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52篇
  免费   643篇
  国内免费   895篇
林业   783篇
农学   538篇
基础科学   555篇
  985篇
综合类   5390篇
农作物   800篇
水产渔业   438篇
畜牧兽医   1959篇
园艺   802篇
植物保护   440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202篇
  2022年   508篇
  2021年   474篇
  2020年   451篇
  2019年   445篇
  2018年   327篇
  2017年   437篇
  2016年   340篇
  2015年   540篇
  2014年   520篇
  2013年   635篇
  2012年   893篇
  2011年   960篇
  2010年   938篇
  2009年   849篇
  2008年   794篇
  2007年   801篇
  2006年   646篇
  2005年   527篇
  2004年   370篇
  2003年   182篇
  2002年   200篇
  2001年   237篇
  2000年   203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特丽”海棠在武汉地区的引种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从郑州果树研究所引进"特丽",在武汉地区试栽观察,通过适应性观察和观赏性评价,"特丽"海棠在武汉地区栽培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82.
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用地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实际调查和对2002—2011年10 a间的相关统计及国家商务部历年发布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报告的信息进行分析,从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建设用地供给、科工贸收入、工业总产值、GDP、税收收入、国内外资金利用等方面,综合评价了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效益和用地效益。结果表明,该区独立运行10 a来成绩显著,整体效益逐步提高,在山西所有开发区中经济效益名列前茅,在全省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每年的综合评价都名列第1;与国内中西部或中部的同类开发区相比,该区经济总量和单位面积产生的效益排名中后;与国内先进经济技术开发区相比,差距较大;该区内部分企业规模大、影响广泛,经济效益和用地效益均好,起到了带头和示范作用,但仍有部分企业规模小、投入水平低、建设周期长、产生效益低,影响了全区整体效益的发挥。建议开发区管委会引导入区企业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步伐,及早产生经济效益;尽快实施扩区计划,保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落实土地供给和退出政策,使有限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83.
尼氏真绥螨是多种害螨特别是叶螨的主要天敌,由于其个体小,尤其是刚毛和一些细微分类特征构造难以观察和判断,常常难以准确鉴定。本文报道了尼氏真绥螨雌螨和雄螨的体表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并配绘了光学显微镜下的线条图,以供尼氏真绥螨鉴定及其性别区分参考。  相似文献   
84.
杨玉帅  李泽  金天明  杨升 《畜牧兽医学报》2021,52(10):2924-2933
旨在提高烯丙孕素原药在水中的溶解度,提高烯丙孕素原药的生物利用度,使用磺丁基-β-环糊精对烯丙孕素原药进行包合。本试验使用冷冻干燥法来制备烯丙孕素-磺丁基-β-环糊精包合物,以此来解决烯丙孕素在临床使用中因其水不溶性而受到限制及其使用后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进而拓宽烯丙孕素的药用途径。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热重分析法和显微镜成像法对所制得的烯丙孕素包合物进行表征,并用溶解度法对包合物进行溶解度测定。以包合物的收率和包合率为评价指标,筛选最优的包合物制备条件。结果显示:经筛选,包合物的最佳制备条件:在55℃,ALT与SBE-β-CD的投料摩尔比为1:6,包合时间为5 h,溶液pH为8,溶剂量为15 mL(当以ALT投药量为0.1 g时计);以最优制备条件制备所得的包合物中ALT的平均包合率为(90.90±1.80)%(n=3),平均载药量为(4.30±2.30)%(n=3),包合物的收率为(93.19±1.67)%。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热重分析法和显微镜成像法对所制得的包合物进行表征,可证实成功制得包合物。溶解度法试验结果表明,形成包合物后,其溶解度较烯丙孕素原药提高了988.86倍,且该包合物稳定性好,可满足不同剂型的要求。磺丁基-β-环糊精对烯丙孕素原药具有较好的增溶作用,达到了增加药物溶解度的目的,且该制备方法简单,条件温和,易于产业化生产,有利于烯丙孕素的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5.
为了获得H9亚型禽流感病毒(AIV)流行毒株并掌握流行毒株的分子特征和致病性,采用病毒分离、血凝性试验、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测定、HA基因序列分析、致病性试验、交叉保护性试验等对3份临床疑似H9亚型AIV感染病料进行了研究。结果:3份临床病料样品可引起10日龄SPF鸡胚规律性死亡,3株分离毒株对1%鸡红细胞的凝集效价分别10log2、11log2和10log2;对SPF鸡胚的EID50分别为10-8.83/mL、10-9.50/mL和10-9.0/mL;与2018年上海分离毒株亲缘关系较近,进化树处于同一分支;对SPF雏鸡的发病率分别为80%、100%和90%;均未引起SPF雏鸡死亡;彼此之间具有100%的交叉保护率,商品化禽流感(H9亚型)灭活疫苗对3株分离毒株的保护率分别为100%、90%和100%。本试验成功分离鉴定到了3株低致病性H9亚型AIV流行毒株,并证实当前商品化疫苗对H9亚型AIV流行毒株仍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86.
