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15篇
  14篇
综合类   220篇
畜牧兽医   88篇
园艺   1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为获得优质的菜心同源四倍体新材料,本研究采用0.2%(W/V)的秋水仙素溶液点滴二倍体菜心LCX017幼苗子叶生长点,通过形态学、解剖学、细胞学以及流式细胞仪等方式鉴定到诱导成功的同源四倍体植株,并对二、四倍体的农艺性状、营养品质、光合特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形态学与农艺性状方面,四倍体植株在叶片、花器官、种荚等方面表现出“巨大性”,叶宽、叶厚增大,菜薹直径变粗,重量增大;解剖学方面,四倍体叶片气孔相对二倍体更大,气孔密度降低;花粉粒相比二倍体变大且呈现棒状或橄榄状;细胞学方面,四倍体植株的根尖染色体数目是二倍体的2倍;流式细胞仪鉴定结果显示,四倍体的DNA荧光强度是二倍体的2倍;营养品质方面,相较于二倍体,四倍体植株中可溶性糖、纤维素、有机酸以及叶绿素含量显著上升,硝态氮含量下降22.92%,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著变化;此外,结合光响应曲线分析发现,四倍体在强光和弱光条件下的适应能力均强于二倍体。综上,本研究成功诱导出了优质的同源四倍体菜心新材料,丰富了不结球白菜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72.
【目的】利用盐敏感的栽培种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M82与耐盐的野生种潘那利番茄(Solanum pennellii)LA716构建的渐渗系群体,对苗期耐盐QTLs进行定位,并初步分析QTL遗传效应和互作效应。【方法】将4片真叶幼苗移栽到1/2浓度的Hoagland营养液中,按一定浓度逐日增加盐,至终盐浓度700mmol·L-1NaCl+70mmol·L-1CaCl2后,按照0—10级调查耐盐级数,并利用Dunnett测验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定位了分布在2、6、7、8、10等5条染色体上的7个影响番茄苗期耐盐性的QTLs(Stq2a、Stq2b、Stq6a、Stq7a、Stq7b、Stq8和Stq10),这些QTLs均来自耐盐野生种S.pennellii LA716。在盐胁迫条件下,它们较M82的成活百分率提高18.9%—83.8%,包含在IL6-4与IL6-3的1个QTL(Stq6b)有待于进一步试验验证。QTL遗传效应分析初步表明,除Stq6b外,其余QTL均表现明显的显性效应。QTL互作呈现典型的小于加性的效应,但来自第7条染色体上的2个QTL互作却表现消减效应。【结论】首次定位了来自野生番茄LA716分布在5条染色体上7个耐盐位点,QTL呈现明显的显性效应,互作呈现小于加性效应,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克隆及番茄耐盐育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3.
以不结球白菜暑绿为试材,研究了热激处理(42℃)诱导不结球白菜热激蛋白(BcHSP)合成与耐冷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热激处理明显增强了不结球白菜幼苗的耐冷性,降低了膜伤害程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含量增加,而丙二醛(MDA)含量下降。已从热激诱导的不结球白菜中克隆了小分子量BcHSP基因(日本DNA数据库DDBJ登录号:AB367955)。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BcHSP的表达量与耐冷性相一致。低温(4℃)胁迫下,在大肠杆菌中异源表达BcHSP可维持大肠杆菌较高的细胞活力,这些结果表明BcHSP合成与不结球白菜耐冷性的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74.
不结球白菜叶片脯氨酸与可溶性蛋白含量的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结球白菜杂交品种暑绿的112个双单倍体纯系构建了包含186个分子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了叶片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两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结果表明:叶片脯氨酸含量由位于第5连锁群上与分子标记C20相距7.2cM的QTL控制,其加性效应和贡献率分别为0.37%和8.32%;可溶性蛋白含量由位于第3连锁群上与分子标记AE153相距0.8cM的QTL控制,其加性效应和贡献率分别为0.004%和8.12%。  相似文献   
75.
采用RT-PCR、5'RACE和3'RACE方法,克隆得到了不结球白菜NJ074晚抽薹基因(BcFLC1)的cDNA全长序列。对BcFLC1基因所编码氨基酸序列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推测得到:该基因cDNA全长909bp,包含576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91个氨基酸。不结球白菜BcFLC1蛋白功能域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为MADS盒基因,其编码蛋白的1~60氨基酸属于MADS盒基因蛋白。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BcFLC1基因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叶片中的表达情况不同,抽薹前高于抽薹后叶片中的表达量。BcFLC1基因在不同部位表达也存在差异,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叶、茎、花蕾、花和根。  相似文献   
76.
土壤水分对不结球白菜膳食纤维含量及理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结球白菜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对其膳食纤维含量及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分过少(干旱)或过多(水涝)条件下,不结球白菜膳食纤维含量均低于对照;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脯氨酸含量随处理时间延长而增加,且与胁迫程度呈正相关;保护酶SOD、CAT活性基本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但变化规律有所不同;POD活性基本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7.
芜菁花叶病毒侵染对不结球白菜光合及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结球白菜矮脚黄和短白梗为试验材料,探讨芜菁花叶病毒侵染对其光合及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感染芜菁花叶病毒后,矮脚黄叶绿素的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均显著降低,而短白梗各个参数下降幅度均不显著;2个品种的PSⅡ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和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降低幅度较小;矮脚黄的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Ⅱ)、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显著降低,而短白梗则降幅较小;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矮脚黄显著升高,而短白梗升高不明显。  相似文献   
78.
利用异源胞质雄性不育系选育不结球白菜品种翠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翠夏是以带有遗传标记的小白菜异源胞质雄性不育系黄苗寒青A-22为母本,以小白菜BC071为父本配制的耐热小白菜杂交品种。不育系黄苗寒青A-22不育株率达100%,不育度95%,性状稳定一致,苗期叶色表现黄色遗传标记。翠夏表现耐热、抗病、优质,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667m2产量4500~6200kg,目前已在国内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9.
钟程  张蜀宁  于旭红  李英  侯喜林  李式军 《园艺学报》2010,37(11):1789-1795
以165份白菜(2n=2x=20)品系中筛选出的11份含2n配子较高的株系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处理花蕾,诱导2n配子;以其为父本,以四倍体雄性不育系为母本进行有性多倍化杂交,从F1中筛选鉴定四倍体。结果表明:用0.20%秋水仙素5~10μL微量注射3mm的二倍体白菜花蕾,处理1次,诱导2n配子效果最好,2n配子频率达20.20%,是未经秋水仙素处理对照的3.63倍。80株杂交F1中,染色体计数显示14株为四倍体(2n=4x=40),占17.5%。与二倍体相比,有性多倍化获得的四倍体在植株形态、气孔、花器官等方面均表现巨大性,气孔密度和结实率降低。  相似文献   
80.
菊花花瓣培养不定芽的形成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次培养诱导菊花花瓣形成不定芽,以 MS+IAA10mg/L+6BA10mg/L+KT0.1mg/L 培养基为好。培养45天的芽分化率为68%~80%;平均每个发芽块产生的芽数是4.7~8.6个。用花瓣的基部组织进行培养,芽分化率(95%)显著高于中部(70%)和上部(60%)。不同接种方向对菊花花瓣不定芽形成无显著影响。菊花花瓣组织培养的效果在不同品种间差异极显著,形成不定芽能力的强弱顺序为白色>黄色>红色>粉红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