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5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86篇
林业   113篇
农学   82篇
基础科学   57篇
  119篇
综合类   517篇
农作物   75篇
水产渔业   46篇
畜牧兽医   228篇
园艺   86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为了得到陕西省烟叶质量评价体系,立足于陕西省烤烟研究实际,选取陕西安康、宝鸡、汉中、商洛、咸阳、延安6个烟区54个C3F等级烟叶样本,将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作为评价指标,运用熵值法和突变级数法来综合评价烟叶质量,并用聚类分析方法将烟叶分成"优、中、差"三类,同时用判别分析方法验证了评价模型及烟叶质量等级划分的合理性。优质烟样品33个,占61%,中等质量烟20个,占37%,较差质量烟1个,用判别分析预测烟叶质量分类准确率8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该评价模型能反映烟叶综合质量状况,陕西省优质烟区集中在安康、汉中、商洛烟区。  相似文献   
992.
耕地集约利用对地区特别是民族山区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为凉山州)为例,构建基于PSR模型的耕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对耕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并通过SPSS20.0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凉山州2005-2014年间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变化较大,2011年后增幅逐渐增强,状态、响应、压力子系统依次对耕地集约利用产生不同程度影响,三大子系统也相互影响.2)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变化的驱动因素为:自然条件、工程政策措施、经济水平、人口与投入等因素.研究得出:凉山州耕地集约利用变化与PSR模型的三大子系统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所选指标较好体现凉山州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耕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因素符合凉山州实际,证实PSR模型的普适性的同时体现出凉山州耕地集约利用的独特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993.
张洋  雷平  谢德体  倪九派 《草业学报》2017,26(11):22-34
土壤磷分级方法可用于土壤磷赋存形态转化的定量化研究及磷流失的解析度评价。为探讨施磷肥对酸化紫色土磷赋存形态及土壤磷流失解析度的影响,以酸化紫色土为研究对象,在榨菜生长区,设计3种磷肥处理(T1,不施磷肥;T2,常规施磷,60 kg P2O5/hm2;T3,磷肥增倍,120 kg P2O5/hm2),采用一种新的磷形态分级法,开展不同磷肥处理下径流小区土壤磷赋存形态及其流失的解析度评价。结果表明,新分级方法对土壤磷形态的提取率与Hedley分级法无显著性差异,但其对磷流失指数具有更好的表征;磷流失指数与施肥量呈正相关,且NH4F溶性磷和NaOH溶性磷对磷流失的解析度最强;增施磷肥(120 kg P2O5/hm2)显著提升土壤中游离态磷、树脂有效态磷、磷酸二钙型及磷酸八钙型等磷组分;不施磷肥显著降低磷酸二钙型、磷酸八钙型及铁(铝)结合态磷等磷形态。综上可知,自然粒度酸化土壤磷形态分级法具有可行性,其对面源污染磷流失定量化研究具有更好表征。同时,本研究证实土壤磷流失主要源于NH4F溶性磷和NaOH溶性磷,且施肥显著影响活性磷库和慢性磷库中磷形态的转化。  相似文献   
994.
为了解植物对PM2.5的净化作用,设计了一种玻璃试验箱,以微型汽油机尾气为PM2.5源,应用CASELLA CEL-712 Microdust Pro实时粉尘监测仪,测定了杜鹃、金边大叶黄杨、月月桂、红檵木、八角金盘5种常用园林绿化植物对PM2.5的净化作用。结果表明:植物对以汽油燃烧的尾气中的PM2.5有明显的净化作用。在试验箱内,经过8个小时左右的净化,空气质量可达到国家一级(优)标准。不同植物对PM2.5的净化作用差异较大,供试的5种植物中,单位叶面积净化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红檵木杜鹃月月桂八角金盘金边大叶黄杨。高浓度PM2.5在短时间内对这5种植物的外部形态没有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995.
<正>2016年11月9日,景县刘集乡一养殖场存栏的25~100千克的200多头育肥猪突然集中发病,发病后该场没有采取治疗措施,仅在猪料中调入抗病毒的中药,11月12日一头30千克的育肥猪出现死亡,逐来我处就诊。1临床症状病猪体温升高达40℃~41.5℃,卷曲挤卧在一起,全身颤抖,精神沉  相似文献   
996.
