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8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06篇
林业   141篇
农学   87篇
基础科学   116篇
  70篇
综合类   761篇
农作物   105篇
水产渔业   90篇
畜牧兽医   346篇
园艺   149篇
植物保护   8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行星轮系水稻钵苗移栽机构正反求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现有行星轮系水稻钵苗移栽机构较难同时具备理想的移栽轨迹和姿态的问题,提出了正向设计与局部轨迹微调的反求设计相结合的设计方法。以非圆齿轮行星轮系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设计为例,阐述该方法的实现过程。建立行星轮系水稻钵苗移栽机构设计要求,并分析其工作原理,在前期正向设计的基础上,局部调整其移栽静轨迹,通过反求设计进一步优化设计移栽机构。进行局部反求设计的运动学分析和运动学建模,基于Matlab平台开发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得到移栽机构的机构参数,使其不仅满足移栽臂移栽的姿态要求,同时获得更理想的移栽工作轨迹。根据最终得到的机构参数设计移栽机构结构,完成三维建模、虚拟仿真试验,加工、装配移栽机构物理样机,完成了高速摄像运动学试验。将移栽机构理论计算、虚拟仿真、样机试验得到的移栽静轨迹比较,同时逐一将轨迹相关参数、取秧角、推秧角、角度差等设计目标参数与相应数值化目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均满足要求,验证了设计方法的正确性。与以往单一的正向设计、反求设计方法相比,该方法设计的移栽机构不仅具有更优的移栽工作轨迹,也可满足较好的移栽姿态要求。  相似文献   
52.
不同种植密度对高粱生长、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了明确密度与高粱[Sorghum bicolor (L.) Moench]农艺和经济性状以及养分吸收的关系,以‘晋杂23号’高粱为试验作物,采用大田试验方法,试验设4.5万株/hm2、7.5万株/hm2、10.5万株/hm2和13.5万株/hm2 4个种植密度,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高粱生长、产量、产量构成因素以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增加,高粱株高显著增高,茎粗显著变细,单株叶面积和单株干重显著下降。在4.5万株/hm2~7.5万株/hm2范围内,籽粒产量随着密度增加呈显著性增加。密度在4.5万株/hm2~10.5万株/hm2时,单位面积穗数随密度增加呈显著性增加。随着密度增加,穗粒数显著性增加,而千粒重影响不显著。除磷以外,密度对高粱氮和钾吸收总量均无显著影响。密度对籽粒氮吸收量没有显著影响;在10.5万株/hm2~13.5万株/hm2范围内,磷和钾吸收量明显下降。与氮和磷不同,钾主要分配在秸秆中,只有少量钾转运到籽粒中。相关分析表明,种植密度与株高、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单位面积穗数呈显著性正相关,而与茎粗、单株叶面积、单株干重、经济系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呈显著性负相关。本研究表明,种植密度与高粱主要农艺和经济性状以及养分吸收息息相关,在高粱高产高效栽培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3.
综述了黑木耳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着重探讨了黑木耳多糖,并展望了黑木耳保健品产业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54.
利用排水式蒸渗仪,借助自制的Mariotte瓶装置,通过设置6种地下水埋深控制处理(地下水位埋深分别为0.2、0.4、0.6、0.8、1.01、.2m),探讨了不同地下水埋深对夏玉米的地上部分、根系生物量及耗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株高和冠层叶面积随地下水埋深减小有增加的趋势,但是当地下水埋深减小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抑制株高、叶面积,地下水埋深0.6m处理株高和叶面积系数(LAI)最大。各土层根系及其总生物量随地下水埋深增大而增大;地上部总生物量与地下部根生物量的比值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大呈明显减少的趋势。夏玉米全生育期和各阶段耗水量分别与地下水埋深呈较好的负相关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地下水补给量占耗水量的比例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大而逐步降低。研究结果可为江淮丘陵区夏玉米灌溉制度的制定及农田排水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5.
