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1篇
综合类   16篇
畜牧兽医   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甲基转移酶(methyltransferase,MTase)是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非结构蛋白5的重要功能基团,在病毒复制及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对鸭坦布苏病毒甲基转移酶进行真核表达,并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鉴定,以GenBank中收录的DTMUV JS804株基因序列为模板,设计针对MTase的特异性引物,提取TMUV RNA,反转录得到cDNA,以其为模板进行扩增,得到MTase的基因片段,然后亚克隆至pCMV-Flag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pCMV-Flag-MTase,提取去除内毒素的重组质粒,并转染至BHK-21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观察和Western Blot鉴定该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质粒pCMV-Flag-MTase经双酶切鉴定证明构建正确,通过间接免疫荧光与Western Blot检测,重组质粒在BHK-21细胞内正常表达,表达的蛋白与天然坦布苏病毒MTase具有相同的反应原性.  相似文献   
22.
捻转血矛线虫半胱氨酸蛋白酶对山羊PBMCs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探究捻转血矛线虫半胱氨酸蛋白酶(Hc58)对山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免疫功能的影响。采集健康山羊血液,分离出PBMCs和单核细胞,分别以质量浓度为0、10、20、40μg·mL-1的重组蛋白Hc58与细胞体外共培养,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不同浓度Hc58对单核细胞分泌一氧化氮(NO)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重组蛋白对单核细胞吞噬FITC-dextran能力的影响;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PBMCs中IL-2、IL-4、IL-10、IL-17、IFN-γ和TGF-β的mRNA转录情况;采用迁移小室研究重组蛋白对PBMCs迁移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Hc58对PBMCs凋亡的影响。研究表明重组蛋白Hc58显著促进山羊单核细胞分泌NO;并且增强了山羊单核细胞的吞噬能力;Hc58显著上调IL-2、IL-4、IL-17、IFN-γ的表达量;Hc58显著提高山羊PBMCs凋亡比例,也使PBMCs迁移率增加。捻转血矛线虫半胱氨酸蛋白酶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宿主PBMCs发挥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23.
根据捻转血矛线虫ES24抗原基因序列(U64793.1)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用RT-PCR方法扩增出大小约为670 bp的DNA片段。将该DNA片段克隆到pMD18-T载体后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发现该基因与GenBank中已知的捻转血矛线虫24 ku ES抗原基因的相似性达96%~98%。将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插入pET28a(+)载体中,获得原核表达质粒pET28/ES24,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重组细菌用IPTG诱导,经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获得了表达,重组蛋白分子量大小约为25 ku。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该基因在捻转血矛线虫的虫卵、第3期幼虫、雌虫和雄虫等不同发育阶段、不同性别虫体内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ES24基因在雄性成虫中表达量最高,雌虫和虫卵其次,在第3期幼虫中表达最低。  相似文献   
24.
本研究旨在进行山羊成熟白细胞介素-4的体外表达及重组蛋白生物学活性分析.运用PCR技术以pMD18-T-pGIL-4(pGIL-4为山羊IL-4全序列基因)为模板扩增成熟蛋白(mIL-4)基因,并构建pET-32a(+)-mGIL-4原核表达载体,IPTG诱导目的蛋白表达.使用改进的方法纯化目的蛋白后,采用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检测重组蛋白对山羊外周血T淋巴母细胞的增殖活性.经测序,mIL-4含339个核苷酸,编码112个氨基酸.表达的重组蛋白约为31.3 ku,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通过改进纯化方法获得了高纯度的重组蛋白.试验证明,纯化、复性后的重组蛋白能显著刺激山羊外周血T淋巴母细胞的增殖,并表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8 μg·mL-1增殖能力最强.本研究为山羊重组白细胞介素-4的规模化生产及作为佐剂的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5.
利用DNA重组技术,将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alla)第2代裂殖子抗原基因MZ5-7的完整 阅读框(ORF,945 bp)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pcDNA4.0中,构建了DNA疫苗pcDNA4.0-MZ。用同样方法,将鸡成 熟白细胞介素-17(IL-17)基因的完整阅读框(507 bp)与MZ5-7基因串连,使MZ5-7基因位于IL-17基因的上游, 将串连基因克隆到pcDNA4.0中,构建成免疫调节型DNA疫苗pcDNA4.0-MZ-IL-17。2种DNA疫苗纯化后,胸 部肌肉注射免疫1周龄雏鸡(50 μg/鸡),在免疫后3.5,7,15和20 d取注射和非注射部位肌肉组织,分别用RT-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抗原基因转录和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2种疫苗免疫后5,7和15 d,用RT-PCR 方法在注射部位均可检测到MZ5-7基因的转录产物,大小约950 bp,但在免疫第3天和20天的肌肉组织中未检测 到表达产物。相同时间用Western blot方法进行检测,结果在免疫5和7 d的鸡肌肉组织中检测到表达产物,pcD- NA4.0-MZ表达产物大小约36 ku,与理论推测值一致,pcDNA4.0-MZ-IL-17表达产物大小约64 ku,较MZ5-7和 IL-17基因之和的理论推测值58 ku略大。但在非注射部位,两种方法均未检测到转录或表达产物。上述结果表明, 通过肌肉注射后,两种DNA疫苗均可在鸡肌肉组织中得到有效表达。  相似文献   
26.
