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7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86篇
林业   151篇
农学   56篇
基础科学   88篇
  67篇
综合类   676篇
农作物   89篇
水产渔业   91篇
畜牧兽医   230篇
园艺   127篇
植物保护   88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以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9704A和8214A为试材,取无菌苗真叶进行培养。研究了不同浓度的IAA,6-BA和GA3对不定芽的诱导和伸长作用,结果表明:MS+6-BA5.0 mg/L +IAA1.0 mg/L有利于不定芽的诱导。MB+IAA1.0 mg/ L +6-BA3.0 mg/L + GA32.0 mg/L +AgNO310.0 mg/L有利于芽的伸长。将2.0 cm以上的芽转入生根培养基诱导不定根发现:1/2Ms+IAA0.3~0.5 mg/L有利于不定根的诱导。  相似文献   
32.
行星轮系水稻钵苗移栽机构正反求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现有行星轮系水稻钵苗移栽机构较难同时具备理想的移栽轨迹和姿态的问题,提出了正向设计与局部轨迹微调的反求设计相结合的设计方法。以非圆齿轮行星轮系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设计为例,阐述该方法的实现过程。建立行星轮系水稻钵苗移栽机构设计要求,并分析其工作原理,在前期正向设计的基础上,局部调整其移栽静轨迹,通过反求设计进一步优化设计移栽机构。进行局部反求设计的运动学分析和运动学建模,基于Matlab平台开发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得到移栽机构的机构参数,使其不仅满足移栽臂移栽的姿态要求,同时获得更理想的移栽工作轨迹。根据最终得到的机构参数设计移栽机构结构,完成三维建模、虚拟仿真试验,加工、装配移栽机构物理样机,完成了高速摄像运动学试验。将移栽机构理论计算、虚拟仿真、样机试验得到的移栽静轨迹比较,同时逐一将轨迹相关参数、取秧角、推秧角、角度差等设计目标参数与相应数值化目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均满足要求,验证了设计方法的正确性。与以往单一的正向设计、反求设计方法相比,该方法设计的移栽机构不仅具有更优的移栽工作轨迹,也可满足较好的移栽姿态要求。  相似文献   
33.
通过比较CC旋风孢子分离器与MH5型机器及200目振动筛的分离效果,以及分离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绿色木霉等固体发酵的真菌孢子粉,结果表明,研制的CC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果优于MH5和200目振动筛,并适合各类生防真菌高纯度孢子粉的分离,而且在制造成本上占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34.
利用排水式蒸渗仪,借助自制的Mariotte瓶装置,通过设置6种地下水埋深控制处理(地下水位埋深分别为0.2、0.4、0.6、0.8、1.01、.2m),探讨了不同地下水埋深对夏玉米的地上部分、根系生物量及耗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株高和冠层叶面积随地下水埋深减小有增加的趋势,但是当地下水埋深减小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抑制株高、叶面积,地下水埋深0.6m处理株高和叶面积系数(LAI)最大。各土层根系及其总生物量随地下水埋深增大而增大;地上部总生物量与地下部根生物量的比值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大呈明显减少的趋势。夏玉米全生育期和各阶段耗水量分别与地下水埋深呈较好的负相关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地下水补给量占耗水量的比例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大而逐步降低。研究结果可为江淮丘陵区夏玉米灌溉制度的制定及农田排水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5.
高效智能化节水灌溉技术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作物种植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发展诸暨市高效智能化节水灌溉的内外条件和环境,以期为技术的推广提供依据。研究表明,诸暨市在发挥高效智能化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效益方面有明显优势,而在应用基础、应用成本、应用人员结构等方面存在劣势,面临国家重视程度高、经济环境好等机遇,同时也存在经营规模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矛盾。通过构建SWOT分析矩阵,提出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6.
霍泉灌区冬小麦夏玉米高产节水灌溉制度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根据山西省霍泉灌区李堡试验区1996年10月~1999年9月3年的试验资料,分析建立了冬小麦与夏玉米的耗水量估算模型及产量与水分关系的数学模型;以1998年10月~1999年9月冬小麦、夏玉米连作为例,对两种作物的需水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所建模型,分析给出了冬小麦、夏玉米连作套种的高产节水灌溉定额。最后用动态规划法分析提出了有限水量在作物生育期内的最优分配方案  相似文献   
37.
水稻植株光合作用能力的变化与其抗白背飞虱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稻株受白背飞虱为害后 ,感虫品种 (TN1和汕优 63)光合作用速率和叶绿素含量下降率比抗虫品种 (N2 2 )明显 ;汕优 63和N2 2品种的二磷酸核酮糖 (RuBP)羧化酶的含量和活力均增加 ,TN1品种在为害 5d时RuBP羧化酶的含量和活力明显增加 ,而在为害 1 0d时显著下降 ;感虫品种受害后叶片光合产物滞留比抗虫品种多 ,即感虫品种光合产物向叶鞘、茎、分蘖和根等部位的转移量少于抗虫品种。  相似文献   
38.
根据2015年11月(秋季)、2016年5月(春季)在舟山近岸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拖网调查数据,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平均拥挤度及种间相遇机率对采集的鱼类物种进行计测分析,重点关注主要鱼类(IRI>100)的幼鱼占比情况,并依据渔业资源密度对调查海域渔业资源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春季主要鱼类有11种,其中优势种为褐菖蚰(S...  相似文献   
39.
婺源黄喉噪鹛繁殖生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黄喉噪鹛华南亚种(Garrulax galbanus courtoisi)自2000年5月在婺源被重新发现以来,受到国际鸟类保护组织的关注。自2004年起,笔者对其4个繁殖地开展了生境调查,并对其繁殖期的活动范围、巢区、夜宿地、觅食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作为适应天然常绿阔叶林的特化物种,其独特习性显现出对天然常绿阔叶林的适应。建议从保护好婺源的天然常绿阔叶林入手,同时加强自然保护小区管理,以更好地保护黄喉噪鹛的生境。  相似文献   
40.
易腐垃圾经黑水虻幼虫(Hermetia illucens L.)生物转化技术获得的虻粪有机肥,其改善土壤质量与健康的潜在应用价值前景乐观,但需要从田间应用的角度阐述其实际成效。通过枇杷林地土壤田间试验,设计化肥(PC)与虻粪有机肥(PM)两种施肥方案,研究了虻粪有机肥对土壤养分、碳库、酶活以及细菌群落等动态影响规律。施用虻粪有机肥结果表明:(1)提高土壤pH,可“对冲”土壤的酸化趋势,平均增加当季土壤碳库14.7%,并提高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浓度43%,提高土壤总氮(TN)7.88%。(2)分别提高了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14.5%、12.3%、21.5%。(3)引起土壤细菌多样性(Shannon指数)下降6.67%,但均匀度(Simpson指数)增加5.42%;增加了土壤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Bacteroidetes等门类细菌相对丰度,诱导了土壤Clostridiaceae-1、Sphingobacteriaceae、Sphingomonadaceae、Pseudomonadaceae、Hyphomicrobiaceae等科类细菌优势性生长。(4)虻粪有机肥显著促进土壤细菌群落“个性化”演变的同时,其组分受土壤铵态氮(贡献率14.0%)与C/N(贡献率12.3%)影响显著,而土壤DOM的形成与Verrucom相对丰度呈正相关。田间试验表明,施用虻粪有机肥可增强土壤固碳、提高酶活性,并诱导细菌群落演变,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与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