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2篇
农学   27篇
基础科学   5篇
  6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三峡山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模型拟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土壤涵养水源的机制,并为山区生态治理提供依据,以三峡库首大老岭和夷陵山地为研究区,采集温性阔叶林棕壤、针阔混交林黄棕壤、茶园地和暖性针叶林黄壤的原状土样,通过离心法分析并拟合了山地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结果表明,三峡山地土壤随吸力增大,土壤含水率呈先迅速降低后趋于平缓的变化规律。黄壤的持水性较差,黄棕壤相对于其他林地土壤有着更强的持水性。茶园持水能力比棕壤和黄棕壤差,与黄壤差异较小。孔隙分布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大孔隙以黄壤体积比最大,其次是黄棕壤和棕壤,茶园最小。用van Genuchten模型拟合山地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5,模型可靠性高。van Genuchten模型参数n与有机质(P0.05)和粉粒(P0.05)的相关性较高,参数α与理化性质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62.
光照对美国芦荟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美国芦荟无菌苗侧芽作为外植体进行组培和快繁,结果表明,光强度为500-800lx有助于芦荟增殖分蘖,光强度为120-250lx有助于芦荟生根苗生长。  相似文献   
63.
玉米秸秆整株原位翻压还田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报道了一项全新的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玉米秸秆整株原位翻压还田技术(简称:整翻技术ISAGTtechnique)。文内介绍了整翻技术的技术工艺,操作方法和技术要点及4年的实验研究结果。研究证明,整翻处理的玉米秸杆在一年内有85%以上可以腐解,不会影响来年的秋收种麦工作;整翻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群体比清茬翻耕处理(对照)提高1-2倍;经4年整翻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由0.8%左右提高到1.27%,年递增约  相似文献   
64.
以香露兜(Pandanus amaryllifolius Roxb.)不同叶位叶片组织为材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揭示不同叶位挥发性成分组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香露兜8个不同叶位叶片挥发性成分由呋喃酮类、吡咯类、呋喃类等10类21种物质组成,3-甲基-2(5H)-呋喃酮、新植二烯、2-乙酰-1-吡咯啉、叶绿醇、2,3-二氢苯并呋喃、2,4-二叔丁基酚、羟基丙酮、棕榈酸乙酯和亚油酸乙酯9种共有物质的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其中,特征挥发性物质2-乙酰-1-吡咯啉平均含量为(94.00±36.66)μg/g,倒5叶位含量最高(122.99±3.48)μg/g,倒1至倒8叶位整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倒1叶位主要挥发性成分为3-甲基-2(5H)-呋喃酮、棕榈酸乙酯和甲酸庚酯,倒2、3和4叶位主要挥发性成分为叶绿醇、2-丁基-1-辛醇、3-甲基-2(5H)-呋喃酮、2-乙酰-1-吡咯啉、2,3-二氢苯并呋喃、新植二烯、角鲨烯、棕榈酸乙酯、亚油酸乙酯和2,4-二叔丁基酚,倒5叶位主要挥发性成分为2-乙酰-1-吡咯啉、2,3-二氢苯并呋喃和角鲨烯;倒6、7、8叶位主要挥发性成分为角鲨烯、新植二烯、2-乙酰-1-吡咯啉和羟基丙酮。香露兜不同叶位挥发性物质组成及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将为其标准化采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5.
为寻求影响籽棉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建立二者之间的回归模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2010―2020年同一施肥条件下棉花籽棉产量与4―10月主要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籽棉产量的最重要气候因子是4―10月日照时间,关联度为0.430 7;其次是≥15 ℃积温,关联度为0.386 4;再次是≥20 ℃积温,关联度为0.348 3。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4―10月≥10 ℃积温、日照时间、降水量是影响籽棉产量的正效应气候因子。6―8月产量形成关键期的15个气候因子中,6月降水量、7月≥10 ℃积温、8月日照时间对籽棉产量的影响均为正效应,而8月≥20 ℃积温为负效应因子。  相似文献   
66.
【目的】为解决水稻土壤保肥能力较弱,水稻产量较低,氮肥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方法】于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水稻田设置氮肥水平与栽植密度双因素大田试验,设4个施氮量水平,即无氮(N1,0 kg/hm2)、低氮(N2,216 kg/hm2)、中氮(N3,288 kg/hm2)和高氮(N4,360 kg/hm2);栽植密度设3个梯度,即低密度(24万穴/hm2)、中密度(27万穴/hm2)和高密度(30万穴/hm2)。以探究不同氮肥水平和栽植密度下水稻成熟期土壤养分含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随着土层加深,氮、磷、钾、有机质含量均明显下降。其中D3N4处理碱解氮含量下降了60.8%,D3N3处理速效磷含量降低了72.7%。随着施氮量增加,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有所下降,速效钾含量升高,肥料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降低,产量先升高后降低;随着栽植密度增加,土壤pH值与速效磷含量有所下降,表层土壤碱解氮含量略有升高,有机质含量与产量及肥料偏生产力均先升高后降低,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降低。【结论】当栽植密度为27万穴/hm2时,氮肥用量288 kg/hm2,水稻产量最高,为14 615.3 kg/hm2;相同密度下氮肥按照216 kg/hm2施用,水稻产量、氮肥农学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均较高。研究结果可在实际生产中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67.
