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4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3篇
  1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28篇
园艺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松嫩平原星星草无性系种群构件生物量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定量研究松嫩平原星星草无性系种群功能构件的生物量结构及功能构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挖掘整个无性系分蘖丛的取样方法,对松嫩平原开花期星星草无性系各功能构件生物量与丛径、不同构件的生产与无性系生产的关系、无性系生殖株与其组分构件生物量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松嫩平原星星草无性系种群支持构件、有性生殖构件、光合构件生物量随丛径增大而呈线性增加(P〈0.05);而营养繁殖构件生物量与丛径的线性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丛径对各功能构件生物量的制约程度为:支持构件〉有性生殖构件〉光合构件〉营养繁殖构件;生殖株和营养株生物量随无性系全体构件生物量的增加均呈线性增加(P〈0.05),而全体构件生物量与分蘖苗生物量的线性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生殖株茎、叶与花序生物量皆与生殖株生物量呈线性函数增长(P〈0.05),茎、花序和叶生物量的积累按7∶2∶1比例形成。[结论]为丛生型无性植物种群的深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2.
不同条件下野大麦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松嫩平原野大麦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萌发特性进行研究,找出最佳的萌发条件。[方法]设定5个变温(15/25、20/30、15/30、20/25和15/20℃),5个NaCl浓度(0、75、85、95和105mmol/L),5个CS2菌浓度(OD值分别为0、0.5000、0.0500、0.0050和0.0005),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各因素对野大麦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温度和NaCl浓度对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皆有显著影响(P〈0.05),而CS2菌浓度则影响不显著,并且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皆随NaCl浓度升高而呈下降的趋势。[结论]野大麦种子发芽的最适条件:温度为15/25和15/30℃,NaCl浓度为0mmol/L。  相似文献   
33.
[目的]研究野大麦盐胁迫rbcS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方法]以盐胁迫下的野大麦幼嫩叶片为试材,根据GenBank中小麦和大麦rbcS基因核酸序列的同源性设计引物,对野大麦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回收、连接、转化及测序。[结果]在野大麦的基因组中克隆了2个大小不同的rbcS基因序列rbcS1和rbcS2,长度分别为1252和908bp。rbcS1和rbcS2均由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组成,外显子长度相等,编码序列为525bp,同源性为96%,编码174个氨基酸;rbcS1和rbcS2内含子大小不同,分别为448和107bp。[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rbcS基因在野大麦耐盐机制中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4.
以水貂的生长激素基因(GH)作为候选基因,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和DNA测序的方法检测GH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并针对该群体特点建立合适的统计分析模型,探讨GH基因多态性与体质量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C→A突变产生的3种基因型间的水貂个体体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P0.05),BB基因型个体与AA基因型个体之间有一定的差异(P0.05)。T→A和C→G突变没有导致氨基酸的变化,DD基因型个体体质量平均值要高于CC基因型,但产生的3种基因型对水貂体质量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统计各基因型之间的组合给水貂体质量带来的影响时,发现不同基因型之间的组合对所检测水貂样本的体质量有影响(P0.05)。  相似文献   
35.
采用大样本随机挖掘整个分蘖丛的取样方法,对松嫩平原栽培条件下实生苗建植的5个密度和分蘖苗建植的2个密度的肥披碱草无性系种群构件数量和生物量结构以及生殖分配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揭示不同建植密度肥披碱草无性系种群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在9月末停止生长期,经过2个生长季的营养繁殖,在第二个生长季末,不同建植方式的种群生殖株、营养株、冬性苗数量和生物量,RAⅠ(生殖分蘖株生物量与地上部分构件总生物量的比值)、RAⅡ(花序生物量与地上部分构件总生物量的比值)以及RAⅢ(成熟饱满子粒生物量与地上部分构件总生物量的比值),以及地上部分构件总数量和生物量均随密度升高呈下降的趋势(P0.05);与高密度相比,低密度肥披碱草种群将更多的资源分配给生殖分蘖株、花序和成熟饱满子粒等有性生殖构件。同为密度45株·m-2,分蘖苗建植的种群生殖分蘖株数量和生物量、RAⅠ、RAⅡ、RAⅢ均高于实生苗建植的种群(P0.05);而营养分蘖株、冬性苗数量和生物量,地上部分构件总数量皆小于实生苗建植的肥披碱草种群(P0.05);两种建植方式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3种构件中,实生苗建植的5个密度数量和生物量皆以冬性苗所占比率最大,而分蘖苗建植的2个密度数量以冬性苗所占比率最大,而生物量以生殖株所占比率最大。  相似文献   
36.
