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6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为广西岩溶地区山核桃高质优产提供施肥理论依据,在广西环江县开展山核桃施肥试验。试验设置CK(常规施肥)、T1(80%常规施肥+尿素和磷酸二氢钾叶面肥)、T2(T1+微肥叶面肥)、T3(T2+氨基酸叶面肥)、T4(T2+腐殖酸叶面肥)、T5(T2+氨基酸叶面肥+腐殖酸叶面肥)6种施肥处理,对山核桃产量、品质、矿质元素含量及叶片氮磷钾养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施肥处理显著影响山核桃单果仁质量、出仁率和果壳厚度(P<0.05),其中,T4处理的单株产量、单果仁质量和出仁率为全组最高,分别较CK高出31.18%、17.29%和13.95%。不同施肥处理显著影响山核桃可溶性糖、单宁和脂肪含量(P<0.05),其中,T5处理的蛋白质、淀粉、脂肪含量均最高,分别较CK处理高出16.24%、6.43%、13.73%。对山核桃矿质元素含量研究的结果表明,喷施叶面肥对山核桃矿质元素含量有较明显的提升作用,除了T3处理的钙含量外,喷施叶面肥处理的矿质元素含量均高于CK。其中,T5处理的镁、锌、铁、硼和钙含量最高,分别较CK高出9.87%、39.34%、35.44%、18.10%和10.93%。综上,T4处理的山核桃产量最高,T5处理则是山核桃品质和矿质元素含量提升的最佳施肥方式,在广西岩溶地区山核桃生产中,可根据需求选择对应的叶面肥喷施方案。  相似文献   
12.
绿肥压青还田是调控现代集约化稻田土壤逆境的重要手段,为评估绿肥压青下粉垄耕作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的影响,设置早稻粉垄耕作与常规耕作2种耕作模式,不施肥和同等肥力条件下施化肥、单倍绿肥配施化肥和双倍绿肥配施化肥4种施肥处理,晚稻免耕常规施用化肥,开展双季稻周年大田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单倍绿肥压青下,粉垄耕作能提高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可达常规耕作的2倍,能有效增加微生物对土壤碳素的利用率。增加绿肥压青量会提高粉垄耕作稻田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和矿化潜力,与施用化肥相比,单倍绿肥压青下早晚稻分别增加1.6%~32.8%和0.6%~16.6%,双倍绿肥压青下分别增加58.6%~70.9%和29.6%~38.4%。粉垄单倍绿肥压青会降低免耕晚稻齐穗期、收获期土壤呼吸强度,较常规耕作分别降低33.4%和38.7%,较粉垄耕作其他处理降低8.5%~31.4%。单倍绿肥压青下粉垄稻田土壤代谢商较常规耕作累积降低65.5%,与常耕相比,粉垄双倍绿肥压青和粉垄单一化肥的土壤代谢商分别累积增加20.3%和159.2%,粉垄双倍绿肥压青可有效缓解土壤代谢商的提升。微生物量碳含量与有机碳矿化激发效应呈负相关,绿肥压青还田下相关系数达0.44;累积矿化量和代谢商呈极显著正相关,粉垄耕作下相关系数达0.59。可见,绿肥粉垄耦合的模式可作为一种增加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减少部分生育时期土壤呼吸强度,增强土壤碳库稳定性及碳固持的重要调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研究旨在探讨适合广西岩溶区生长的农作物新品种,以期为该区域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及新种植作物提供试验示范和技术支撑.通过选择玉米、大豆、葡萄共3种作物在广西大化县岩溶区不同地块进行适应性种植,其中玉米品种有桂单0810、桂单0811、桂单162,以当地农家种作为对照;大豆品种有桂豆3号和桂豆5号,以当地农家种作为对照;葡萄品种有夏黑、巨峰、户太,每种作物的种植规格及田间管理参照当地种植习惯并遵循各品种的特性进行种植管理.结果表明,玉米品种桂单0810、桂单0811、桂单162产量分别达481.66kg/667m2、478.24kg/667m2、443.12kg/667m2,分别比当地农家种增产31.57%、30.63%、21.04%;大豆品种桂豆3号和桂豆5号产量分别为85.82kg/667m2、、78.76kg/667m2,分别比当地农家种增产77.87%、、63.23%,和对照相比,玉米和大豆各品种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而夏黑、巨峰、户太葡萄产量分别达1 170.5kg/667m2、1 380.0kg/667m2、1 518.0kg/667m2,均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所选的玉米、大豆及葡萄品种均适宜在该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14.
