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551篇
  免费   26145篇
  国内免费   37519篇
林业   17563篇
农学   13377篇
基础科学   14842篇
  44935篇
综合类   98177篇
农作物   15214篇
水产渔业   11086篇
畜牧兽医   31181篇
园艺   13600篇
植物保护   12240篇
  2024年   1320篇
  2023年   3920篇
  2022年   8175篇
  2021年   7814篇
  2020年   8639篇
  2019年   10583篇
  2018年   8940篇
  2017年   12705篇
  2016年   10916篇
  2015年   13773篇
  2014年   13223篇
  2013年   15194篇
  2012年   18706篇
  2011年   18309篇
  2010年   17027篇
  2009年   15293篇
  2008年   14288篇
  2007年   13200篇
  2006年   11054篇
  2005年   8975篇
  2004年   6577篇
  2003年   4608篇
  2002年   4507篇
  2001年   4000篇
  2000年   3517篇
  1999年   2076篇
  1998年   1319篇
  1997年   1280篇
  1996年   1121篇
  1995年   1185篇
  1994年   1167篇
  1993年   932篇
  1992年   960篇
  1991年   799篇
  1990年   608篇
  1989年   598篇
  1988年   539篇
  1987年   416篇
  1986年   423篇
  1985年   214篇
  1984年   197篇
  1983年   190篇
  1982年   190篇
  1981年   252篇
  1980年   193篇
  1979年   150篇
  1978年   130篇
  1975年   110篇
  1965年   137篇
  1964年   14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91.
为了解决深圳特区甜玉米产区日趋严重的农药污染问题,笔者在深圳龙岗生态示范农场甜玉米地研究了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的应用技术,分析了玉米螟赤眼蜂释放量、释放次数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6e控制作用的关系,提出了最件释放方法.  相似文献   
992.
营养元素对木霉菌防治甜瓜枯萎病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为明确各种营养元素在木霉菌防治甜瓜枯萎病生防体系中的作用,研究了9种营养元素铜、锌、铁、硼、钼、钙、锰、镁及钾对甜瓜枯萎病菌菌丝生长、木霉菌T23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甜瓜种子萌发及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0~1000μg/mL的硫酸铜、硫酸锌、硫酸亚铁及硼酸对镰孢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对木霉菌的抑制作用远小于镰孢菌.适量加入钼酸铵、硫酸亚铁、硫酸钙及磷酸二氢钾有利于木霉菌菌丝生长及孢子形成,对甜瓜种子萌发及胚根生长也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木霉菌结合钼酸铵、硫酸锰和硫酸钙处理土壤能显著降低甜瓜枯萎病的病情指数,相对防效分别为73.95%、73.77%和71.36%.  相似文献   
993.
芽孢杆菌BC98-Ⅰ抗真菌物质的初步分离及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C98-Ⅰ是一株分离自沤肥浸渍液的蜡状芽孢杆菌,对蔬菜、瓜类、花卉枯萎病具良好的防治效果。它分泌产生的抗真菌物质的粗提物对黄瓜、西瓜、青椒枯萎菌有很强的拮抗作用,当浓度为10mg/mL时,抑菌圈直径分别达到20.33、20.22和22.77mm。该粗提物对高温高压、紫外光和蛋白酶均不敏感。同时,它在中性偏碱(pH8~9)的条件下活性最高;在极性溶剂如水、甲醇、乙醇中溶解度大,抑菌活性高。粗提液经Sephadex G100层析后,得到了两个洗脱峰,活性物质存在于第一峰中。抑菌机制试验表明:它可造成孢子萌发率降低、菌丝生长形态异常、分支加剧并产生大量泡囊。  相似文献   
994.
9种除草剂对花生白绢病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氟乐灵、乙草胺、异丙甲草胺、异恶草酮、乳氟禾草灵、乙氧氟草醚、三氟羧草醚、恶草酮、二甲戊乐灵等9种除草剂对花生白绢病菌Sclerotium rolfsi Sacc.的影响.结果表明:9种除草剂对花生白绢病病菌的毒力有较大差异,三氟羧草醚和乙氧氟草醚的毒力较高,IC50分别为7.88mg·L-1和18.91mg·L-1;9种除草剂对菌丝干重均有抑制作用,且随剂量的升高而升高,乙氧氟草醚和三氟羧草醚抑制作用最明显,在100mg·L-1和50mg·L-1时抑制率均达90%以上;除乙草胺和异丙甲草胺部分剂量外,其他除草剂对菌核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三氟羧草醚作用最为明显,在供试剂量下抑制率均达96%以上;除乙草胺、氟乐灵在供试剂量下对菌核单重有抑制作用外,其他除草剂在多数剂量下对菌核单重均有刺激作用,三氟羧草醚在50mg·L-1时,是对照菌核单重的8.34倍;而各种除草剂在供试剂量下,对菌核萌发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95.
