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篇
农学   3篇
  5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12.
基于遥感的黑龙江省东部水稻种植信息提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实现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水稻种植信息遥感监测的业务化,通过采用实地调查、ISODATA非监督分类、遥感数据融合和光谱耦合等方法,研究提取研究区水稻种植分布的方法,并进行面积推算。结果表明,2012年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水稻种植面积为15389.01 km2,主要集中在佳木斯、双鸭山和鸡西地区,分类精度达89.19%。该方法可为区域水田空间分布信息提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2002—2017年东北地区自然植被火的发生发展及其对干旱的响应规律,从而为区域火管理、火险等级预报和森林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MODIS公开的数据产品和改进帕默尔干旱指数(scPDSI),采用统计学方法,分别季节和年际尺度,分析东北地区自然植被火动态特征,探寻其对干湿状况的响应规律。[结果]①在季节尺度上,春季和秋季是森林和草地火的多发期,草地火次数在春季和秋季呈显著增加趋势;②在年际尺度上,森林火次数以18次/a的速度呈显著下降趋势,平均过火面积呈弱上升趋势,草地火次数以36次/a的速度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平均过火面积呈弱下降趋势;③火次数和过火面积分别与scPDSI呈线性负相关与指数负相关;④随着干旱程度的加深,森林和草地火的平均次数和平均单次过火面积都有增加的趋势。[结论]干旱可能会增加东北地区自然植被的起火次数和单次过火面积。  相似文献   
14.
针对黑龙江省气候资源特征和森林生长特点,选取年平均气温等12 个气象因子作为林业气候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要素,建立黑龙江省林业气候资源评价模型,并分析黑龙江省1961—2013 年各单项气候资源和综合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黑龙江省光能资源存在显著减少趋势,突变年份在1983 年,有11 年左右的周期特征;热量资源存在显著增加趋势,突变年份在1986 年,有23 年左右的周期特征;水分资源存在微弱增加趋势,无突变年份和周期特征;综合气候资源存在显著增加趋势,突变年份在1985 年,无周期特征。从空间上看,黑龙江省主要林区光能资源的优势区位于东部山地和小兴安岭周边区域;热量资源的优势区位于东部山地和小兴安岭东部;水分资源的优势区位于小兴安岭和东部山地西侧;综合气候资源的优势区位于东部山地西侧,其次为东部山地东侧、小兴安岭中部和南部地区。研究结果可为黑龙江省林业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指导生态恢复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大豆在黑龙江省的生态适应性及种植格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丹  杜春英  于成龙 《大豆科学》2008,27(3):433-437
在近几十年黑龙江省气温增加、降水量又无明显变化的气候背景下,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基本理论,利用GIS技术、模糊数学等方法,通过构建研究区大豆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了大豆在黑龙江省的种植格局.结果如下:大豆适宜在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种植.把大豆的生态适宜性由高到低分为4个级别:最适宜、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最适宜种植大豆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黑河地区南部、齐齐哈尔市东部、绥化地区东北部的部分县(市),以及哈尔滨东部、牡丹江北部和鸡西西部少部分地区,其总面积达1 150 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1.30%.该项研究可为地区种种植模式的优化和大豆产业化的调整提供更为客观的、灵活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从生态气象角度建立湿地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湿地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模型,以黑龙江省扎龙湿地为例,利用2000—2017年乌裕尔河流域气象观测数据、遥感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和社会经济发展资料,分别从压力、组分、格局和活力4个方面构建了扎龙湿地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了扎龙湿地生态质量气象评价。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扎龙湿地生态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不明显,其中2000年生态质量等级为差,2001年、2003年和2016年生态质量等级为中,其他年份等级为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准确了解2010年以来扎龙自然保护区生态变化,为提高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能力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参考。[方法]基于遥感、气象、地面协同观测数据,利用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GSMSR(Geostatistical Model of Soil Respiration)模型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对2010—2020年扎龙自然保护区土地覆盖、植被生态质量、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等的影响。[结果](1)扎龙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土地覆盖类型为有水草甸,占保护区面积的37.24%,主要分布在核心区,但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2)植被覆盖度呈波动增长趋势,年最高植被覆盖度平均为74.62%;(3)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呈增加趋势,2019,2020年处于“好”等级;NEP平均为253.59 g/(m2·a)(以C计),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4)生长季平均固碳量为5.69×105 t/a,释氧量1.52×106 t/a,均存在上升趋势;(5)气温对生态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19.
东北杨树烂皮病发生流行的时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丹  杜春英  于成龙 《植物保护》2011,37(4):138-141
利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方法,对2002-2009年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杨树烂皮病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8年,东北4省(区)均有不同程度杨树烂皮病发生,其中辽宁省发生杨树烂皮病的面积最大,尤其在2006年以后,平均发生2.69万hm2/年;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发生的面积较小。近2年东北4省(区)杨树烂皮病的发生均有上升趋势;东北4省区的杨树烂皮病发生地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其中吉林省的松原市近8年来,每年都有杨树烂皮病发生,平均0.360 7万hm2/年。此项研究将为林业部门和气象部门建立杨树烂皮病发生发展气象预报与灾损评估服务平台,开展该病害的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价提供必要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0.
Vc对水分胁迫下紫丁香和小叶锦鸡儿生理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水分胁迫条件下,以紫丁香和小叶锦鸡儿2年生苗木为材料,叶面喷施不同浓度Vc。研究发现,Vc能有效降低水分胁迫条件下各树种叶片MDA含量和细胞质膜相对透性,可延缓叶水势、叶相对含水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同时对各处理进行了抗旱性鉴定,筛选出有效增强苗木抗旱性的喷施浓度。其中喷施8.5~11,5mmol/L的Vc能同时显著提高小叶锦鸡儿的抗旱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喷施5.5mmol/L的Vc能显著提高紫丁香的抗旱能力;喷施8.5~11.5mmol/L的Vc虽然不能显著提高紫丁香的抗旱能力,却能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