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6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70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不同除草方式对稻田杂草群落及其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不同除草方式[人工除草(A_(01))和化学除草(B_(01))]稻田杂草群落和生物多样性的现状,2016年对新疆伊犁河谷2种不同除草方式稻田杂草重要值、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_(01)和B_(01)稻田杂草种类分别有10目11科12属14种和6目7科10属11种,2种模式杂草群落结构类似,为阔叶类杂草+莎草科杂草+禾本科杂草;A_(01)重要杂草和主要杂草为B_(01)的1.33倍和1.50倍;A_(01)扁秆藨草生态位宽度(0.838 2)最大,B_(01)长芒稗生态位宽度(0.895 9)最大;B_(01)中长芒稗、空心莲子草、扁秆藨草生态位宽度均高于0.6且长芒稗-空心莲子草(A_(01):0.814 8,B_(01):0.790 9)、长芒稗-扁秆藨草(A_(01):0.838 0,B_(01):0.735 3)和空心莲子草-扁秆藨草(A_(01):0.967 9,B_(01):0.614 5)的生态位重叠值也均高于0.6,说明不同除草方式下,稻田杂草种间竞争格局发生改变,长芒稗、空心莲子草和扁秆藨草逐步演替为调查区主要杂草且其在B_(01)稻田表现出抗药性。  相似文献   
52.
玉米螟优势捕食性天敌控害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3种玉米螟优势捕食性天敌对玉米螟卵和1、2、3龄的捕食功能反应,为玉米田有害生物可持续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饥饿处理24 h后的方斑瓢虫成虫、黄褐新园蛛、中华草蛉3龄幼虫分别与不同密度玉米螟卵和1、2、3龄幼虫进行组合,24 h后测定捕食量。【结果】3种优势天敌对各龄期玉米螟幼虫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II型,即天敌的捕食能力和和猎物的密度为负加速曲线。 中华草蛉3龄幼虫对玉米螟的控制能力最强,其对1龄、2龄、3龄玉米螟幼虫24 h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53.32、53.98和17.42头,并对卵块有捕食作用,24 h最大捕食量为251.03粒。【结论】中华草蛉3龄幼虫对玉米螟具有良好的控害潜能,应保护和利用玉米田田间优势捕食性天敌。  相似文献   
53.
Cop基因簇是黄单胞菌属抗铜的主要基因位点,而水稻白叶枯病菌PXO99相对其他菌株对铜离子更加敏感。本研究发现抗铜基因Cop AB的6个氨基酸自然缺失突变是造成PXO99对铜离子敏感的主要因素。通过对Cop AB的缺失突变体和恢复抗铜能力的重组菌株的耐铜实验和接种实验,证实了Cop AB不仅参与黄单胞杆菌的抗铜功能,同时作为一种致病因子参与黄单胞杆菌与水稻的互作。为验证Cop AB基因的功能,从国内白叶枯病菌分离菌株中筛选到4株对铜离子敏感菌株,并证实其Cop AB基因也发生相似的突变。同时,恢复抗铜能力的PXO99互补菌株并不能克服xa13介导的抗性,而分离到的4株铜离子敏感的菌株中,3株不含Pth Xo1的菌株在IR24和IRBB13上致病性相当,说明PXO99对铜离子的敏感性与xa13基因介导的对PXO99专化抗性没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54.