本研究旨在探讨2种剂型(粉状和颗粒状)植酸酶对产蛋高峰期蛋鸡产蛋性能、蛋品质和骨骼质量的影响.选取1 440只30周龄产蛋高峰期罗曼粉壳蛋鸡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10个重复,每个重复36只.处理Ⅰ为正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处理Ⅱ为负对照组,在试验期的第1~5周在正对照组饲粮的基础上分别降低钙和有效磷水平至3.23%和0.24%,而在试验期的第6~10周则降至3.23%和0.19%.处理Ⅲ在处理Ⅱ的基础上添加粉状植酸酶(300 U/kg),处理Ⅳ在处理Ⅱ的基础上添加颗粒状植酸酶(300 U/kg).试验期10周.结果表明,低磷饲粮显著降低全期平均日采食量和胫骨灰分含量(P<0.05),提高后期破蛋率(P<0.05),对日产蛋率、平均蛋重、蛋品质等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2种植酸酶均显著提高平均日采食量(P<0.05)和胫骨灰分含量(P<0.01),但2种植酸酶之间产蛋率、平均蛋重、蛋品质等无显著差异(P>0.05).添加粉状植酸酶能显著提高灰分中磷的含量(P<0.05),添加颗粒状植酸酶显著降低了后期破蛋率(P<0.05).由此可知,在低磷蛋鸡饲粮中添加植酸酶可显著提高蛋鸡平均日采食量和胫骨灰分含量,对蛋品质的影响不显著.2种剂型的植酸酶对产蛋性能、蛋品质和骨骼质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7.
试验研究3种维生素预混料(处理1、2、3)对科宝肉鸡生长性能、胫骨质量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1 200只科宝肉鸡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10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鸡,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与处理1相比,处理3和2可显著提高肉鸡21 d体重,显著降低1~21 d饲料增重比;处理3还显著提高肉鸡1~21 d体增重、采食量和21 d胫骨灰分和磷比例及42 d胫骨灰分、钙比例(P<0.05);与处理2相比,处理3显著提高肉鸡42 d胫骨磷比例(P<0.05)。与处理2和1相比,处理3显著提高肉鸡21 d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P<0.05)。结果表明,根据科宝肉鸡的生长性能、胫骨质量和机体抗氧化能力,适宜维生素预混料为处理3。  相似文献   
38.
白芍的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芍别名芍药,又名将离、婪尾春、殿春。2003年,新源县从内地引入种植。白芍性味酸、苦,微寒,入肝、脾经;有养血敛阴,平肝止痛,调和营卫之功效;常用于血虚肝旺、胁痛、腹痛、月经不调之症。  相似文献   
39.
盐胁迫对三种盐生禾草种子萌发及其胚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采用不同浓度的NaCl、Na2CO3和二者混合盐的胁迫,对羊草、野大麦和朝鲜碱茅种子的发芽率、发芽速度、胚根和胚芽的影响以及盐胁迫解除后的发芽率、胚根和胚芽的生长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着Na2CO3和混合盐溶液浓度的增加,羊草和野大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速度、胚根和胚芽的相对生长均呈下降趋势;而12.5mmol/LNaCl和37.5mmol/LNa+混合盐的低浓度胁迫对朝鲜碱茅种子的萌发、胚根和胚芽的生长有促进作用,但发芽速度则随着盐浓度的升高而降低;Na2CO3溶液对3种禾草胚根和胚芽的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种盐分胁迫对羊草和朝鲜碱茅胚根生长的影响均大于胚芽生长;朝鲜碱茅种子萌发时的耐盐性强于野大麦和羊草;盐胁迫解除后,3种禾草的发芽率随原胁迫盐浓度的增加呈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40.
饲粮短期高剂量添加天冬氨酸镁对猪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试验研究了在基础日粮中短期添加不同水平的天冬氨酸镁对猪肉品质的影响。试验共分4个处理,每个处理6头猪。处理组镁(天冬氨酸镁)的添加水平分别为0、1 500、2 500和3 500 mg/kg。结果表明:屠宰前7 d饲粮添加天冬氨酸镁提高了猪肉品质,背最长肌肉中镁的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0.35%(P<0.05)、16.83%和18.61%(P<0.01),血清中镁的浓度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14.29%、27.14%和34.29%(P<0.01);显著提高了猪肉的初始pH(6.16~6.50)和最终pH(5.61~5.75)(P<0.05);对肉色评分改善显著(P<0.05);显著降低了滴水损失(P<0.05);但对猪的屠宰率、瘦肉率、背膘厚、眼肌厚度和肌肉中胶原蛋白含量等无显著影响(P>0.05)。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当镁的添加量在2 500~3 200 mg/kg时,对pH、滴水损失和肉色的改善作用达到最大,此时血清和肌肉中镁的含量约为0.90 mmol/L和241 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