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综合类   13篇
畜牧兽医   2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为进一步筛选苦马豆的主要毒性成分和生物碱类活性物质,对苦马豆生物碱成分进行初步分析。采用生物碱预试、薄层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方法对宁夏采集的苦马豆生物碱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经薄层色谱分析,苦马豆生物碱出现了Rf值与苦参碱相近的斑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确定苦马豆生物碱出现了与苦参碱色谱保留时间相近的峰,且该峰对应的离子碎片质谱图与苦参碱离子碎片质谱图一致。但通过薄层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均未从苦马豆中检出吲哚里西啶生物碱——苦马豆素。结果表明,宁夏采集的苦马豆中含有苦参碱,不含苦马豆素或所含苦马豆素低于检测限。  相似文献   
32.
家兔血清中苦马豆素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家兔血清中苦马豆素(SW)浓度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为SW的毒理学和免疫学研究提供条件。饲喂家兔甘肃棘豆草粉后,分别于5、10、20d采集血液并分离血清;血清经过丙酮沉淀、超声和离心净化处理后,冷冻干燥;冻干物经硅烷化试剂衍生化反应,用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血清中SW的含量。结果显示,测定SW的线性范围为0.00008~2.5g/L,相关系数γ=0.9996,检出限为0.00008g/L。在0.001、0.01、0.1、1.0g/L分别添加SW的回收率为89.81%~96.23%,相对标准偏差为2.46%~4.35%。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灵敏、快速、简便,适用于家兔血清中SW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33.
旨在对棘豆链格孢菌SWN基因簇各基因表达模式与苦马豆素合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本研究应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对棘豆链格孢菌UA003诱变处理,筛选苦马豆素产率显著变化的诱变菌株.对棘豆链格孢菌UA003、EMS诱变菌株及甘肃链格孢菌EA菌株SWN基因簇AATL、swnR、swnN、swnH1、swnH2、swnK(A、...  相似文献   
34.
对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测定酒石酸泰万菌素预混剂进行了方法学验证,确定了最适菌悬液加入量和超声时间.结果表明,泰万菌素浓度在2~10 IU/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0.24%,RSD为1.21%,准确度良好;精密度RSD为1.15%,精密度良好;辅料对含量测定无影响,专属性良好;不同培养时间和不同厂家的培养...  相似文献   
35.
苦马豆素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索苦马豆素(SW)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为SW免疫研究提供新的试验依据。【方法】将70只小鼠随机分为7组,其中5组分别按0.05、0.2、0.8、3.2和6.4 mg•kg-1每天灌服SW生理盐水,连续21 d,另2组为生理盐水和空白对照组。收集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经脂多糖(LPS)诱导活化,用ELISA法检测TNF-α生成,酶法检测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化学法检测H2O2浓度,MTT比色法检测杀伤肿瘤细胞活性及吞噬中性红能力。【结果】SW剂量在0.2~3.2 mg•kg-1之间,能够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和杀伤活性﹑NOS活性,促进TNF-α和H2O2生成,且均呈剂量效应关系;6.4 mg•kg-1 SW对小鼠巨噬细胞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结论】低剂量SW可以通过提高NOS活性介导巨噬细胞信号传递通路,促进TNF-α和H2O2生成,发挥其吞噬和杀伤功能;高剂量SW对小鼠巨噬细胞免疫功能起抑制作用。提示,SW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6.
赵清梅  余永涛  贝盏临 《草业科学》2012,29(12):1821-1826
为研究苦马豆(Swainsona salsula)中内生真菌的种属分类,对采自宁夏的苦马豆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培养和形态观察,对分离菌株的ITS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从宁夏苦马豆植株的叶和茎中共分离出4个真菌菌株,编号分别为SS_NXB1、SS_NXF1、SS_NXG2、SS_NXA1,因植株未表现出任何病害症状,故确定其为内生真菌。根据形态特征和ITS序列,确定前3株真菌为枝顶孢属(Acremonium)真菌。因菌株SS_NXA1未产生分生孢子及GenBank数据库中缺少同源菌株的分类信息而未确定其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37.