苏云金芽胞杆菌防治植物寄生线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寄生线虫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生物,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传统方法防治植物寄生线虫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发现苏云金芽胞杆菌对线虫有毒杀活性,为防治植物寄生线虫寻找到了一条新途径.文章介绍了苏云金芽胞杆菌防治植物寄生线虫的研究现状,着重阐述了苏云金芽胞杆菌的杀线虫晶体蛋白及其基因、杀线虫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996.
侵染西瓜的小西葫芦花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瓜病毒病是制约西瓜产量及品质的顽疾.据报道,该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30%~50%.1981~1999年皖、苏、鲁、豫西瓜的病毒病曾几次大发生.危害西瓜的病毒病有西瓜花叶病毒1号(WMV-1)、西瓜花叶病毒2号(WMV-2)、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烟草环斑病毒(TRSV)、南瓜花叶病毒(SqMV)等32种[1].小西葫芦花叶病毒(ZYMV)是侵染葫芦科的主要病毒之一,1973年首次在意大利北部发现此病毒,至今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植物病毒[2].笔者对ZYMV合肥分离物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97.
红掌细菌性疫病的病原菌初步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红掌上发现一种由细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从叶片的病组织上分离到具有致病性的杆状细菌,将分离的病原菌接种于健康的红掌上,表现出与田间一致的症状。感病初期在叶缘或叶脉间出现水渍状小点,后期病斑多呈棕褐色至黑色坏死,病健交界处多呈黄色。从接种发病的病斑与田间标样上分离的病原菌菌落形态完全相同。通过菌株的培养性状、常规生理生化特性及透射电镜下菌体形态观察结果,将病原菌初步鉴定为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BIOLOG鉴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进一步鉴定病原菌为地毯草黄单胞菌花叶万年青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dieffenbachiae(Xad)(McCulloch & Pirone) Vauterin et al.  相似文献   
998.
枯草芽孢杆菌G3菌株的抗菌物质及其特性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产几丁质酶枯草芽孢杆菌G3菌株的固体培养物在黄瓜灰霉病菌和番茄叶霉病菌抑菌试验中证实,抑菌活性物质存在于过滤上清液中,它们是从酸沉淀物中提取出的伊枯草菌素、生物表面活性素和存在于盐析粗蛋白中的几丁质酶。在叶霉孢子萌发试验中,伊枯草菌素微弱地抑制孢子萌发但强烈破坏芽管和新生菌丝;生物表面活性素和几丁质酶则强烈抑制孢子萌发并长久性地抑制芽管伸长。在PDA平板上的灰霉菌丝抑菌试验中,伊枯草菌素抑制菌丝生长,引发菌丝顶端膨大,形成泡囊,泡囊破裂后原生质外泄;几丁质酶抑制菌丝生长,引发产生不规则的菌丝团;生物表面活性素在平皿上对菌丝则不显示出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999.
淡紫拟青霉发酵滤液对大豆胞囊线虫趋化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大豆胞囊线虫幼虫对大豆根和根浸出液的趋化性以及淡紫拟青霉代谢产物对其趋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J2)对大豆根存在着一定的趋化性,而淡紫拟青霉发酵滤液对J2存在明显的驱避性。在根浸出液、真菌滤液及其混合液剂处理下,大豆胞囊线虫J2在WA平板上靠近处理液的0~1cm区间中分布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 <0.0 1),而加样时间(液剂与线虫同时放置或提前2 4h处理)对其分布率没有显著影响。大豆幼根蘸取滤液后对线虫J2在该区间的分布与不经处理的幼根差异显著(P <0.0 5),证明淡紫拟青霉发酵滤液可以明显地降低线虫与大豆根的亲和力,并强烈抑制线虫对大豆根的侵染。  相似文献   
1000.
小麦抗叶锈基因Lr 38的AFLP标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麦叶锈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几乎在所有小麦种植区都有发生,严重时可造成5%~15%甚至更大的产量损失[1]。小麦抗叶锈基因Lr38发现位于中间偃麦草(Agropyron intermedium)第7组的一条染色体上,并被标定在6 DL上[2],是抗性很强的抗叶锈病基因,国内外至今尚未发现对Lr38有毒性的菌株,是一个应用潜力很大的抗病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