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篇
农学   3篇
  5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大兴安岭塔河林业局林火动态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IS和SPSS统计软件,对塔河林业局1975—2004年的林火和气象数据进行处理,在时空尺度上分析了30a该区的林火规律,引入湿润指数来反映大兴安岭地区水热状况指标,并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春、夏、秋3个季节森林火险等级进行划分。研究结果表明:30a研究区火灾总次数和过火面积均呈波动上升趋势;用湿润指数表征森林火灾在春、夏、秋3个季节的气象条件是可行的;春季是森林火灾的高发期,夏季发生森林火灾的可能性也较大,秋季相对无高森林火险等级。该地区的森林防火工作不能简单地套用黑龙江省普遍实行的春秋2季为防火期、夏季为防火安全期的做法,也要提高对夏季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视。  相似文献   
22.
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生态地理区域界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黑龙江省80个气象站点1961-2003年的逐日观测资料,采用克立格法(Kriging)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分析黑龙江省43 a来的气候变化情况,并按照桑斯维特(C.W.Thonthwaite)气候分类法,探讨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生态地理区域界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温增高、降水量波动变化的背景下,黑龙江省温带与暖温带的热量界限发生了北撤和东移,寒温带与温带的热量界限发生了大幅度的北撤;分布于小兴安岭北部具有湿润气候特征的地区转变成半湿润的气候特征;黑龙江省西南部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界限并无明显变化,但在三江平原中部地区半干旱区面积有所扩大.  相似文献   
23.
黑龙江省极端温度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黑龙江省气象局整编的81个测站1961-2003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将全省分成4个气候区的基础上,对黑龙江省最高、最低气温的时空演变规律及极端温度事件发生频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3a来在全省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总体表现呈上升趋势,最低气温升温比最高气温升温显著,最低气温的升高时间早于最高气温的升高时间;各个气候区的气温变化趋势差异较小,但在空间分布上,各地区的增温幅度不尽相同;黑龙江省极端温度事件发生的频率变化趋势显著,其中极端低温事件在下降,而极端高温事件在上升.  相似文献   
24.
黑龙江省玉米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及种植区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丹  杜春英  于成龙 《玉米科学》2009,17(5):160-163
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基本理论,利用GIS技术、模糊数学等方法,通过对研究区玉米生理生态特性与环境关系的分析,筛选出生态适应性评价指标,构建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的合理布局。结果表明,在黑龙江省适宜种植玉米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齐齐哈尔市、绥化地区、哈尔滨的部分县(市)以及松花江沿线的县(市),总面积达172 300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1.88%。  相似文献   
25.
大范围准确的植被生产潜力的估测,可为区域生态建设与保护提供决策支撑。基于MODIS/MCD12Q1数据、MODIS/MOD17A3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在分析2001—2013年东北三省植被单位面积NPP年累积量时空变化的基础上,划分植被类别,构建东北三省植被NPP气候估算模型,并对研究区2013年植被NPP潜在气候生产力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2001—2013年东北三省植被单位面积NPP年累积平均值(NPP  相似文献   
26.
基于RS和GIS的扎龙湿地丹顶鹤生境时空的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5年、2000年和2004年扎龙湿地的Landsat TM影像为遥感数据源,采用RS、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生境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化分析,建立生境适宜性(HSI)评价模型,完成对丹顶鹤生境适宜性评价;利用FRAGSTATS分析景观格局的组成、各类型斑块特征和景观格局指数,并利用质心迁移模型对生境时空演变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适宜性区域在整个研究区域中占绝对的优势,比例为65.18%、59.92%和62.44%,主要分布在核心区,构成区域的控制性生态景观;次适宜区域的平均斑块分布数较大,不适宜区域最小;适宜区域的破碎度和分离度最小,连接度较高,具有很好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不适宜区域的破碎度最大;适宜性区域的质心坐标的转变方向为东北部→西南部→东北部,一般适宜区域的质心坐标的转变方向为东北部→西南部→西北部.  相似文献   
27.
大兴安岭地区雷击火发生的雷电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大兴安岭地区雷电分布的特点,以提高当地森林火险等级的预报水平。【方法】利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闪电定位仪数据及雷击火和气象数据,分析2005-2008年闪电分布特征及其与雷击火的关系。【结果】大兴安岭地区闪电主要发生在6-8月份,日变化基本呈双峰分布,其中12:00-20:00发生最频繁;研究区负闪次数明显多于正闪,6月和8月以雷电流强度绝对值在1~10kA的闪击次数居多,7月以雷电流强度绝对值大于10kA的闪击次数占优势,其中从10:00-20:00,雷电流强度绝对值多为1~10kA,从21:00-03:00,雷电流强度绝对值在20kA以上所占比例高;闪击当日的降水量对雷击火的发生有较大影响,闪击次数为[1,1000]∪[10500,+∞),且当日降水量为[0,1]mm易发生雷击火;发生雷击火的雷电流强度绝对值主要在1~10kA。【结论】闪电和降水对大兴安岭地区的雷击火发生均有较大影响,在较少降水及中等强度雷电流时更易发生雷击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