本研究旨在对萱草根素中毒家兔中枢神经系统进行病理学研究。从北黄花菜根中提取萱草根素,用1%的淀粉溶液配制成2%混悬液,试验组家兔每只每天灌服萱草根素混悬液4mL/kg,对照组灌服等量的1%淀粉溶液。于处理后第4、7、10、13、16、19天进行常规病理学检查。试验第4天大脑、小脑、脊髓和视神经中的神经纤维出现脱髓鞘变化,在小脑从白质中央向两侧进行性扩展,在脊髓从边缘向中央扩展,最终呈丝瓜络样变;第7天起,蒲肯野氏细胞和脊髓神经细胞发生固缩、坏死;第10天,大脑神经细胞出现坏死、凋亡,并且数目逐渐增多,出现噬神经现象,视网膜萎缩,节细胞固缩、溶解消失。超微结构观察显示,髓鞘变薄,板层崩解、断裂、分离,失去原来的致密结构;神经细胞染色体边集,线粒体肿胀、消失并空泡化、粗面内质网扩张,结构模糊。结果表明,萱草根素可引起神经纤维脱髓鞘和神经细胞的广泛性坏死,并最终导致家兔失明和死亡。  相似文献   
38.
甘肃棘豆中产苦马豆素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确定甘肃棘豆中是否存在产生苦马豆素(SW)的内生真菌。【方法】对甘肃棘豆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应用薄层色谱法和气相色谱-甲基化--αD-甘露糖苷内标法分别对菌丝中SW进行检测,筛选可生成SW的疯草内生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对5.8S rDNA-ITS序列进行扩增,并对扩增序列进行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对其进行种属分类。【结果】筛选出1种可以产生SW的甘肃棘豆内生真菌FEL3,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得其菌丝中SW含量为400.52μg/g。根据形态学、5.8S 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和文献报道,确定FEL3为埃里格孢属真菌。【结论】甘肃棘豆中存在生成SW的内生真菌Embellisiasp.FEL3。  相似文献   
39.
毛瓣棘豆中苦马豆素的纯化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毛瓣棘豆草粉(3.28 kg)经9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回收溶剂,浓缩得浸膏。浸膏用蒸馏水混悬,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剩余水溶液用HC l酸化后经氯仿萃取,酸水液用NaOH调pH 12~14得碱水液。碱水液依次用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得到碱性正丁醇萃取物5.7 g。碱性正丁醇萃取物经硅胶柱层析,用氯仿-甲醇梯度洗脱,TLC(薄层色谱)检测,合并相同组份,其中101~200份含有苦马豆素。将101~141份用氨性氯仿处理,减压升华,得到白色针状结晶34 mg。经TLC(薄层色谱)检查、熔点测定和质谱分析可确定该白色针状结晶为苦马豆素。  相似文献   
40.
为了解宁夏地区新生犊牛腹泻(Neonatal calf diarrhea,NCD)相关病原的流行情况,应用PCR法分别对宁夏部分地区采集的195份2月龄内断奶前犊牛粪便进行NCD相关病原检测,并对主要病原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宁夏部分地区NCD主要发生于30日龄内的犊牛,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BRV)、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BCoV)、牛诺如病毒(Bovine Norovirus,BNoV)和隐孢子虫是该地区引起NCD的主要病原,在腹泻犊牛中检出率分别为19.8%、9.43%、12.26%、6.6%。遗传进化分析表明,检出的BRV、BCoV与国内已报道的毒株遗传进化关系较近,BNoV主要为GⅢ.2型,隐孢子虫主要为微小隐孢子虫。上述结果表明,BRV、BCoV、BNoV和隐孢子虫是宁夏部分地区NCD的主要相关病原,其中BNoV已经在该地区新生犊牛中广泛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