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4篇
农学   13篇
  3篇
综合类   60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对观赏植物组织培养无菌培养体系的建立、诱导培养、继代培养、生根培养、移栽驯化等一系列离体快繁的程序以及培养中光温等培养条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观赏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问题和措施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2.
为了研究牡丹芍药杂交胚珠离体萌发中的影响因素,分别用芍药粉玉奴’和牡丹‘凤丹白’为亲本进行远缘杂交,人工授粉后第9 d,10 d,11 d,12 d,13 d,14 d,15 d剥取整排胚珠,接种于不同的初代培养基上,在常规培养条件下进行初代培养,而后转入不同处理的继代培养基上继续培养。在常规培养条件下培养原代培养物,并在具有不同处理的继代培养基上继续培养。结果显示,胚珠的胚龄明显影响离体培养效果,但在后续继代培养中材料相继全部死亡。在不同培养基筛选中,发现正交胚珠初代培养45 d后,培养基MS+NAA 0.5 mg·L-1+IBA 0.2 mg·L-1或IBA 0.5mg·L-1的胚珠萌发指标相对较好;反交胚珠初代培养60 d后,培养基MS+NAA 0.5 mg·L-1+IBA 0.2 L-1或IBA 1.0mg·L-1胚珠萌发指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63.
64.
以切花月季卡罗拉(Rosa hybrida‘Carolla’)为试验材料,于2017年10月—2018年11月观察温室条件下切花月季弯梗现象的发生率及内外部形态结构。结果表明,高温是导致弯梗现象的原因之一。发生弯梗的植株花瓣减小且花头变小,子房也变得扁平。弯梗植株的1号萼片发生叶变现象,萼片面积增大,下表皮的毛状结构消失,出现了密集的气孔,着生位置也出现高度不等的下落现象。其他4个萼片呈逆时针的异位表达,1号萼片本应着生的位置则被萼瓣状的器官替代,萼瓣的上表皮细胞结构发生变化,下表皮则出现了与萼片相同的毛状组织。弯梗植株的花梗部的维管束、韧皮层及厚壁组织细胞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朝1号萼片下落侧弯曲。  相似文献   
65.
LED光源不同光质比对白掌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掌试管苗为试验材料,采用LED光源的蓝光(100%B)、80%R+20%B、70%R+30%B、50%R+50%B、红光(100%R)5种不同光质配比,以普通荧光灯(PGFL)作为对照,探讨不同光质比例对白掌组培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0%R+20%B处理下,白掌组培苗的叶长、叶幅、根数、最大根长、根系活力、整株鲜重、地上鲜重和地下鲜重都达到最大值。因此,适合白掌组培苗生长的LED红蓝光的最佳比例为8∶2。  相似文献   
66.
酚类物质与牡丹试管苗褐变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牡丹组培褐变过程中产生主要酚酸的成份及含量,以3个牡丹品种(乌龙捧盛、太平红、凤丹白)试管苗为材料,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测定了3个品种在增殖过程中未褐化与褐化试管苗体内酚酸的种类和含量。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牡丹试管苗中均含有苯甲酸、4-羟基苯甲酸、咖啡酸、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甲酯、莽草酸、儿茶酚、芍药苷、3-羟基-4-甲氧基苯乙酮、绿原酸10种酚酸;没食子酸、4-羟基苯甲酸、咖啡酸在褐化试管苗中的含量均低于未褐化试管苗;芍药苷、没食子酸甲酯、苯甲酸、莽草酸、儿茶酚在褐化试管苗中含量高于未褐化试管苗;3-羟基-4-甲氧基苯乙酮在褐化和未褐化试管苗中的含量存在品种间差异,在乌龙捧盛和太平红中,褐化试管苗的含量低于未褐化试管苗,而在凤丹白中褐化试管苗的含量高于未褐化试管苗。因此,没食子酸、4-羟基苯甲酸、咖啡酸、芍药苷、没食子酸甲酯、苯甲酸、莽草酸、儿茶酚、3-羟基-4-甲氧基苯乙酮9种酚酸与牡丹试管苗褐化密切相关,而绿原酸对牡丹褐变影响较小。本研究对解决牡丹试管苗的褐化问题,提高试管苗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7.
碳源和有机添加物对文心兰原球茎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以薄叶系文心兰Oncidiumaloha'Iwanaga'茎尖诱导形成的原球茎(PLB)为外植体,采用树脂膜培养容器(CP)的液体静置培养方式,比较不同碳源(蔗糖、麦芽糖、山梨醇)和不同有机添加物(蛋白胨、胰蛋白胨、苹果汁、番茄汁、椰子汁)对文心兰PLB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蔗糖为碳源时,PLB在鲜重和干物重方面显著高于麦芽糖和山梨醇处理,同时PLB分化幼苗数较少;不同有机添加物处理,蛋白胨对PLB增殖效果显著,其次分别为蕃茄汁>椰子汁>苹果汁>蛋白胨.在幼苗分化方面,胰蛋白胨、苹果汁和椰子汁处理中,幼苗分化数显著高于蛋白胨和番茄汁处理,并在处理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蛋白胨和番茄汁两处理间在鲜重、干物重和幼苗分化数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8.
褐化是植物组织培养中一种常见的不利现象,直接影响到组织培养能否取得成功.重点介绍牡丹组织培养中褐化现象,并对其产生的机理和影响褐化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以评述,同时提出了防止褐化的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69.
牡丹试管苗生根过程中内源IAA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牡丹试管苗生根期间相关酶活性和内源生长素吲哚乙酸(IAA)含量的变化,以及生根期间茎基部内源IAA的分布,为牡丹快速繁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牡丹试管苗‘凤丹白’为试验材料,以WPM+WPM(Ca2+)+聚乙烯吡咯烷酮(PVP)1 g/L+糖30 g/L+植物凝胶2 g/L(pH=5.8)为生根培养基,研究外源添加不同质量浓度(0(CK),1,2,3和4 mg/L)IAA对其生根的影响,并测定牡丹试管苗生根期间茎基部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活性及内源IAA含量的变化,同时对牡丹试管苗生根期间茎基部进行细胞学观察和IAA免疫荧光定位分析。【结果】牡丹试管苗在外源添加3 mg/L IAA的生根培养基中生根率最高(52.00%)、生根指数最大(12.47),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CK处理的生根率、平均最大根长和生根指数均低于其他处理。在牡丹试管苗生根期间,其茎基部的POD、PPO和IAAO活性始终处于波动变化中;内源IAA含量则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生根培养5 d时达到最大值62.80 ng/g。细胞学观察结果显示,牡丹试管苗根原基诱导期为接入生根培养基后的3~5 d,对于生根培养基中添加3 mg/L IAA的处理,其试管苗茎基部POD和PPO活性均在培养3 d时达到峰值,IAAO活性在培养3~4 d处于显著下降趋势,而内源IAA含量在培养3~5 d处于升高趋势。免疫荧光定位分析表明,在牡丹试管苗生根期间,内源IAA以茎基部维管束中分布最多,且一直作用于根原基形成和伸长的部位,荧光信号强弱与其含量相一致。【结论】在牡丹试管苗生根期间,外源添加IAA后,高活性的POD、PPO及低活性的IAAO有助于根原基的发生,内源IAA在根原基的积累与牡丹试管苗不定根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0.
光是植物生长中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LED因体积小、质量轻、寿命长、光强可调等优点,使其成为植物光环境调控的重要光源之一,并在节能和促进植物生长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目前,LED在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中已得到一定的应用,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此文介绍了LED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