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3篇
  免费   194篇
  国内免费   155篇
林业   257篇
农学   110篇
基础科学   92篇
  201篇
综合类   1289篇
农作物   150篇
水产渔业   128篇
畜牧兽医   394篇
园艺   197篇
植物保护   8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183篇
  2012年   209篇
  2011年   224篇
  2010年   185篇
  2009年   202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210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采用SPME/GC-MS法对3个荔枝品种果实香气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3个荔枝品种共检测出69种芳香物质,其中,烯类47种、醇类6种、醚类4种、酯类3种、苯类3种,烷类1种、酮类1种、其他4种,它们构成3种荔枝主要的香气成分;3个荔枝品种在香气组成和含量上有所差异,岭丰糯、糯米糍、怀枝中分别含有20种、11种、11种特有香气成分;其中,3种荔枝共有的香气成分有13种,分别是β-香叶烯、伞花烯、D-柠檬烯、β-罗勒烯、2-蒈烯、β-香茅醇甲醚、橙花醇甲醚、1-甲氧基-3,7-二甲基-2,6-辛二烯、古巴烯、β-榄香烯、石竹烯、α-石竹烯、δ-杜松烯,但其相对含量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992.
[目的]筛选最佳施肥配方,为慈姑生产专用肥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3414”方案设计,测定每个施肥处理的慈姑产量;研究N、P、K不同施肥处理对慈姑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采用一元二次肥料效应模型得出慈姑最佳施肥量配比.[结果]N、P、K对慈姑产量有较大影响,N2P2K3处理的肥料配施比例最佳,产量为18 397.80 kg/hm2,增产率104.77%,净增收入80 317.35元/hm2.氮肥对慈姑产量的影响最大,钾肥其次,磷肥最小.[结论]慈姑最高产量的施肥量为:N 446.70 kg/hm2、P2O5 68.10kg/hm2、K2O5 34.90 kg,/hm2,慈姑最高产量为18612.75 kg/hm2.最佳经济产量的施肥量为:N420.60 kg/hm2、P2O5 70.50 kg/hm2、K2O4 92.15kg/hm2,最佳产量为18 579.00 kg/hm2.  相似文献   
993.
[目的]分析广东连南茶树种质资源生化成分的多样性,为茶树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测广东连南县45份茶树资源的氨基酸、茶多酚、生物碱、酚氨比等主要生化成分指标,鉴定评价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连南茶树资源的生化成分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可可碱含量(146.39%),其次是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含量,分别为115.71%和108.20%,变异系数最小的是水浸出物含量,为12.14%.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分别为77.284%和93.441%,包含所有性状的大部分信息.综合比较结果表明,可从45份茶树资源中筛选出一批生化成分特异的资源,其中,高氨基酸资源(>5.00%)4份,高茶多酚资源(>34.00%)14份,低咖啡碱资源(<1.00%)2份;在高水浸出物资源中,儿茶素总量和酯型儿茶素含量较高的资源有12份(涡水茶树群体中有10份,黄连茶树群体中有2份).[结论]广东连南茶树资源生化成分多样性丰富,变异系数大,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明显的地域独特性;筛选出的13份高茶多酚资源及其他特殊资源可作为茶叶深加工和育种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994.
芒果属植物叶绿体DNA提取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不同提取方法对芒果属植物叶绿体DNA提取质量的影响,以芒果和扁桃的成熟叶片为材料,比较植物叶绿体DNAout试剂盒法和高盐-低p H法分离叶绿体及提取叶绿体DNA效果。结果表明:叶绿体DNAout试剂盒法能够较好地去除蛋白质、酚类、多糖等代谢物质,OD260/OD230大于2.000,OD260/OD280在1.800~1.900之间。高盐-低p H法提取叶绿体DNA产率高达75.8 ng/μL,远大于叶绿体DNAout试剂盒法提取叶绿体DNA最高产率42.8 ng/μL,2种方法所得模板电泳图和SSR标记图谱谱带完整性皆好。显微镜下观察叶绿体,2种方法都可以得到杂质少、背景清晰的叶绿体显微成像效果,但高盐-低p H法提取的叶绿体细胞器密度更高。2种方法获得的叶绿体DNA均可满足后续研究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995.
试验从萌发的花魔芋实生种子中筛选出一株产β-甘露聚糖酶的内生菌,对该菌株进行鉴定并研究所产β-甘露聚糖酶的酶学性质。采用透明圈法初筛,DNS法测酶活力,摇瓶发酵复筛获得产酶最高的菌株,利用16S rDNA序列分析对该菌株进行鉴定并对所产酶的基本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高产β-甘露聚糖酶的内生菌株与路德维希肠杆菌(Enterobacter ludwigii)同源性达99%。所产β-甘露聚糖酶的最适温度为60℃,在30~50℃条件下较稳定;最适pH为6.0,在pH 4.0~9.0的条件下较稳定;Zn2+(117.84%)、EDTA(115.80%)、Cu2+(113.76%)对β-甘露聚糖酶有较强的激活作用,Mn2+(22.02%)对其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以魔芋粉为底物时,Km值为26.65 mg/mL。该菌摇瓶发酵72 h后,β-甘露聚糖酶酶活力达9.48 U/mL,具有良好的酶学性质,在动物饲料工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6.