干旱胁迫对3 种野牡丹科植株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种野牡丹科植物为材料,研究土壤干旱胁迫对植株形态及生理特性的影响,并用隶属函数法对其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种植物的叶片相对电导率和脯氨酸含量随着土壤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野牡丹‘天骄’和翅茎异形木MDA含量呈上升趋势,在重度干旱胁迫时达到最大值,而角茎野牡丹则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中度胁迫时达最大值(18.1 μmol/g)。3种植物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对干旱胁迫不敏感,而可溶性糖含量则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在轻度干旱胁迫时达最小值,在重度干旱胁迫时达最大值。隶属函数分析结果表明,翅茎异形木和野牡丹‘天骄’的耐旱性较强,角茎野牡丹的耐旱性较弱。  相似文献   
997.
【目的】种子活力持续力是比较种子耐贮藏的一个关键因素。【方法】以7个大豆品种为研究材料,比较在2个贮藏时间条件下不同品种间种子活力的差异,利用种子活力、种子发芽率等指标的变异度推断品种的种子活力持续力的高低。【结果】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贮藏条件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种子活力、种子发芽率等幼苗质量指标均呈降低趋势;齐茶1号、齐黑1号、草头红和延庆黑豆品种的种子活力持续力较高,而齐茶2号、观8和7014-7相对较低。【结论】贮藏时间之间种子活力指数的比较可以作为测定大豆品种种子活力持续力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98.
试验以粉碎的石灰石与壤土配制成不同石砾含量的栽培基质,通过测定不同石砾含量栽培基质对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幼苗叶片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评价降香黄檀幼苗对不同石砾含量栽培基质的适应性,探讨降香黄檀在石漠化治理中的应用前景。结果表明,对照组(0%石砾含量土壤)和各处理组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叶片胞间CO2浓度、叶片蒸腾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型,趋势一致,无明显差异;在25%、50%石砾含量栽培基质下,相比较于对照组,降香黄檀幼苗叶片全天净光合速率较高,表明适当的石砾栽培基质胁迫可以提升降香黄檀幼苗叶片的光合能力;叶片实际光化学效率、电子传递速率明显呈现出随着土壤石砾含量的升高而降低的趋势,但对最大光化学效率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影响不大。降香黄檀幼苗对不同石砾含量栽培基质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100%石砾含量栽培基质处理时,仍可以适应胁迫环境。降香黄檀叶片的气孔随着石砾含量的增加,有增大和变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999.
为寻求陕南烟田适宜的土壤改良技术,采用生物炭与菜籽饼二元配比试验,研究其对土壤矿质养分及烟叶品质与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炭与菜籽饼均有利于提高土壤矿质养分含量,且以混合施用效果更显著。生物炭与菜籽饼能有效促进烤烟生长,改善烤烟农艺性状,增加上、中部烟叶面积且随菜籽饼施用量的增加叶面积呈现增大的趋势。上等烟和中上等烟比率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产量与产值则随菜籽饼用量的增加表现出增大的趋势。生物炭和菜籽饼及二者交互对烤烟化学品质提升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烤烟全氮、烟碱、钾及总糖和还原糖含量,降低烤后烟叶淀粉水平。综合分析,在陕西安康市旬阳地区推荐生物炭与菜籽饼配比为生物炭750 kg/hm2+菜籽饼750 kg/hm2。  相似文献   
1000.
小麦耐热性的生理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是中国第二大口粮作物,其产量直接关系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高产和稳产一直是中国小麦的首要育种目标。小麦起源于温带,属喜凉作物,生长季节内的高温对生长发育会产生不利影响,使其产量下降,品质变劣。由于耐热性是复杂的数量遗传性状,其机制的解析一直是生物学研究难点,也是研究热点。为了解析小麦耐热的生理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基础,国内外研究人员通过正向遗传学方法,构建遗传分离群体,以冠层温度、灌浆持续时间、细胞膜稳定性和叶绿素含量等生理学参数,以及穗粒数和千粒重热感指数为指标,在小麦不同染色体上定位了多个耐热相关的QTL位点。同时利用反向遗传学方法,特别是通过转录组、蛋白组和表观遗传组等组学方法鉴定了大量的高温胁迫响应的基因、mi RNA及长片段非编码RNA,并通过转基因等手段证明了部分候选基因在小麦抵御高温胁迫中的重要作用。另外,虽然植物中高温受体至今尚未发现,但是钙离子信号通道以及ABA和SA等激素在高温信号传导中的作用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文中主要综述了现阶段高温对小麦产量品质及生理性状的影响、小麦耐热相关QTL的定位,以及小麦响应高温胁迫的转录组、蛋白组和表观遗传组的研究进展;提出应针对小麦种质资源进行系统的耐热性评价,筛选优异等位基因、解析其分子遗传机理,通过创新再利用,为选育适合中国气候条件的耐热小麦品种提供新材料,实现品种耐热性与丰产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