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5篇
  5篇
综合类   13篇
畜牧兽医   3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光敏型高丹草复种穴播高效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光敏型高丹草夏播复种的高效栽培模式,在陇东旱塬麦茬后用免耕露地、翻耕露地和翻耕覆膜3种穴播方式复种了海牛、BJM和大卡(褐色中脉、BMR)3个光敏型高丹草品种,观察比较了各品种的物候期和农艺性状,测定分析了不同品种和穴播方式下刈割1茬和2茬的草产量。结果表明,在刈割1茬(早霜前1周刈割)条件下,各品种间在株高、茎粗、节间数、叶片数、单株鲜重、单株叶重、单株茎重和分蘖数性状上差异极显著(P<0.01),穴播方式对各品种株高和节间数影响显著(P<0.05),对叶片数、单株鲜重、单株叶重、单株茎重和分蘖数影响极显著(P<0.01),品种和穴播方式互作仅对单株叶重影响显著(P<0.05)。以65%含水量标准鲜草产量为指标,3个品种刈割1茬的产量均高于刈割2茬之和的产量,前者平均产草量是后者的3.21倍;品种在刈割2茬第1次、第2次和两次之和的产量之间均差异极显著(P<0.01),而在刈割1茬的产量间差异显著(P<0.05);穴播方式间刈割1茬、刈割2茬第1次和两次之和的产量均差异极显著(P<0.01);品种和穴播互作对刈割1茬、刈割2茬第1次和2次之和的产量影响极显著(P<0.01)。在刈割1茬时,3个品种的标准鲜草产量表现为翻耕覆膜比免耕露地平均增产62.21%、比翻耕露地增产36.45%、翻耕露地比免耕露地增产21.08%。在本试验条件下,在陇东旱塬地区麦茬后夏播复种高丹草以翻耕覆膜穴播、刈割1茬(早霜前1周刈割)和BJM 品种相组合的生产模式为最优;但种植者如选择多次刈割,则以海牛品种结合翻耕覆膜穴播的种植模式为佳。  相似文献   
42.
萨福克与小尾寒羊杂交改良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萨福克公羊与甘肃省武威地区当地小尾寒羊杂交,观察杂交改良后的效果。结果表明:萨寒F1代羔羊初生重、2月龄、4月龄和6月龄体重分别为3.93kg、12.68kg、23.15kg和34.56kg,较当地小尾寒羊提高1.13kg、3.11kg、4.07kg和6.37kg。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体高、体长、胸围等均高于当地同龄小尾寒羊,其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快于当地小尾寒羊。以萨福克羊为父本与当地小尾寒羊进行杂交改良,改良效果明显,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43.
为挖掘小黑麦藏饲1号在高海拔地区的最佳栽培技术,本研究以小黑麦藏饲1号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裂区设计试验,探究播种方式(条播、撒播)、播种密度(15,17.5,200 kg/667 m2)和有机肥施用量(800,1 000,1 200 kg/667 m2)对小黑麦藏饲1号生育期、株高、干草产量、营养品质的影响,确定其最佳栽培模式。结果显示,在条播条件下,播种密度为17.5 kg/667 m2、有机肥施用量为1 200 kg/667 m2时,小黑麦干草产量(279.7 kg/667 m2)、粗蛋白(3.59%)、粗脂肪(1.26%)、无氮浸出物(53.47%)含量高,粗灰分(5.8%)、粗纤维含量低(32.53%),营养价值高。  相似文献   
44.
为探明不同温度下(20℃,4℃,-20℃)预处理对甜高粱茎秆主要利用指标的影响,以甜高粱陇甜高1号品系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消毒(紫外线照射,UV)、喷洒植物生长抑制剂(40%赤霉素,GAS)和防腐剂(脱氢醋酸钠,DHA-S)3种方法进行处理,测定并分析茎秆不同保存时间(0、30、60、90、120、150、180 d)的出汁率、糖锤度和失重率。结果表明:温度对失重率均影响显著(P<0.05),表现为常温和冷藏时失重率随保存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在冷冻时则随时间的延长变化不明显;温度在中后期对甜高粱茎秆出汁率和糖锤度均有显著影响(P<0.05),表现为随着温度的降低,出汁率下降的趋势减缓,糖锤度逐渐降低。不同处理间,GAS和DHA-S能够减缓贮存过程中失重率的增加,使茎秆出汁率保持稳定,作用效果优于UV;同时,UV和DHA-S对糖锤度无明显影响,GAS在常温下能够增加糖锤度、但在冷藏和冷冻处理时表现为降低糖锤度。综合分析认为,为保证后续加工利用,添加防腐剂DHA-S并采用真空冷冻是贮存甜高粱茎秆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45.
甘肃饲用高粱旱作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试验结果,总结提出了甘肃旱作农田饲用甜高粱丰产栽培技术,包括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利用等。  相似文献   
46.
