有更高的成功率。耿建明 等[16]对不同品种甘蓝型油菜幼苗嫁接发现,在空气 湿度为90%的保湿遮光处理下,嫁接苗具有较高的 成活率。在不同甘蓝型油菜基因型硼效率差异机制 研究中,郭丽丽对传统的插接法进行改进,发现改进 后的嫁接方法在幼苗期嫁接成功率明显提高[17]。 总结前人研究发现,环境因素和嫁接方法对嫁 接  相似文献   
18.
基于SSR标记的向日葵DNA指纹图谱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24份向日葵参试材料和育成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旨在为向日葵育种、品种纯度鉴定提供参考。利用19对条带清晰、多态性稳定的SSR引物对群体材料进行扩增分析,发现这些引物的多态信息含量变化范围为0.30~0.62,平均值为0.4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参试材料间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其最小遗传相似系数为0.62,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关系不明显。构建了124份材料的指纹图谱,结果表明除SPQ3和SY7外,19对引物能很好地将其余122份材料鉴别出来,但部分位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基因来源范围较小。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参试向日葵材料遗传背景较为狭窄,在育种中应拓宽亲本来源,提高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不同生态适应型甘蓝型油菜之间的遗传变异,采用高通量测序手段对春性、冬性和半冬性甘蓝型油菜代表性品种(奥罗、Darmor-Bzh和中双11号)进行了高深度重测序。通过遗传变异比较分析,在春性和冬性、春性和半冬性、冬性和半冬性之间检测到丰富的遗传变异,包括SNP、Indel、结构变异和拷贝数变异等。三个不同生态型甘蓝型油菜之间存在遗传变异分布的基因数目分别为43 983、44 592和44 991个。对这些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发现它们主要富集在基础代谢、生长发育调控和环境适应性等相关的GO类别中。针对不同生态型之间的差异特点,重点关注开花时间的调控网络,发现与植物春化途径、赤霉素途径、衰老途径等相关的重要基因FCL、VRN、GA、SPL3等同源拷贝中均存在遗传变异,推测这些基因功能可能与甘蓝型油菜不同生态适应性的形成相关。本研究在不同生态适应型品种内检测到的大量的遗传变异以及这些变异在基因中的分布为解释甘蓝型油菜不同生态适应型的形成提供了遗传基础,为后续的分子育种以及改良生态适应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生命参数是昆虫种群的重要特征指标,为测定该指标常需应用不同单头饲养方法饲养试虫。为评价不同饲养方法对大豆蚜生命参数的影响,在20、23和26℃,分别采用新的叶子圆片法、清水培养基法和叶片保湿法对大豆蚜进行单头饲养,构建各实验种群生命表,分析了大豆蚜若蚜历期、成蚜寿命、成蚜繁殖力、种群大小、内禀增长力、净生殖率、周限增长率、平均世代周期和期望寿命在不同方法饲养大豆蚜种群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各单一温度下,大豆蚜若蚜历期在不同饲养方法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在20、23和26℃,叶片保湿法饲养的大豆蚜成蚜寿命分别为28.68±2.74、20.03±1.89和15.23±1.43d,均高于新的叶子圆片法处理;叶片保湿法处理下的成蚜繁殖力分别为50.39±2.37、43.22±3.45和43.21±3.20头/世代,均高于新的叶子圆片法处理。不同温度下,清水培养基法和叶片保湿法饲养的大豆蚜,其60d内种群大小预测基本一致。大豆蚜的内禀增长力、净生殖率、周限增长率、平均世代周期和期望寿命,在不同饲养方法间均呈现一定差异性。三种饲养方法具有各自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不同方法饲养的大豆蚜种群生命参数存在差异。研究结果的取得,为大豆蚜生命参数测定试验中饲养方法的选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