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2篇
  7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了探明影响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空间变异规律的葡萄品种、土壤物理、化学因素及其内在关系,本文利用GIS和地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怀涿葡萄产区(河北省怀来、涿鹿两县)的83个表层土壤样品。结果表明:怀涿葡萄产区表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出较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其变异规律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分布特征,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最佳空间拟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土壤中大量元素(除K外)、中量元素、微量元素、重金属元素和一些有益元素(V、I)均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出了显著或极显著的活化作用。在当地传统的土壤葡萄体系管理模式下,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空间变化规律与土壤不同空间位点的大多数化学元素含量变异分布特点密切相关;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细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黏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可以认为物理性黏粒尤其是黏粒和细粉粒含量是影响怀涿葡萄产区表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空间变异特征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而葡萄品种和土壤pH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较小,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空间分布规律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2.
以煤矿区高环芳烃(HMW-PAHs)污染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淀粉且接种菌株ZHH2(Fusariumsp.)的苜蓿盆栽试验,研究苜蓿单一处理、ZHH2-苜蓿2因素处理和ZHH2-淀粉-苜蓿3因素处理对污染土壤5环、6环HMW-PAHs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苜蓿单一处理(M)对6种HMWPAHs单体(BbF、BkF、BaP、InP、DbA和BghiP)的去除率为4.22%~45.01%;不同接菌剂量与苜蓿2因素处理对HMW-PAHs的降解作用有明显差异,其中H_1+M、H_2+M对6种HMW-PAHs单体的去除率分别为11.01%~45.30%和15.20%~43.58%,与苜蓿单一处理相比,BkF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62倍和2.60倍,其他单体差异不显著。H_3+M对HMW-PAHs的去除却表现出显著抑制作用。在2因素基础上,进一步添加不同剂量淀粉的3因素处理(D_1+H_1+M,D_1+H_2+M,D_1+H_3+M,D_2+H_1+M,D_2+H_2+M和D_2+H_3+M)强化了对6种HMW-PAHs的修复效果,在所有3因素处理中,对BbF、BkF、BaP、InP、DbA和BghiP的去除率以D_1+H_2+M处理为最高,分别为28.87%,54.59%,47.04%,65.91%,66.42%,71.88%,比H_2+M处理分别提高了0.46,2.59,1.71,1.15,0.52,1.37倍(P0.05),但是与D_1+H_1+M对各个HMW-PAHs单体的去除效果差异不显著。因此,淀粉(0.25g/kg)-ZHH2(0.1g/kg)-苜蓿处理成为了修复该煤矿区农田污染土壤的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13.
1999年我国小麦叶锈菌毒性监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国际通用的小麦叶锈菌鉴别寄主和辅助鉴别寄主分析了来自1999年我国不同地区小麦叶锈菌的毒性基因,479个叶锈菌株共划分为162个毒性类型,其中23个为主要毒性类型.毒性类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为FHB、PHT、FHG、THT,它们对抗叶锈基因Lr2a、Lr2b、Lr3、Lr10、Lr14b、Lr16、 Lr26的平均毒性频率高于80%,而对Lr3ka、Lr25、Lr19、Lr24、Lr30、Lr15、Lr35的平均毒性频率低于30%;发现对Lr35有毒力的菌株,出现频率为1.04%;至今尚未发现对Lr38、Lr45抗性基因有毒力的菌株.研究同时发现,不同地区小麦叶锈菌的毒性类型不同,毒性频率存在一定的差异.Lr9、Lr15、Lr19、Lr24、Lr35、Lr38、Lr45为小麦抗叶锈育种可利用的有效抗病基因.  相似文献   
14.
马堃  冯圣东  杨志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581-11583
[目的]研究Hg污染胁迫对葡萄果树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汞胁迫下葡萄果树细胞膜透性、游离脯氨酸含量、MDA含量及SOD、POD、CAT保护酶活性在不同生长发育期的变化规律。[结果]随着土壤汞浓度的增加,葡萄叶片相对电导率、MDA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以及SOD活性均逐渐升高。POD活性则呈现出随Hg浓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CAT活性却随汞浓度增加而下降。在葡萄不同的生育时期,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随葡萄果树生长而减少,其顺序为成熟期>转色期>幼果生长期>开花期,游离脯氨酸含量和SOD活性则呈现出相反的顺序,即开花期>幼果生长期>转色期>成熟期,POD活性随时间的变化顺序为转色期>幼果生长期>开花期>成熟期,CAT活性随时间的变化顺序则是幼果生长期>转色期>开花期>成熟期。[结论]葡萄植株在较短生长期内对低浓度Hg有较强的抵御能力,而在较长生长期内对高浓度Hg的抵抗力下降,并受到Hg污染的严重伤害。  相似文献   
15.
采用环境经济学方法对北京市郊区农田污水灌溉的正负效应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2002年北京市农田污水灌溉的正效应价值约为4.62亿元,占当年农业增加值的9.3%,其中减少污水处理成本和节约清洁水资源的价值所占份额较大,分别为49.7%和27.6%,其次为节约化肥和粮食增产价值,分别为18.1%、3.1%;负效应价值约为1.39亿元,占当年农业增加值的2.8%,其中粮食减产造成的损失占总损失的46.5%,品质下降占2.2%,土壤污染占30.3%,人体健康损失占15.7%,而地下水污染占5.2%。污水灌溉的正负效应价值比为3.3∶1,其中污水灌溉的直接经济价值为负效应价值的1.7倍,说明污水灌溉的经济收益几乎完全是靠牺牲环境所维持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污水灌溉造成的污染损失。  相似文献   
16.