试验旨在研究中药常山散的体外抑菌活性。分别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联合琼脂平板稀释法及营养琼脂稀释法对选用的12种致病菌进行抑菌试验,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进行抗菌作用量效关系研究,并通过牛津杯法观察药物抑菌效果。试管二倍稀释法联合琼脂平板法结果表明,常山散对链球菌属和芽孢杆菌的抑菌效果较强,MIC在15.6~62.5 mg/mL之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杆菌有较弱的抑菌作用,MIC在250~500 mg/mL之间;对真菌的抑菌作用最弱,MIC值 > 500 mg/mL,其抑菌强度大小依次为:链球菌属、芽孢杆菌、肠杆菌、真菌。营养琼脂稀释法结果表明,常山散对变形杆菌、白色念珠菌及黑曲霉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MIC约为500 mg/mL,而对其他链球菌属、肠杆菌属及芽孢杆菌属细菌的抑菌效果较弱,MIC值均 > 500 mg/mL。牛津杯法抑菌活性研究结果显示,常山散药液(500 mg/mL)对12种菌均有一定的抑菌效果,但抑菌效果较弱,绝大多数抑菌环直径≤10 mm。牛津杯周围可见明显的药物作用圈,作用圈内细菌数量较其他部位明显减少。综合以上试验结果,中药常山散对常见致病菌均具有一定抑菌效果,但由于药物本身的特性及有效组分含量较低,其抑菌作用效果较弱。  相似文献   
997.
针对基于叶片特征进行树种识别的问题,本文在结合叶片纹理、不变矩以及传统形状共25维传统特征的基础上,自定义了叶尖角、边角均值等2个叶片轮廓特征,并以相似多边形定义及其推论作为理论依据,提出了一种基于叶片轮廓构建距离矩阵与角点矩阵进行树种识别的分类方法。该方法首先对树木叶片图像进行预处理,提取出归一化的叶片特征向量,然后利用KNN最近邻分类器筛选出相似度最高的前20个结果集(Top 20),然后构建距离矩阵和角点矩阵进行更为精确的识别匹配。在图像预处理阶段,为获取更为准确的叶片轮廓特征,利用叶片在HSV颜色空间中饱和度特征以及色度特征方面的显著差异性,设计了一种消除叶片阴影的图像预处理算法。在识别匹配阶段,利用Douglas Peucker approximation算法提取叶片轮廓的近似多边形,定义了距离矩阵、角点矩阵、矩阵中元素间相似度、矩阵相似度以及综合相似度计算方法,设计了全局匹配与局部匹配相结合的算法。该算法在Android系统的手机平台上进行了实现和运行验证,结果表明:在Flavia数据集中,对32种共1 907个正常叶片样本的识别准确率为99.61%,对32种共851个残叶样本的准确率为94.92%;在Leafsnap数据集中,对185种共23 147个Lab样本前5个结果集(Top 5)的识别准确率为98.26%。相对其他算法,该算法识别准确率更高,对叶片外形描述能力更强,对残叶、扭曲叶、阴影叶具有更好的鲁棒性,算法的实用性和适应性更强。   相似文献   
998.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精准提升森林质量,不仅能使管理精细化、技术精细化,而且可以高效、省时、省力,实现森林的多种功能和效益的最大化,满足人类的生态需求,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本文通过阐述森林质量的概念和内涵,介绍了现存的森林质量评价指标和体系,分析了我国现今森林质量低下的问题和提升森林质量的难题,并综述了前人提出的提升森林质量的―精准‖方式和建议,提出森林质量提升的实现需要从―管理‖加―技术‖这两大模块分别进行强化和实施,在细化―管理‖加―技术‖的情况下,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本研究提出森林质量可理解为:各种林分内的森林资源不仅存在和谐、有序、稳定的生态系统,而且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有形与无形的需求,持续使生态、经济和社会效能最大化.在提升森林质量方法上,本研究提出:要精准提升森林质量,首先要构建一整套系统的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而后从―管理‖和―技术‖这两大模块出发,进行细化研究来提升森林质量,指出管理上从国家和企业层面分析,寻求能促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方法,技术上可从育种、培育、高科技应用等方面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相似文献   
999.
陆畅  莫建兵  徐畅  高明  王子芳 《土壤》2017,49(5):1015-1022
为了解重庆市近郊区可调整地类基础地力详情,划分可调整地类开垦为耕地的适宜性级别,本文以重庆市九龙坡区的可调整地类为研究对象,借助3S技术,结合野外调查、采样分析等方法获得可调整地类相关信息,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进行综合评判,用总分值频率曲线法划分地力等级,用四象限法划分适宜性区域。结果表明:九龙坡区2 353.05 hm~2的可调整地类中,肥力一级地、二级地、三级地、四级地和五级地面积分别为403.96、519.47、617.86、625.46和187.29 hm~2,分别占全区可调整地类总面积的17.16%、22.07%、26.25%、26.57%和7.95%;最适宜开垦、基本适宜开垦、较适宜开垦和不适宜开垦的区域面积分别为243.42、983.55、556.64和660.42 hm~2,分别占全区可调整地类总面积的10.34%、37.96%、23.65%和28.05%。评价结果与实际调查结果吻合度较高,因此,可参照本次评价结果对可调整地类进行适当改良,从而为重庆市九龙坡区耕地占补平衡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00.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果蔗地表层土壤(0~20 cm)作为调查对象,分析了土壤中重金属Cd、Pb、Cr、Cu、Zn、As和Hg的含量。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为参照标准,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研究区域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中Cd、Pb、Cr、Cu、Zn、As和H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81、30.4、54.5、29.8、107.4、16.69、0.28 mg/kg,综合污染指数为2.03,属于中污染。地积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Cd的地积累指数为1.02,属于中等污染,Hg的地累积指数为0.30,处于轻-中等污染;潜在生态危害综合指数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处于中等生态风险程度,其中Cd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最高,达到强生态危害程度。因此,增强果蔗地土壤安全性生产管理、严控土壤污染源与推行标准农业生产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