玉米纹枯病是玉米上重要的病害之一,前期通过高通量测序筛选到一个受纹枯病菌诱导表达的玉米基因LHT1,为了揭示该基因的调控机制,本研究克隆了该基因的启动子区域(P_(LHT1))并对其病原诱导核心元件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P_(LHT1)包含有4个激发子响应元件、3个GT-1元件、4个SA响应元件、3个ABA响应元件、1个生长素响应元件和1个GA响应元件。该启动子在多个组织器官中高水平表达,且在接种纹枯病菌菌株YWK196后,该启动子在4 h内就能够高效诱导表达报告基因。启动子截短分析发现,-1 416 bp至-1 087 bp区间的缺失使P_(LHT1)丧失了受纹枯病菌诱导的能力,对照Plant CARE的分析结果,该区段含有3个已知的病原菌诱导元件GT-1,将该区段内的3个GT-1进行单个缺失后,发现-1 416 bp至-1 087 bp区段受纹枯病菌诱导的活性减弱并未完全丧失;此外,将3个GT-1元件同时替换为GGGGGG后,-1 416 bp至-1 087 bp区域不再响应纹枯病菌的侵染,这些结果说明,这3个GT-1元件在P_(LHT1)响应纹枯病菌的侵染中协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5.
中国新疆伊犁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唯一一处已知的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同域混生区?本文通过调查这一混生区玉米螟的野外主要寄主种类及其玉米螟群体组成和混生杂交情况, 为后续开展同域近缘种种间竞争?群体进化和杂交等研究提供本底数据?在田间寄主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利用mtCOⅠ基因测序和OR4基因酶切法对混生区内4个主要县市5种寄主上的986个疑似玉米螟样本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新疆伊犁混生区内玉米螟的野外寄主主要是玉米?高粱?稗草?狗尾草和苘麻, 偶见苍耳?大麻?反枝苋等?942个样本被鉴定为亚洲玉米螟, 相似性为99.02%~100%; 44个样本被鉴定为欧洲玉米螟, 相似性为99.24%~100%?亚洲玉米螟在混生区内所有调查地内均有分布, 且比欧洲玉米螟具有更广泛的寄主范围, 其主要取食并分布在玉米?高粱?稗草?狗尾草和苘麻上, 混生比例依次为73.33%~100%?100%?88.89%~100%?95.00%~100%?100%?欧洲玉米螟分布则极为有限, 目前仅主要分布在紧邻中亚哈萨克斯坦的霍尔果斯市和伊犁河谷最东部?西天山腹地新源县的极少数区域, 所占比例较低, 且主要取食玉米, 偶见取食稗草?狗尾草, 在3种寄主上的混生比例依次为0~26.67%?0~11.11%?0~5.00%?所有样本未发现杂合个体, 均为纯合体?综上, 亚洲玉米螟目前已在混生区内所有主要寄主植物上均成功取代欧洲玉米螟, 成为混生区绝对优势种?  相似文献   
56.
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种植大户及田间实地调查等方式,对新疆玉米主产区玉米有害生物发生与用药情况进行系统调查,明确新疆玉米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农药使用水平,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减药对策,从而为新疆玉米有害生物的科学防控及化学农药增效提供指导。结果表明,新疆玉米主要病害6种、害虫36种、杂草38种,主要以"6虫6草"为主。玉米有害生物防治常用农药共26类,其中杀虫剂14类,主要为拟除虫菊酯类、新烟碱类及生物源类;除草剂12类,主要为三氮苯类、磺酰脲类及酰胺。农药使用频次为2~6次/年,制剂施用量为1.938~6.193 kg/hm~2,其中,昌吉州农药使用频次和制剂施用量最高,分别为5~6次/年、4.033~6.193 kg/hm~2;喀什地区农药使用频次和制剂施用量最低,分别为2~3次/年、1.938~3.356 kg/hm~2。  相似文献   
57.
