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93篇
  免费   2932篇
  国内免费   3434篇
林业   3311篇
农学   2185篇
基础科学   1864篇
  4043篇
综合类   21018篇
农作物   2937篇
水产渔业   1836篇
畜牧兽医   6441篇
园艺   2959篇
植物保护   1765篇
  2024年   260篇
  2023年   816篇
  2022年   1864篇
  2021年   1833篇
  2020年   1737篇
  2019年   1703篇
  2018年   1201篇
  2017年   1979篇
  2016年   1316篇
  2015年   2024篇
  2014年   2246篇
  2013年   2485篇
  2012年   3729篇
  2011年   3640篇
  2010年   3404篇
  2009年   3134篇
  2008年   3180篇
  2007年   2851篇
  2006年   2414篇
  2005年   1900篇
  2004年   1219篇
  2003年   744篇
  2002年   806篇
  2001年   773篇
  2000年   662篇
  1999年   247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2年   7篇
  1956年   14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981.
982.
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以及旋风分离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垃圾处理方法的全面对比以及对国内外垃圾处理现状和趋势分析,提出了利用气动及射流特性对特定物质进行剥离和分选,将该技术用于生活垃圾的分选处理,具有分选原理简单、效率高、适应性强、分选准确且容易推广等特点,是最有希望取代垃圾传统分选工艺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983.
考察汉代奴婢放良问题,对秦汉奴婢问题的揭示不无裨益。主要从汉代法律、诏令及史实三方面,分析了汉代奴婢放良措施,并就放良奴婢的善后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浅解,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4.
本文简述广东省稻米市场对水稻品质要求,以及政府主管部门政策导向对水稻优质化育种的推进作用。通过收集 2004—2022 年间广东省审定的 1 101 个水稻品种的区域试验数据,统计各年审定品种达国标优质或部标优质等级的水稻品种数,并从米质指标、抗性与产量的角度对广东省优质稻育种进展进行评价。2004—2022 年广东省审定水稻品种中,106 个品种(组合)米质达到国标(部标)优质一级,占所有审定品种的 9.63%,320 个品种(组合)达国标(部标)优质二级,占所有品种的 29.06%,但早季品种优质率显著低于晚季。在所有米质性状指标中,垩白度和垩白粒率达国标(部标)优质二级以上的达标率最低,分别为 41.8%和 43.5%,早季参试品种直链淀粉含量的达标率仅 37.32%,说明这 3 个性状是新品种选育的重点改良方向。历年审定米质达国标(部标)优质二级以上品种的平均产量逐年提升,说明广东水稻优质化育种中,产量和品质实现了协同提升。国标(部标)优质二级以上的品种中,稻瘟病抗性达“中抗”以上水平的比例为 85%,白叶枯病抗性达“中抗”以上水平的比例为 22.2%。总体上杂交稻达国标(部标)优质二级以上的品种比例在提升,但较常规稻优质化育种还有较大差距。广东省水稻品种优质化率逐年提升,“优、丰、抗”的协调比例越来越好,但仍存在优化空间。培育“双抗”优质稻品种,需着力提升新品种的白叶枯病抗性水平。通过加大对地方品种等一些特异种质资源的评价利用来拓宽遗传背景,避免品种同质化,提高抗病性和抗逆性,加强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的结合,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985.
中江县蜀柏毒蛾灾害的可持续治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影响中江县蜀柏毒蛾种群的主要自然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中江县蜀柏毒蛾灾害的可持续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98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层面凝炼而成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传统媒体、新媒体平台、本地文化场馆和地方文化活动等成为年轻人了解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渠道,然而南陵目连戏在当下存在着社会认识度低、传播渠道狭窄等问题。在文化记忆理论指导下,南陵目连戏通过多元路径进行传播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文化记忆理论下的南陵目连戏传播路径涵盖了保存、传承、社群参与、现代化、融合创新和教育研究等多个方面,并呈现出四种类型的文化记忆特点,分别为社会交往型、客观媒介型、专职承载型和物质符号型,这几种类型和内在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南陵目连戏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和传播。  相似文献   
987.
