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980篇
  免费   3505篇
  国内免费   6087篇
林业   7430篇
农学   7884篇
基础科学   4454篇
  9678篇
综合类   21643篇
农作物   4011篇
水产渔业   2624篇
畜牧兽医   9320篇
园艺   2620篇
植物保护   3908篇
  2024年   212篇
  2023年   873篇
  2022年   1952篇
  2021年   2572篇
  2020年   2440篇
  2019年   2418篇
  2018年   1636篇
  2017年   2528篇
  2016年   2122篇
  2015年   2745篇
  2014年   2862篇
  2013年   3468篇
  2012年   4280篇
  2011年   4453篇
  2010年   4226篇
  2009年   3994篇
  2008年   3738篇
  2007年   3701篇
  2006年   3330篇
  2005年   2862篇
  2004年   1450篇
  2003年   1345篇
  2002年   1400篇
  2001年   1356篇
  2000年   1360篇
  1999年   1460篇
  1998年   1172篇
  1997年   1073篇
  1996年   989篇
  1995年   879篇
  1994年   819篇
  1993年   703篇
  1992年   655篇
  1991年   577篇
  1990年   448篇
  1989年   405篇
  1988年   312篇
  1987年   202篇
  1986年   114篇
  1985年   67篇
  1984年   70篇
  1983年   52篇
  1982年   46篇
  1981年   49篇
  1980年   30篇
  1979年   27篇
  1974年   10篇
  1965年   13篇
  1964年   13篇
  1956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果树对苹果绵蚜的抗性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营养成分α-氨基氮的含量,以及毒性成分多酚(φ)的含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92.
吉林省向日葵菌核病综合防治措施研究及大面积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重茬4年的重病地块晚播(5月20日—25日)向日葵,其花腐型菌核病比正常播期(4月25日)减少90%以上,而产量提高13%—30%。在农村扩大示范,晚播(5月19日)减少病害59%—75%,产量提高35%。在盛花期—成熟期喷2—3次50%速克灵500倍液可大大减轻花腐型菌核病的发生(防治效果65.9%—92.3%)。经筛选以速克灵(0.5%)拌种防治根腐型菌核病效果最好,在温室中对土壤和种子中的病菌防治效果达83%以上,小区试验和农村示范防治效果达55.8%—100%。土壤中增施钾肥可提高植株抗病力,减轻发病。1990年在吉林省农安、长岭2县8533ha采用晚播、轮作2年以上、种子处理、增施钾肥、盛花期—成熟期喷药的一套综合防治措施,重点调查10块对比田,花腐型菌核病平均防治效果为87.62%(63.38%—100%),对根腐型菌核病防治效果平均为66.77%(50.0%—82.57%)。1991年在长岭、农安等6个主产区推广6.37万ha,重点调查134块对比田,花腐型菌核病防治效果平均为75.86%(46.37%—100%),根腐型菌核病平均防治效果为65.11%(33.33%—100%),增产增收显著。  相似文献   
993.
桃树的一种新病害——桃树红叶病毒病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桃树"红叶病"据了解早在1964年前后在北京市的个别桃园个别植株的局部枝上已有发生,病因不明,群众称之为"红叶病"。近年危害加剧,已引起生产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994.
 用"中国春"单体系和抗锈品种"丰抗2号"杂交,对其抗病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丰抗2号对条锈菌小种25号的单显性抗病基因位于5B染色体上;对叶锈菌小种38号的单显性抗病基因位于5A染色体上。位于5B和5A染色体上的两个分别抵抗条锈和叶锈病的基因可能是新的抗病基因。  相似文献   
995.
草莓灰霉病菌的培养、毒素提取及生物测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Persoon)在25℃、pH3~4的Peberdy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并可产生引起草莓愈伤组织细胞死亡的毒素。产生毒素的高峰期为静置培养20天。灰霉菌发酵液中的毒素可用氯仿进行提取,经提取后的毒素液在269nm处有吸收峰。本研究建立了利用草莓愈伤组织细胞的荧光活性测定毒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6.
豌豆病毒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年至1990年,从豌豆田中采集了150余份病毒病样本,鉴定出蚕豆萎蔫病毒(BB-WV)、芜菁花叶病毒(TuMV)、马铃薯Y病毒组分离物、黄瓜花叶病毒(CMV)、莴苣花叶病毒(LMV)、大豆花叶病毒(SMV)、豌豆花叶病毒(PMV)、菜豆黄花叶病毒(BYMV)和苜蓿花叶病毒(AMV)等9种病毒。样本中,BBWV所占的比例最高,达59.2%,其次为CMV,占15.5%。BBWV常与CMV复合侵染豌豆,LMV发生也较普遍。田间调查表明,豌豆病毒病发病率因种植地区及品种不同而有差异,平均发病率为12.4%。  相似文献   
997.
紫外光诱导灰葡萄孢产生抗多菌灵菌株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测得多菌灵对Botrytis cinerea野生菌株B_2的最低抑制生长浓度(MIC)值为0.5ppm。然而,经紫外光照射定向诱导,从B_2获得了突变频率为I/0.9—4.5×10~4的抗多菌灵突变菌株。这种抗性菌株在含多菌灵1000ppm的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上,菌丝生长很少受到抑制,在多菌灵2000ppm情况下仍能生长,难以测定MIC值。诱变抗性菌株(B-UV1)在无药培养基上连续培养8个月,抗性程度仍未下降,但生长速率降低。 B-UV1菌株对苯来持、托布津杀菌剂表现高度的交互抗性,但对克菌丹等4种测试药剂的敏感性,与野生菌株相似。接种草莓时,B-UV1菌株引起的发病率为野生菌株的77.8%,而且病情较轻。  相似文献   
998.
采用OPAL HA202和“保得”对菜心进行浸种处理,可以促进菜心地上部分生长,增加干物质的积累,提早抽薹,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其中以OPAL HA202 200倍液处理增产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999.
1000.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on neural activity detected by use of manganese-enhanced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and elucid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matic acupoint stimulation and brain activation. ANIMALS: 40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PROCEDURE: Manganese-enhanced fMRI was performed in anesthetized rabbits manipulat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EA) on Zusanli (ST-36) and Yanglingquan (GB-34) acupoints. Image acquisition was performed on a 1.5T superconductive clinical scanner with a circular polarized extremity coil. T1-weighted images were acquired sequentially as follows: baseline, after mannitol injection, after manganese infusion, and 5 and 20 minutes after initiation of EA. RESULTS: Changes in focal neural activity were detected by use of manganese-enhanced fMRI. Stimulation on Zusanli (ST-36) for 5 minutes resulted in activation of the hippocampus, whereas stimulation on Yanglingquan (GB-34) resulted in activation of the hypothalamus, insula, and motor cortex. Activation became less specific after 20 minutes of EA. Furthermore, stimulation on ipsilateral acupoints led to bilateral brain activation. CONCLUSIONS AND CLINICAL RELEVANCE: Each acupoint has a corresponding cerebral linkage, and stimulation on these points resulted in time-dependent neural activation. Understanding the linkage between peripheral acupoint stimulation and central neural pathways may provide a useful guid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acupunc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