为利用小麦种子的近红外吸光度研究小麦品种的抗旱性,测定了40份旱地小麦品种的抗旱指数以及籽粒的全光谱吸光度值,并将两者关联,建立PLS近红外抗旱指数量化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光谱吸光度值与供试材料抗旱指数相关系数2个年度均达到0.856*以上,建立的吸光度值和抗旱指数的矩阵公式预测样本的抗旱指数与标准值之间的相关系数达0.930**。研究结果表明,可以用小麦籽粒近红外全光谱吸光度值来预测小麦的抗旱性。为小麦抗旱性评价提供了一种能够在育种早代进行的快速、简单易行的抗旱性鉴定技术。  相似文献   
68.
黄淮麦区不同习性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目前河南省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高肥小麦品种和洛阳农科院新培育的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习性小麦籽粒灌浆的特性及其灌浆特性比较。用Logisitic方程对不同习性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了拟合;用变异系数法分析了灌浆各参数的变异大小,用相关分析研究了灌浆参数与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1、对所有品种来说,T3,R3的变异系数较大,其次是R1和R,Tmax和T品种间差异小,相对稳定;对春性品种来说,品种间变异较大的是T3和R3,相对稳定的是Tmax和T;相对于半冬性品种,T3和R3的变异大,其次是R1和T1,T和R max的变异小。2、对所有品种来说最大灌浆达到时间Tmax、最大灌浆速率Rmax、平均灌浆速率R和各阶段灌浆速率是影响粒重的主要因素,而且R对粒重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而对春性品种,与粒重显著相关的灌浆参数为Rmax、R、R2;半冬性品种,平均灌浆速率R、R1和T2与粒重显著相关。针对河南省小麦灌浆后期常有干热风的气候特征,通过栽培措施协调不同习性小麦品种灌浆速率与持续时间的矛盾,选育平均灌浆速率较高的高肥小麦品种,从而达到增加粒重、获得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69.
[Objective] The effect of planting density and mepiquat chloride (DPC) on cotton plant architecture, growth, yield, and quality at Anyang City, Henan Province, China, was studied. [Method] Field experiments with cotton variety Lumianyan 28 were conducted with five planting densities (15 000, 45 000, 75 000, 105 000, and 135 000 plants·hm-2) and application of DPC at three concentrations (0, 195, and 390 g·hm-2). [Result] Increasing cotton plant density resulted in increased internode length and plant height but also caused the decrease of inclination of fruiting branches and leaves as well as elevated dry matter allocation to leaves and fruiting branches, which led to a decrease in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pplication of DPC reduced the azimuth angle of fruiting branches and plant height, but increased the insertion angle of fruiting branches with the main stem, leaf length, and petiole length. Planting density and DPC treatment showed a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on fruiting branch insertion angle, plant height, stem diameter, and dry matter allocation to fruits and leaves. The interaction of DPC and planting density had a complementary effect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tton-yielding bolls. The final dry matter was highest (14 362 kg·hm-2) at the planting density of 105 000 plant·hm-2 and DPC application of 390 g·hm-2, which resulted in the highest seed yield (3 257 kg·hm-2). [Conclusion] For maximization of cotton yield and quality, a plant density of 75 000 to 105 000 plants·hm-2 and DPC application of 195 to 390 g·hm-2 in the Yellow River cotton-producing region is recommended. The results may help to optimize labor-saving cotton management and to generate a plant architecture suitable for mechanical harvesting in the Yellow River cotton-producing region.  相似文献   
70.
藏菠萝花(Incarvillea compacta)是西藏自治区一种常见的藏药材,近期发现其有抗缺氧的功能,未来很有可能成为治疗高原反应新型药材的原料植物,有必要对其在西藏自治区的分布和储量进行调查研究。采用野外样地调查(样方法、样线法和普查法)以及标本馆标本查阅的方法对藏菠萝花的资源在西藏自治区的分布、多度、密度、生物量等指标进行了调查,在计算这些藏药植物种分布区面积及生境系数的基础上,估测了它在西藏的最大资源量。还根据近几年对藏菠萝花分布环境因子的调查数据,采用了Matlab软件分析方法来反演藏菠萝花的生境,从而估测藏菠萝花的生境分布面积,再估测藏菠萝花的储量。藏菠萝花最佳分布海拔为4400.0~4900.0m,海拔高差为500.0m。藏菠萝花的多度为1~10株/m2,密度为1.99±1.65株/m2,盖度为2%~20%。藏菠萝花在西藏自治区的分布面积为4.75×105km2,最大储量估计为2.17×105t。调查藏菠萝花在西藏自治区的生态分布、估测其资源量对于全面了解藏菠萝花的资源状况、对其未来的保护以及可持续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