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种类繁多,不仅对畜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本文主要介绍了血吸虫病、猪囊虫病、旋毛虫病、弓形虫病、隐孢子虫病、住肉孢子虫病等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的致病性及其流行因素。希望能提高人们对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认识,并能积极主动预防和控制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7.
 【目的】以体外试验观察雌雄捻转血矛线虫半乳糖凝集素重组蛋白(rHco-gal-m/f)对山羊外周血单核细胞多种细胞因子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及其量效关系。【方法】选用2岁健康山羊5只,分别从颈静脉无菌采血,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以ConA或LPS刺激的同时分别加入0 μg•ml-1,10 μg•ml-1、20 μg•ml-1和40μg•ml-1的rHco-gal-m/f,进行体外培养。用RT-PCR方法,以肌动蛋白基因(β-actin)作内标,定量分析单核淋巴细胞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丰度。【结果】重组雄性捻转血矛线虫半乳糖凝集素(rHco-gal-m)可以抑制上述细胞因子mRNA的转录,并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重组雌性捻转血矛线虫半乳糖凝集素(rHco-gal-f)可抑制IL-1β、IL-4、IFN-γ and TNF-α的转录,也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结论】重组捻转血矛线虫半乳糖凝集素能降低多种细胞因子在体外的转录。  相似文献   
28.
应用RT—PCR技术从纯化的柔嫩艾美球虫孢子化卵囊子孢子中克隆了pEtK2抗原基因,并进行了原核表达和抗原性分析,同时用MTT法检测了重组蛋白对球虫耐过鸡淋巴细胞的刺激效果。结果显示,克隆的pEtK2基因全长1464bp,具有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87个氨基酸,具有多个T细胞表位。重组蛋白诱导5h后表达量最多,分子质量约55ku,占菌体总蛋白的32%。纯化的重组蛋白能够刺激球虫耐过鸡T淋巴细胞增殖,可作为球虫基因工程疫苗或DNA疫苗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29.
基于ITS序列的捻转血矛线虫系统进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分析捻转血矛线虫ITS序列的变异与虫株特性之间的关系,对捻转血矛线虫不同药物抗性虫株(苯并咪唑类药物抗性虫株、伊维菌素抗性虫株、莫西菌素抗性虫株、药物敏感虫株)、不同宿主来源虫株(长颈鹿、牛、绵羊、山羊、牦牛)和不同地理位置(中国、美国、意大利、法国、也门、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的分离株,以及毛圆科的其他线虫的ITS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捻转血矛线虫与毛圆科其他线虫的ITS-2基因的相似性高,基于该基因建立的系统进化树可以很好地区分毛圆科不同属的线虫;捻转血矛线虫的抗药性特点与其ITS-1基因的变异进化关系不大;不同地理位置的捻转血矛线虫分离株的ITS-2基因变异很小;从野生动物长颈鹿体内分离的捻转血矛线虫的ITS-1基因与家养反刍动物分离株的差异较明显。研究结果表明捻转血矛线虫ITS序列在种内相对保守,不同虫株间变异较小,在毛圆科线虫的分子分类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0.
根据Caruorhabditis elegans、C.briggsae和Brugia malayi的her-1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从捻转血矛线虫cDNA中扩增出597 bp的DNA片段。以此序列为基础,通过5’RACE和3’RACE技术分别获得该基因的5’端和3’端未知序列。将这些序列拼接后获得捻转血矛线虫Hcher-1基因的全长cDNA,该基因全长1 091 bp,包含一个960 bp的最大开放阅读框(ORF)、67 bp 5’非翻译区和64 bp 3’非翻译区。根据该基因的ORF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以捻转血矛线虫的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技术,扩增出960 bp的DNA片段,序列测定结果与推导的ORF序列一致。将该ORF亚克隆到pET-28a(+)载体中,转化大肠杆菌Rosseta,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结果分析发现融合蛋白在上清液和包涵体中均有表达。以该重组蛋白免疫大鼠制备血清作为一抗,Western blot方法分析天然HcHER-1蛋白,结果发现在全虫抗原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5×103处出现特异性条带,与其理论大小一致。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该基因在捻转血矛线虫的虫卵、第3期幼虫、雌虫和雄虫等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性别虫体内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Hcher-1在雄性成虫中表达量最高,虫卵和第3期幼虫其次,在雌性成虫中最低,仅为雄虫表达量的1/7~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