施用有机肥对Hg胁迫葡萄叶片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葡萄果树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剂量Hg胁迫下施用有机肥对葡萄叶片生化特性的影响,以期为控制土壤Hg污染及调整其产业结构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对照、低剂量Hg胁迫下,整个生育期葡萄叶片相对电导率施用有机肥比未施肥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游离脯氨酸含量在开花和坐果期均明显低于未施肥处理。高Hg胁迫下,整个生育期葡萄叶片相对电导率施用有机肥比未施肥也有不同程度增加,游离脯氨酸含量在开花期远高于未施肥处理,在开花期的差异表现最为明显,开花期相对电导率增幅大小为低剂量Hg处理≈对照高剂量Hg处理,游离脯氨酸增幅大小为高剂量Hg处理低剂量Hg处理对照处理。施用有机肥的所有处理葡萄叶片MDA含量均明显低于未施肥处理,且高剂量Hg胁迫下MDA坐果期、膨大期、成熟期的降低幅度比对照和低剂量Hg处理更大,坐果期和膨大期表现最为突出。Hg污染胁迫下,施用有机肥后葡萄叶片SOD活性均比未施用有机肥有明显增加,而对照处理却表现明显下降,在开花期和坐果期表现最为明显。低剂量Hg处理时,施用有机肥的坐果期葡萄叶片POD活性比未施肥提高32%,而其它Hg处理施用有机肥后POD活性与未施肥对比均有所下降,其降幅大小高剂量Hg处理低于对照。施用有机肥后的所有处理使不同生育期葡萄叶片CAT活性均比未施肥明显降低,其降幅大小为Hg污染处理明显低于对照。可见,通过增施有机肥能够明显减缓高Hg胁迫对葡萄叶片的伤害,增强了葡萄果树对Hg的抵抗力,尤其开花期抗性表现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7.
河北农业大学环境监测课程开设20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也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及成绩考核指标体系,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以河北农业大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制定工作为契机,从调整授课学时及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和开设综合性实验、完善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等方面对学校环境监测课程进行尝试性改革。基础性实验学时数由原来的64学时缩减为48学时,并增加1周的综合性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这些改革措施旨在培养有创新、有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对环境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Fusarium.sp对PAHs的修复效果,在典型煤矿区老化污染土壤中添加淀粉和通气,经为期60 d的土壤培养试验,研究玉米秸秆固定化Fusarium.sp对土壤10种HMW-PAHs的修复效果及不同处理下土壤中酶活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HMWPAHs(High molecular weight-PAHs)总量去除率表现为固定化菌剂+淀粉+通气处理(J+D+O,29.19%)≈固定化菌剂+淀粉处理(J+D,25.89%)固定化菌剂处理(J,16.54%);4环、5环和6环PAHs去除率在J+D+O和J+D两组处理间的差异均不显著,且与J处理相比均有显著提高(P0.05);三组处理对单个HMW-PAH的去除率分别为9.12%~21.73%、17.93%~43.12%、24.34%~35.79%,J+D+O和J+D处理对单个HMW-PAH的修复效果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对Bk F的去除增幅最大,分别增加了68.09%、63.78%。从酶活性规律看,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呈CKJJ+DJ+D+O(P0.05)的规律,且与10种PAHs单体的去除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土壤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却与Chry、Bk F、In P、Db A、Bghi P去除率呈显著正相关。综上认为,不同处理对单个PAHs的去除具有其选择性,且添加淀粉的两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中HMW-PAHs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土壤PAHs污染日益严重且来源较为复杂,为探明煤矿区土壤PAHs的污染情况,确定其污染来源,本试验通过在煤矿区不同点位采集表层土壤样品,并以该区未受PAHs污染的土壤样品作为对照,用气相色谱—质谱方法测定土壤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结合比值法、聚类分析法及其复合分析方法探讨PAHs污染土壤的来源。结果表明:煤矿区各采样点农地土壤中萘(Naph)、苯并(g,h,i)苝(BghiP)、茚并(1,2,3-cd)芘(InP)、二苯并(a,h)蒽(DbA)、苯并(b)荧蒽(BbF)、荧蒽(Flt)、苯并(a)蒽(BaA)、(Chry)、芘(Pyr)、苯并(a)芘(BaP)和苯并(k)荧蒽(BkF)含量基本达到了对照的5倍以上,人为影响较大。在空间分布上,萘(Naph)、芴(Flu)、菲(Phe)、蒽(Anth)和二苯并(a,h)蒽(DbA)为分异型,而其余PAHs则属于强分异型,不同采样点之间PAHs空间差异较大。比值法解析PAHs的来源结果表明,该煤矿区农地土壤PAHs主要来源于焦化厂、钢厂等工厂加工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以及交通车辆燃烧源的燃烧。聚类分析法结果表明,PAHs来源主要包括石油泄漏、化石燃料(石油和煤)燃烧的燃烧源以及交通尾气排放;通过两种方法联合将不同污染水平点位进行功能分类的基础上,对煤矿区不同方位上PAHs的来源进行了细化分析认为,煤矿区北部、中部、南部区域土壤PAHs可能多受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影响,而西部偏北方向土壤PAHs可能更多受生物质及煤炭等燃料燃烧影响。  相似文献   
20.
谈植保生态工程技术在绿色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药的大量使用,食品乃至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绿色食品生产成为当务之急,多项植保生态工程技术因此应运而生。通过分析农药污染的危害,提出了4项绿色食品生产中切实可行的植保生态工程技术,并论述了绿色食品生态工程中农药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