施用有机肥对当归药材性状、产量及抗病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寻有机肥对当归成药栽培的影响,采用黑膜覆盖栽培,基施纯有机肥(O,2000 kg·hm-2)、纯化肥(C,磷酸二铵,420 kg·hm-2)、减半量化肥增施有机肥[1/2(O+C)],以不施肥为对照(CK),栽培期测定早期抽薹率、发病率、药材产量和性状指标。结果表明,纯有机肥栽培当归早期抽薹率为8.0%,分别较CK、1/2(O+C)和C降低19.4%、15.2%和7.1%。药材产量则相反,O、C和1/2(O+C)栽培当归药材产量相当,鲜产量分别较CK提高105.9%、84.6%和78.2%。纯有机肥栽培当归根最长,侧根最多,单根最重,药材产量最高。化肥对根的增粗作用最大,但含水量高,根病率高,发病重。不同施肥每hm2鲜药材产量与综合评价指数大小顺序一致,依次为O(9220.6 kg,0.926)>C(9038.5 kg,0.610)>1/2(O+C)(8728.4 kg,0.481)>CK(4897.4 kg,0.190)。每hm2干药材产量排序为O(3149.2 kg)>1/2(O+C)(3098.7 kg)>C(2909.2 kg)>CK(1707.0 kg),与经济收益一致。在岷县道地产区黑膜覆盖栽培,纯施有机肥对当归药材具有显著增效作用,可有效降低早薹率、根病率和发病程度,改善药材性状,提高药材产量和质量,在当归标准化栽培中可推广应用,以改变当归依赖化肥的生产现状,促进绿色有机栽培。  相似文献   
87.
本试验旨在研究枸芪多糖对育肥猪肠黏膜免疫调控的关键基因,阐明其对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可能作用机理。选用80~90日龄的健康育肥母猪18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的枸芪多糖,试验期90 d。采集育肥猪的空肠肠段,提取RNA后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免疫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枸芪多糖差异表达的免疫基因有75个,其中有26个上调基因和49个下调基因。2)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免疫调节、免疫应答和应激反应,信号通路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以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为主的免疫信号通路。3)通过对肠黏膜差异表达的关键基因原癌基因Jun(JUN)和原癌基因Fos(FOS)的探究可见,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白细胞介素-18(IL-18)、补体5(C5)、JUN和FOS的基因表达受到抑制,Jun和Fos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在饲粮中添加枸芪多糖可提高肥育猪的肠黏膜免疫功能。枸芪多糖通过调节JUN、FOS、IL-18等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IL-17和NOD样受体信号通路,以此来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8.
为了解黄河源人工草地不同类型生物结皮和植被群落CO2释放和固定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二者的影响因子,本文通过调查黄河源建植19年人工草地不同类型生物结皮CO2通量和植被土壤特征变化发现:藻和地衣结皮CO2通量均显著小于苔藓结皮(10.58 μmol·m-2·s-1)(P<0.05);苔藓结皮对应的植被群落CO2通量(11.55 μmol·m-2·s-1)显著低于藻和地衣结皮(P<0.05);藻和地衣结皮下的土壤CO2通量显著大于苔藓结皮(约2倍,P<0.05)。苔藓结皮叶绿素初始荧光参数F0(Minimal Fluorescence)和最大荧光参数Fm(Maximal Fluorescence)均最大;藻和苔藓结皮的PS 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Optimal/Maximal Quantum Yield of PS Ⅱ)均高于地衣结皮。CO2通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主要影响因子相似,均与禾本科高度、土壤铵态氮含量正相关,与pH负相关。因此,在研究草地碳平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生物结皮的贡献,同时需注意不同类型的生物结皮的CO2通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差异变化。  相似文献   
89.
动物通过皮毛携带、搬运等方式对种子在空间上的扩散产生不同影响,是植物种子实现远距离扩散的重要途径。以草原毒害草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为研究材料,采用野外模拟及控制性试验,测定了马、牛、羊皮毛附着和保留种子的能力,以及鼠类、蚂蚁对种子的搬运能力,分析动物对醉马草种子的扩散规律。结果表明,马、牛、羊模型种子的附着率:羊 > 牛 > 马(P<0.05),种子掉落率:羊 < 牛 < 马(P<0.05);随着行走天数的延长,种子在马、牛、羊皮毛上的附着率呈下降趋势。马的背部以及牛、羊的背、侧部最易附着种子;种子的侧部最易附着在皮毛上,以种子顶部附着的种子最不易掉落。24 h内鼠类、蚂蚁对种子的扩散范围分别为0~15 cm和0~40 cm。综上所述,家畜对醉马草种子起到远距离扩散作用,且羊比马、牛更容易增加种子的扩散强度。蚂蚁、鼠类对醉马草种子起到短距离扩散作用。  相似文献   
90.
为对发病鹅感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并防控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感染,本研究无菌采集腹泻鹅及病死鹅脾脏、肝脏等组织器官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染色观察、生化鉴定、致病性试验,对菌株部分基因进行测序、构建遗传进化树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出灰白色、圆形、凸起、边缘整齐菌落,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长出玫红色、光滑圆润菌落;分离菌株经革兰氏染色,镜下可见革兰氏阴性菌,两端钝圆、大小中等,多呈单个存在的杆状菌;致病性试验表明,该分离菌株对小鼠、雏鹅均有较高致死率;遗传进化树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与患者粪便分离株(GenBank登录号:CP024992.1)同源性最高,达99.5%;体外抑菌试验发现菌株耐药情况较严重,对大多数抗菌药均有较强抗性,仅头孢噻呋对该分离株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合理用药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本研究为有效防治鹅大肠埃希菌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规模化鹅场防控大肠埃希菌等其他细菌性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