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97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川西北牧区草地资源的保护与畜牧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牧区目前面临的问题 ,立足于生态治理与保护 ,提出了推进“三改一推工程”的牧业发展对策。即通过实施改良草场 ,改良牲畜品种 ,改善畜禽结构 ,大力推进牧业产业化 ,来推动牧区由传统生产方式过渡到初步的商品化生产和科学饲养 ,以越过温饱 ,达到小康。  相似文献   
12.
扁穗牛鞭草草地退化原因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何丕阳  黄华强 《四川草原》1992,(3):52-53,56
<正> 1 草地退化状况 1989年4~6月,我们对阳坪种牛场的扁穗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 R.)草地(1984年前建植350亩,1984~1986年建植1050余亩)及其退化状况进行了调查。根据草地产草量、复盖度及秃斑情况划分了草地类型。  相似文献   
13.
四川新区种草养羊工程草畜配套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开发利用草地资源优势,发展草业和草地畜牧业对四川省畜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1986年以来川东北地区先后从国外、省外和四川西部地区引进绵羊品种七个。共2826只。经过4年的试养,现绵羊存栏达到3532只(1989年底)。试养的茨盖、考力代、罗姆尼、中国美利奴和新疆细毛羊基本能适应盆周山区、盆中深丘地区自然条件,生长发育良  相似文献   
14.
利用栽培牧草快速育肥肉鹅试验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盆周山区位于四川盆地边缘,是盆地的天然屏障,这里山川起伏,河流纵横,草地面积仅次于川西北牧区,水热条件却远较牧区优越,是四川草地资源较丰富、开发远景广阔的地区之一。开发盆周山区草地资源,发展草地畜牧业已被列为四川畜牧业发展的后劲,已愈来愈受到重视。近几年来  相似文献   
16.
两种高羊茅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0~2002年阳坪种牛场开展了长江一号与fawn高羊茅(美国引进品种)的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长江一号高羊茅适应性好,植株分蘖数多,生长速度快,再生能力强,耐刈割,四季青绿,适口性较好,是四川省盆地和丘陵地区理想的禾本科栽培牧草品种。  相似文献   
17.
18.
开发野生牧草资源大有可为四川省阳平种牛场何丕阳1前言牧草是畜牧业的基础,发展草业是发展畜牧业的前提。近十年来,我省种草养畜业发展较快,随之对适栽草种的需求也日趋突出。仅靠引种和育种难以满足生产需要。根据我省野生牧草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的特点,借鉴国内...  相似文献   
19.
应用“3S”技术(GIS、RS、GPS)为主要手段,辅以地面路线调查,通过建立遥感与地面数据的数学模型反演地面信息而进行了阿坝县退牧还草工程的遥感监测,并对工程实施情况、工程建设效益进行了评价。为进一步开展草原资源与生态动态监测和草原生态建设工程效益评价与监测等工作提供了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20.
张炳武  张新跃 《草业科学》2013,30(12):2029-2034
对成都平原典型代表区饲用玉米(Zea mays)-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种植系统(简称CIS系统)内氮素需求、转移、利用、通量与氮素平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施氮条件下饲用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分别达26 756.82和317.39 kg·hm-2,与施氮条件下相比差异不显著。施氮改变土壤氮含量,影响了饲用玉米在不同生育期地上部和根系的干物质和氮素累积,但不影响收获期最终干物质和氮素累积;不同处理条件下,饲用玉米生长期内土壤(0-50 cm)氮素矿化量(283.34 kg·hm-2)和播前土壤矿质氮量(139.58 kg·hm-2)是饲用玉米氮素需求主要供给来源,分别占不施氮条件下氮素有效累积(地上植株和根系)的86.53%和42.50%;施氮(纯氮246.30 kg·hm-2)条件下,氮素吸收效率、氮肥利用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为0.49 kg·kg-1、5.95%和5.45%;土壤氮素残留和其它损失是氮素转移的主要途径,分别占氮肥总量的41.60%和51.44%,氮素地表径流、淋溶及其它损失分别是不施氮条件下的13.17倍、16.67%和46.92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