高原鼠兔喜欢刈割茂密高寒草甸中高大植物而影响植物群落内的种间关系。采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高原鼠兔刈割行为对高山嵩草草甸植物群落种间关联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刈割会促进植物群落的种间总体联结从不显著正关联变为显著负关联,降低植物群落稳定性,减少植物群落内正关联和正相关的种对数量,增加负关联、无关联和负相关的种对数量。而综合χ2检验结果、AC值和OI指数,洞口植物群落大部分种对的种间关联均不显著,种间联结程度不强。这表明χ2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能够评价小型草食动物对植物群落种间关联的影响,为全面解析高原鼠兔整体干扰驱动植物群落结构变化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988.
为了探究饲用麦类作物生物量积累和营养品质动态变化规律,2016-2018年在华北平原的河北衡水测定了黑麦、冬性饲用小黑麦、冬小麦、粮饲兼用型小黑麦、燕麦、青稞和春性饲用小黑麦7类麦类作物从拔节期至蜡熟期的生长发育进程、生物量和营养成分含量动态变化。结果显示:黑麦、冬性饲用小黑麦、冬小麦和粮饲兼用型小黑麦一般在5月中下旬达到乳熟期,而燕麦、青稞和春性饲用小黑麦一般在6月上旬。7类麦类作物的平均生物量从拔节期的2.72×103 kg·hm-2增长到蜡熟期的10.19×103 kg·hm-2,其中冬性饲用小黑麦在各个生育期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其他6类麦类作物(P<0.05),较其他6类麦类作物平均提高61.4%。7类麦类作物的粗蛋白含量随着生育期进程逐渐降低,淀粉含量逐渐升高,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在开花期前逐渐升高,开花期后略有下降。采用Milk 2006综合评价7类麦类作物饲用品质显示,冬小麦从孕穗期后饲用品质优于其他6类麦类作物,吨干物质产奶量较其他6类麦类作物平均提高6.9%。综合生物量和饲用品质及生育期,冬性饲用小黑麦拔节期至蜡熟期hm2产奶量均显著高于其他6类麦类作物(P<0.05),较其他6类麦类作物平均提高46.3%,综合表现好,适于在华北平原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89.
高原鼠兔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小型啮齿动物,是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关键种。科学合理防控高原鼠兔危害,对其危害程度开展监测和评价十分必要。通过无人机空中遥感平台并结合地面调查,以甘肃省玛曲县高原鼠兔危害草地为研究对象,选择不同危害程度的典型样地,采用自主设计的软件提取无人机影像中高原鼠兔洞口数、地上生物量、草地盖度等指标;构建了由洞口数、地上生物量、盖度和可食牧草比例组成的高原鼠兔危害等级综合指标体系,并对研究区样地进行危害等级划分。最终形成一套适用于高原鼠兔危害的低空遥感监测方法,可为后期高效、准确监测高原鼠兔危害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主要结果如下:1)经实地人工调查结果验证,无人机影像洞口数量和植被盖度解译精度分别达到95%和93%。2)筛选了可见光波段差值植被指数VDVI作为估测地上生物量的最佳植被指数,并构建了估测模型。经实地调查验证平均精度为86.54%。3)构建了综合危害指数DRI,并提出了划分危害级别的各指标量化值。通过聚类分析将研究区鼠害地划分为5个等级,即I-无危害草地,Ⅱ-轻度危害草地,Ⅲ-中度危害草地,Ⅳ-重度危害草地,V-极度危害草地。  相似文献   
990.
陈德奎  吴硕  邹璇  周玮  陈晓阳  张庆 《草业学报》2022,31(3):207-213
为了研究邻苯二酚对红香椿叶和绿香椿叶营养品质和抗氧化性的影响,分别对添加了0.5%邻苯二酚和1.0%邻苯二酚的香椿叶进行青贮。结果表明,香椿叶青贮蛋白组分保存良好,真蛋白含量保存稳定,非蛋白氮和氨态氮含量较低,抗氧化性略有降低,但保持在较高水平。与CK相比,邻苯二酚显著提高了青贮自由基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清除活性和铁离子还原力(FRAP)活性(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香椿叶的抗氧化性与总黄酮含量呈正相关关系(P<0.01)。青贮良好地保存了香椿叶的营养品质和抗氧化性。在邻苯二酚的作用下,香椿叶青贮的抗氧化性得到了提高,香椿叶青贮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抗氧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