狐尾藻对养殖废水的减控去污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狐尾藻对不同浓度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为推广新型水生植物品种在处理养殖废弃物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狐尾藻投放于分别经过养殖场1、2、3、4和5级处理的废水中培养,在试验期间测量各级废水氨氮(NH4+-N)、总氮(TN)、总磷(TP)、固体悬浮物(SS)及化学需氧量(COD)的浓度,绘制其变化曲线,计算污染物的去除率.[结果]经1~5级处理后的养殖废水中NH4+-N、TN、TP、SS及COD浓度均呈试验前期快速下降、后期缓慢降低的变化趋势.至试验结束时,各级废水中NH4+-N的总平均去除率最高,达94.5%;TP的平均去除率相对较低,为74.6%;TN、SS和COD的总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4.5%、81.3%和79.1%.[结论]狐尾藻能有效去除养殖废水中NH4+-N、TN、TP、SS及COD等污染物,改善水质环境,在治理和修复污染水体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不同浓度樱王神州1号植物生长促进剂对桂椒7号和桂牛5号辣椒进行喷施处理,研究其对辣椒产量和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樱王神州1号可以改善辣椒的农艺性状;不同处理之间的辣椒产量都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随植物生长促进剂喷施浓度的增大,2个品种的产量均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相比,桂椒7号辣椒增产3.6%~6.89%.每667 m2增收157.82~495.85元,桂牛5号则增产4.17%~8.59%,每667 m2增收210.67~655.25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桂东北坡地果园生草栽培的减流减沙效应进行研究,为该区坡地果园的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野外自然降雨条件下对比分析不同坡度(即坡度为12°,23°,42°)金桔园分别间套雀稗和白花藿香蓟的减流减沙数据。[结果]①当坡度为12°时,降雨量对雀稗及白花藿香蓟的坡面产流产沙有显著影响(p0.05);②同一生草栽培下,坡面产流产沙量随着坡度增大而增大,相对于清耕,雀稗减少坡面产流产沙量分别为33.06%~50.35%和67.09%~77%,白花藿香蓟减少坡面产流产沙量分别为21.89%~28.85%及41.65%~47%,雀稗减流减沙效果优于白花藿香蓟;③生草栽培、坡度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坡面产流产沙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01)。随着坡度的升高,生草栽培对坡面产流产沙的作用逐渐减弱,而坡度的作用逐渐增强,但雀稗对坡面产沙的作用始终大于坡度。[结论]研究区内同一坡度下雀稗减流减沙效果优于白花藿香蓟,生草栽培对坡面产流产沙的作用随着坡度增加逐渐减小,而坡度的作用逐渐增强,雀稗对坡面产沙的作用始终大于坡度。  相似文献   
17.
利用空间分布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通过建立无退化、潜在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5种不同退化程度石灰土的样地,并采集土壤剖面,分析对比了不同退化程度石灰土剖面有机碳和养分含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退化程度石灰土有机碳(SOC)含量与有机碳密度(SOC_i)与土层深度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即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轻度退化程度石灰土平均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最高;不同退化程度石灰土全氮(TN)和碱解氮(AN)含量剖面变化趋势与SOC相似,与土层深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性;全磷(TP)和全钾(TK)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无明显变化,速效磷(AP)和速效钾(AK)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但均与土层深度无显著相关性;不同退化程度石灰土的C∶N均低于15,说明有机质的分解较容易;5种退化程度石灰土中,SOC和氮素均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与其他养分之间相关性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免耕保护性耕作下秸秆覆盖对蔗田土壤有机碳与CO2排放的影响,为旱地蔗田土壤有机碳库调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2019年以秸秆覆盖第2年宿根蔗田为研究对象,设粉垄免耕宿根蔗秸秆覆盖(SR1)、粉垄免耕宿根蔗无秸秆覆盖(SR2)、常规免耕宿根蔗秸秆覆盖(CT1)和常规免耕宿根蔗无秸秆覆盖(CT2)4种处理,在甘蔗分蘖期、伸长期和成熟期采集0~15和15~30 cm土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总有机碳、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及CO2排放通量,并计算蔗田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结果】秸秆覆盖提高了免耕蔗田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甘蔗收获后0~15和15~3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SR1处理较SR2处理分别提高33.60%和22.08%,CT1处理较CT2处理分别提高18.13%和42.22%。秸秆覆盖增加了免耕蔗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甘蔗收获后SR1处理0~15和15~30 cm土层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较SR2处理分别提高11.86%和37.78%,CT1处理较CT2处理分别提高54.84%和31.03%。秸秆覆盖提高了粉垄免耕蔗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甘蔗收获后SR1处理0~15和15~3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较SR2处理分别提高83.21%和126.43%。秸秆覆盖改变了免耕蔗田CO2排放通量,SR1处理CO2排放峰值较SR2处理提高26.26%,CT1处理较CT2处理提高79.18%。粉垄免耕提高了蔗田CO2排放通量,粉垄免耕CO2排放峰值是常规免耕的1.66~2.35倍。秸秆覆盖提高了蔗田土壤碳库管理指数,0~15和15~30 cm土层碳库管理指数SR1处理较SR2处理分别提高16.99%和55.90%,CT1处理较CT2处理分别提高29.50%和28.53%;秸秆覆盖下,粉垄免耕0~15和15~30 cm土层碳库管理指数较常规免耕分别提高67.58%和102.54%。【结论】秸秆覆盖提高了粉垄免耕蔗田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及碳库管理指数。该模式可作为旱地蔗田土壤有机碳库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回顾广西化肥施用概况和绿肥发展历史,介绍种质资源情况,提出适合广西绿肥发展的种植模式。绿肥-轮作、绿肥-间套作、粮肥兼用、饲肥兼用、果园绿肥、茶园绿肥等模式是适合广西绿肥发展的种植模式。政府扶持、扩大宣传,加强适宜绿肥品种的收集、选育、留种,不断探索绿肥种植的最优模式,着力提高绿肥生产的综合效益,以推动广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绿肥作物紫云英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紫云英作为一种绿肥作物,有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及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本文概述中国紫云英主要种质资源,总结紫云英种植模式与栽培技术要点、还田腐解特征及其还田后对土壤地力和后茬作物的影响,以期为紫云英的合理利用和农田养分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