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5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35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介绍了宝桑园科普基地实行蚕桑产业开发和生态保护并举,形成资源再利用和良性循环的基本情况;该基地是以蚕丝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基地,开拓了生产与科普教育相结合的新路线,具有丰富的知识内涵。宝桑园科普基地坚持以教促乐,以乐促教,使游乐、教育内容相互渗透,互为促进;突出“自然生态、环保教育、农业科技”三大特色,在青少年科普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多倍体桑的光合作用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二倍体和多倍体桑共7个品种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叶绿素含量、叶表面气孔数等指标。结果,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四倍体优于三倍体再优于二倍体,叶绿素含量以四倍体最高,三倍体略低,但其中粤桑2号则显著提高。叶面积、鲜重、干重、比叶重等均是四倍体高于三倍体再高于二倍体,气孔数三倍体高于二倍体,四倍体略低。  相似文献   
14.
蚕的人工饲料已经几近完善(堀江等,1973),从1982年开始农林水产省委托进行的蚕品种性状调查也采用了1—3龄人工饲料育,到现在几乎所有品种都采用了稚蚕人工饲料育。而且最近在采用廉价的家畜用饲料开发出不含桑叶粉的低成本人  相似文献   
15.
高效桑树多倍体杂交组合“粤桑11号”选育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选育出高效桑树多倍体杂交组合“粤桑11号”,单位面积桑叶产量比时照种“沙2×伦109”提高19.8%~30.7%,万蚕产茧量提高6.0%以上,万蚕茧层量提高4.0%以上,100kg桑叶产茧量提高4.3%~13.9%。  相似文献   
16.
为加快果用桑品种的选育步伐,近几年来对已收集保存的桑树种质资源进行了挂果调查,对其中挂果多的种质资源从桑葚的经济性状和理化性状两方面进行了初步评价,并从中筛选出了一批桑葚产量高、性状较好的果桑资源,为以后果用桑品种的选育提供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7.
桑叶质量的优劣与养蚕收成关系甚为密切,前人对此做了不少试验和有所报导。挫(芫辶)莲桑叶可提高普通蚕的收成率、茧层量(或茧丝量)和担桑产值。但挫(芫辶)桑叶对原蚕的收成,特别对种茧的羽化和卵量的影响如何?研究和报导目前甚少。根据广东近年来原蚕饲育不稳定,尤以制种量不高的实际,为了探求稳定原蚕收成和提高担茧制种量的有效措施,对此,我们于1988—1989年进行了探讨,现将试验结果综合如下,以供参考。一、试验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绿芬威(Lefflgwell)系列叶面肥是美国有利来路(Uniroyal)化学公司产品。该肥料含有N、P_2O_5、K_2O复合养分,而且含有多种次要养分和微量元素。本试验只选取了绿旺super-K、绿旺-N、绿宝ZNP三种喷施桑叶,观察其对桑树生长和产桑量的影响。一、试验材料和方法 (一)供试验肥料是由美国有利来路化学公司提供。 (二)试验地点:广东省农科院蚕研所坡地桑田;广东省罗定县罗平镇、云浮县石城镇河口镇水田桑田;广东省高州县长坡镇  相似文献   
19.
通过抽查5个蚕桑主产县不同类型桑田的57个土样养分测定表明:原肇庆地区现有桑田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平均都处于缺乏水平,有效氮处于中等水平。47.4%的桑田土样呈弱酸性到强酸性,36.8%的土样呈碱性。因此该地区桑田应该增施有机肥并配施磷、钾肥,酸性桑田要施用石灰或草木灰、碱性桑田要施用石膏、硫磺或明矾加以改良。  相似文献   
20.
蚕批间的桑叶生长天数对桑叶产、质量都有明显的影响。桑叶产量随蚕批间的长叶天数的延长而增加。但桑叶质量则以15—20天为优,采叶饲养原蚕其收成率和种茧的化蛾率亦以15—20天为最高。10天或25天都有不良的影响。在广东的气候条件下,原蚕批间的长叶天数应以15—20天为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