饲用高粱田间试验的记载项目及标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提出了饲用高粱品种在试验研究过程中的记载项目指标及其具体观测标准,包括物候期、主要农艺性状、饲草性状、经济性状、抗性性状及饲用品质性状等。  相似文献   
47.
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以光敏型高丹草品种"大卡BMR"和"海牛"为材料,采用8.33、12.50和16.67万穴·hm~(-2) 3个低、中、高密度全膜平铺穴播种植,在植株不同生长阶段,测定了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总可消化养分(TDN)和糖锤度(BX)含量,以研究光敏型高丹草在当地的最佳种植密度和收获时期。结果表明:生长发育进程在植株营养形成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在品种间,两品种生长前期CP含量差异较大(P0.05);"大卡BMR"的NDF、ADF和BX整体低于"海牛",TDN含量高于"海牛"。密度对营养成分有影响,CP含量随密度的增大有所降低;密度对BX含量前期影响较大(P0.05),中后期影响不明显(P0.05);在全生长期内NDF和ADF含量整体上高密度处理明显低于(P0.05)低密度处理;密度对TDN含量影响明显(P0.05),生长后期(出苗后126~140d)依次均为高密度中密度低密度。营养成分和产量的动态变化表现为,两品种随生长发育进程的延长,CP含量均呈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BX均呈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NDF和ADF含量均呈"升—降—升"的变化趋势,TDN含量均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在出苗后126~140d,干物质产量仍在上升,CP和TDN产量平稳,TDN的含量处于下降趋势。这种动态变化为北方不抽穗或能抽穗不能成熟的光敏型高丹草最佳刈割期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从饲草生产角度考虑,在春播一茬青贮收割模式下,当地以"大卡BMR"品种较好,种植密度以每公顷12.50万穴较好,两品种均在出苗后126~140d(9月上中旬,大卡BMR处于抽穗期、海牛处于开花期)刈割最佳。  相似文献   
48.
何振富  贺春贵  陈平  王斐 《草业科学》2022,38(5):947-957
为筛选出适宜在甘肃山旱地区种植的饲用甜高粱(Sorghum bicolor)品种,以丰富当地饲草料资源,支撑草食畜牧业的发展,以15份甜高粱品种(系)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对不同品种(系)在该地区的产草量及营养价值进行测定分析,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其综合生产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品种(系)间的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可溶性糖(WSC)和总可消化营养物(TDN)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品种(系)间除ADF含量和TDN含量的排序基本一致外,其他养分含量在各品种(系)间排序无规律;其中CP含量以辽甜3号最高,为7.61%;NDF含量以晋甜杂3号最低,为47.90%;ADF含量以辽甜1号最低,为27.70%;WSC含量以2018 JT-7最高,为27.77%;TDN含量以辽甜1号最高,为62.50%.各品种(系)间的干物质(DM)产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以晋甜杂3号最高,为20.63 t·hm?2.品种(系)间CP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以壮牧79141最高,为1.31 t·hm?2;TDN产量差异显著(P<0.05),以晋甜杂3号最高,为12.67 t·hm?2.将各品种的DM产量、CP、WSC、NDF和ADF含量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品种(系)晋甜杂3号、2018JT-7和辽甜3号的综合生产性能较优,适宜在该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9.
发酵剂和添加氮源对马铃薯淀粉渣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3种发酵菌种进行了马铃薯淀粉干渣发酵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添加活力99、EM、RW 3种发酵菌均能提高发酵物的粗蛋白含量,其中活力99(15 g)+玉米面(1 kg)+马铃薯干渣(12.5 ks)发酵7 d效果较好,可使粗蛋白含量较发酵前增长2.05百分点,增长率达29.67%.添加氮源发酵可明显增加发酵物的粗蛋白含...  相似文献   
50.
为探究微小RNA(miR-200b)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基因之间的靶向关系,采用miRanda和Targetscan软件预测牦牛miR-200b与VEGFA可能存在结合位点,构建了VEGFA基因3′UTR区的野生型和突变型双荧光素酶载体。利用与目的miRNA靶种子序列相结合基因的突变序列,构建该靶基因的突变型重组质粒(pGL3-promoter-mut VEGFA),再进行重组质粒和目的miRNA的miRNA mimic的共转染实验。结果表明,预测到的miR-200b与VEGFA基因的3′UTR区存在结合位点。PCR进行扩增和测序之后,VEGFA基因3′UTR区的野生型、突变型载体构建成功。共转染VEGFA野生型载体和miR-200b mimic的双荧光素酶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VEGFA突变型载体和miR-200b mimic共转染的双荧光素酶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 > 0.05)。说明VEGFA基因的3′UTR区能与miR-200b结合并抑制双荧光素酶活性,验证了VEGFA是miR-200b的靶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