【目的】系统调查新疆伊犁河谷地区瓢虫资源种类,为天敌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采用网捕法和目测法,对新疆伊犁河谷地区9个县市14种典型生境90样点的天敌瓢虫种类组成与分布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共获1 173号标本,隶属于3亚科11属20种,其中优势种为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和方斑瓢虫Propylea quaturodecirnpunctata,中国双七星瓢虫Coccinulla sinensis (Weise,1889)为新疆新记录种。不同生境中瓢虫种类组成与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杂草生境瓢虫种类最为丰富,达13种,而苹果园生境瓢虫种类最少,仅为1种。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不同生境系统中麦田与水稻田生境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为0.710 942、0.693 948,且丰富度指数也很高,而均匀度指数较差,为0.396 785、0.356 619,而且优势度指数也较低;而苹果园和桃树园前3个多样性指标都很低,优势度指数却最高;不同地区中尼勒克县和伊宁县的多样性指数都很高,各为0.703 382、0.667 679,并丰富度指数也很高,各为1.257 681、1.645 922,但这两县的均匀度指数较差,各为0.361467、0.289 969,优势度指数也较低;而特克斯县的多样性指数最低,为0.301 030,而且丰富度指数较低,为0.378 923,优势度却最高,为0.500 000。【结论】外界干涉越频繁,对瓢虫种类的分布、物种类群多样性均不利,群落结构较单一,生态系统越不稳定,影响伊犁河谷地区的瓢虫群落结构变化。在伊宁县、尼勒克县等地区以及瓢虫种类最为丰富的生境上加强瓢虫天敌的保护与利用,可最大限度发挥自然控害效应。  相似文献   
58.
【目的】研究马铃薯甲虫田间定殖与种群消长动态,为马铃薯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系统调查乌鲁木齐市西山农牧场和三坪农场马铃薯生长期,田间马铃薯甲虫种群消长规律,分析比较田间不同空间位置寄主植物上马铃薯甲虫种群数量,确定定殖时间与迁移过程。【结果】西山农牧场和三坪农场马铃薯甲虫定殖规律为:寄主作物田外马铃薯甲虫成虫出土后,最初迁移抵达寄主田块边缘,随后逐步向田块中心扩散,直至覆盖整个田块;马铃薯甲虫种群数量与定殖时间呈负相关,定殖时间越早,马铃薯甲虫种群数量越大;马铃薯甲虫种群数量与定殖点距离有一定的关系,在马铃薯甲虫定殖的早期,马铃薯甲虫与定殖距离呈负相关,定殖距离越大,马铃薯甲虫种群数量越小;随后两者的相关性逐渐降低,在后期两者呈正相关。【结论】马铃薯甲虫的定殖时间和定殖位置均会对其种群数量产生影响,应在田块边缘区域开展越冬代马铃薯甲虫成虫的早期监测,有效确定轮作田块内马铃薯甲虫种群的定殖与迁移过程。  相似文献   
59.
[目的]研究监测和检测亚洲玉米螟田间种群对双酰胺类等药剂的抗性,为指导田间合理用药及抗性治理提供依据.[方法]于2018和2019年,采用人工饲料浸药法,测定新疆乌鲁木齐市、伊宁市、疏勒县、泽普县和昌吉市亚洲玉米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阿立卡(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和亮泰(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  相似文献   
60.
【目的】 综述国内外关于稻水象甲生物学、生态学和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为我国稻水象甲的监测、防治和持续研究等提供重要参考。【方法】 收集查阅国内外相关官网文献资料,对其进行汇总及对比分析。【结果】 稻水象甲起源于密西西比河流域,在南美洲、亚洲、欧洲等水稻种植区均有发生,并建立种群。1988年我国河北省唐海县发现该虫疫情,目前我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63个县(市或地区)有分布;稻水象甲在国内外传播扩散的路径主要是零星扩散和快速扩散,方式包括:稻苗、气象风力、迁飞、爬行/飞行移动、随风/水飘移。稻水象甲在我国遗传结构繁杂、异质性较高,种群遗传差异较大;稻水象甲以爬行、游泳和飞翔3种活动方式为主,其迁移扩散依赖气流和水流运行,不断变化的光照强度、湿度、温度以及气流对稻水象甲迁飞活动的影响是交互的、叠加的;在我国稻水象甲适生性大体在N16.53~26.73°,E97.85~116.75°。【结论】 稻水象甲在世界上水稻种植区均有发生并建立种群,稻水象甲种群定殖、扩张与不同生态环境具有相关性,利用生物信息学等技术,防治稻水象甲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国已组装、集成一套对稻水象甲应急封锁和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