高效智能化节水灌溉技术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作物种植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发展诸暨市高效智能化节水灌溉的内外条件和环境,以期为技术的推广提供依据。研究表明,诸暨市在发挥高效智能化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效益方面有明显优势,而在应用基础、应用成本、应用人员结构等方面存在劣势,面临国家重视程度高、经济环境好等机遇,同时也存在经营规模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矛盾。通过构建SWOT分析矩阵,提出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6.
霍泉灌区冬小麦夏玉米高产节水灌溉制度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根据山西省霍泉灌区李堡试验区1996年10月~1999年9月3年的试验资料,分析建立了冬小麦与夏玉米的耗水量估算模型及产量与水分关系的数学模型;以1998年10月~1999年9月冬小麦、夏玉米连作为例,对两种作物的需水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所建模型,分析给出了冬小麦、夏玉米连作套种的高产节水灌溉定额。最后用动态规划法分析提出了有限水量在作物生育期内的最优分配方案  相似文献   
57.
水稻植株光合作用能力的变化与其抗白背飞虱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稻株受白背飞虱为害后 ,感虫品种 (TN1和汕优 63)光合作用速率和叶绿素含量下降率比抗虫品种 (N2 2 )明显 ;汕优 63和N2 2品种的二磷酸核酮糖 (RuBP)羧化酶的含量和活力均增加 ,TN1品种在为害 5d时RuBP羧化酶的含量和活力明显增加 ,而在为害 1 0d时显著下降 ;感虫品种受害后叶片光合产物滞留比抗虫品种多 ,即感虫品种光合产物向叶鞘、茎、分蘖和根等部位的转移量少于抗虫品种。  相似文献   
58.
为研究不同采收期甜玉米品质性状的变化,以7个国内生产主推甜玉米品种为研究材料,设置授粉后15、18、21、24、27、30天共计6个采收期,动态监测甜玉米籽粒含水率、果皮厚度和糖组分等指标。结果表明:(1)参试甜玉米品种的籽粒含水率在授粉后15~30天呈下降趋势,其籽粒含水率变幅为80.09%~68.76%。不同甜玉米品种间籽粒含水率的平均下降速率各异。‘京科甜608’、‘京科甜533’和‘中农大甜413’籽粒含水率下降速率相对缓慢。(2)参试甜玉米品种果皮厚度随授粉后天数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授粉后21天左右。不同品种间籽粒平均果皮厚度以‘京科甜608’和‘米哥’最低,为78.40 μm;‘中农大甜413’最高,为91.63 μm。(3)参试甜玉米品种籽粒中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在授粉后15~30天呈降低趋势,‘京科甜533’、‘京科甜183’、‘京科甜608’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在授粉后15~24天相对较高。蔗糖和山梨醇含量随授粉后天数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授粉后21~30天,蔗糖含量以‘京科甜158’和‘米哥’含量相对较高。籽粒发育初期(授粉后21天之前),籽粒中以果糖和葡萄糖为主,之后蔗糖逐渐增加。不同品种间,‘京科甜533’、‘京科甜183’、‘中农大甜413’和‘京科甜608’籽粒中总糖含量均高于‘米哥’,其籽粒中糖组分主要以果糖和葡萄糖等还原性糖为主,而蔗糖含量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59.
通过调查2019-2021年乳源烟叶发展现状,详细分析了近年乳源烟叶发展规模、烟叶质量和烟叶生产基础保障3个方面面临的挑战。结合生态环境实际,围绕如何加快乳源烟叶高质量发展进程制定有效措施,主要包括优化产业布局,强劲发展动力,注重技术融合应用,提高质量信誉,创新烟区发展思路,加强原料保障,以促进乳源烟叶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0.
幼胚和花药培养诱导荔枝胚性愈伤组织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以福建荔枝主栽品种元红的幼胚为外植体,优化了离体培养诱导胚性愈伤组织(EC)的培养基。对EC的诱导,较高质量浓度的蔗糖(50g·L^-1)和2,4-D(2 ̄4mg·L^-1)优于较低质量浓度的蔗糖(30g·L^-1)和2,4-D(0.5 ̄1.0mg·L^-1)。BA和活性炭(AC)对EC的诱导有抑制作用。适当的硫代硫酸银(STS)(29.4μmol·L^-1)可以抵消BA的抑制作用。在MS附加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