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8篇
农学   28篇
基础科学   10篇
  10篇
综合类   126篇
农作物   116篇
畜牧兽医   63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41.
以41个北方春大豆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基因型大豆体细胞胚的诱导率。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大豆的体细胞胚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在供试品种中,垦丰23的体细胞胚胎发生率(99.7%)最高,合丰55等9个基因型体细胞胚诱导率为70%~90%;登科4等5个基因型无体细胞胚发生。垦丰23体细胞胚呈葡萄状、颜色鲜绿、每个未成熟子叶上体细胞胚的数量较多、无畸形胚、且每个体细胞胚是独立存在的,其他诱导率较高的基因型每个未成熟子叶分化体细胞胚的数目较少,且部分基因型含有畸形胚。  相似文献   
142.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乳粉与乳清粉中的A、B、E、F四型肉毒梭菌,对肉毒梭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试剂盒中的阳性对照品及10、102、103、104倍梯度稀释的阳性对照品做出AB混合型和EF混合型的标准曲线,循环域值具有极好的特异性、重复性和准确性.对通过国标方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方法检测长出疑似菌落的82份乳粉与乳清粉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均检测不到样品中含A、B、E、F四型肉毒梭菌.  相似文献   
143.
本文概述了我国向日葵产业的发展现状。向日葵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缺乏高产、优质、高抗病虫害的食用型杂交种;生产投入少;管理粗放,病虫草害严重;品种更新和成果转化速度慢,向日葵种子市场混乱,部分地区轮作制度不合理等。提出了我国向日葵育种的重点研究方向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4.
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optical emission spectrometry,ICP-OES)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铝的含量.样品经微波消解后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采用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以称样量0.5 g、定容体积25 mL,计算方法检出限为0.5 mg/kg,铝的质量浓度与强度在0.01~50.0 μ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 5,回收率在92.2%~107.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43%~2.34%之间.方法线性范围宽、检出限低、精密度好、回收率高、重现性好,能够快速准确地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铝含量.  相似文献   
145.
大豆是一种对水分最敏感的豆类作物,明确干旱对大豆叶片主要生理特性的影响,对于进行更好的水分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试验选用耐旱型品种黑农44和敏感型品种黑农65为材料,测定了不同生育时期干旱及复水后大豆叶片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表明:在干旱条件下,SOD活性随干旱程度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活性增加幅度花期>苗期>鼓粒期,且黑农44的SOD活性明显大于黑农65;MDA含量随干旱程度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苗期>开花期>鼓粒期,且黑农44明显小于黑农65。复水后,SOD活性和MDA含量均逐渐降低;苗期干旱复水后MDA含量恢复较快,开花期干旱复水后恢复时间较长,鼓粒期干旱复水后不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6.
秋收过后,大量作物秸秆堆集在田间地头、沟边、路渠,可为什么不用于积造农家肥呢?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是化肥用起来方便、卫生,农家肥积造和使用较麻烦,致使农民懒于积造和使用农家肥;二是冬季气温低,积造农家肥不易发酵。但若能从以下几处着手,就可使堆肥较快地腐熟,同样可积造出优质农家肥。具体方法是:  相似文献   
147.
为研究甘蓝型冬油菜(Brassica napus L.)在低温胁迫后DNA甲基化水平及模式的变化情况,以强抗寒的15TS306和14NS52-3等13个甘蓝型冬油菜为材料,利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选用12对引物组合对低温(4℃)胁迫后的冬油菜DNA甲基化水平及模式的变化情况进行检测,并对差异片段进行序列比对及克隆。结果发现:低温胁迫后,弱抗寒的14美切实7、14美切实16、14美切实20、14美切实3和美切实38等品系DNA甲基化水平有所升高,且具有较高的甲基化程度;而强抗寒的15TS306、14NS52-3、15TS309、14NS54-7和15TS312等品系去甲基化程度较高。经过对22条DNA甲基化特异片段的序列分析,有16条片段序列与已知和假定功能的酶及蛋白具有同源性,其中以At4g02000-like蛋白变化最为明显。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At4g02000-like蛋白等电点9. 20,相对分子质量38. 89kD。甘蓝型冬油菜受低温胁迫后,抗寒性强的品种DNA甲基化水平降低,以去甲基化为主;抗寒性弱的材料DNA甲基化水平升高;而且油菜对低温环境的适应性与某些特定基因不同的甲基化模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8.
北方强冬性甘蓝型冬油菜品种(系)抗寒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12个北方强冬性甘蓝型油菜的抗寒性进行比较,并运用3种鉴定方法对其抗寒性进行明确划分,为北方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性改良提供科学可靠的鉴定方法及优良的抗寒种质。【方法】 以12个北方强冬性甘蓝型油菜为材料,通过观察记载冬前植株形态、统计田间越冬率、计算半致死温度(LT50)、测定冬前低温下生理指标和比较分析冬油菜春播后品种(系)间生长发育的差异、春化率的差异与抗寒性的关系,来比较分析品种间抗寒性的差异,接着运用LT50、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法和春化差异比较的方法对参试材料的抗寒性强弱进一步进行了明确划分。【结果】 参试材料在甘肃天水(34°60′N,海拔1 084—1 650 m)越冬率为92.1%—97.8%,北移至兰州(36°73′N、海拔1 517 m)和上川(36°03′N、海拔2 150 m),越冬率大幅度降低,兰州越冬率为36.0%—78.6%(地膜覆盖),上川越冬率仅为0—14.4%(地膜覆盖),甘肃农业大学新育成的16TS 309-4、16TS 306-3、16TS 309-10、15NS 45-4、2016 8(G)和2016TSG(10)强冬性甘蓝型冬油菜品系,平均越冬率为10.2%—14.4%(上川)。上述品系越冬前植株生长习性趋于匍匐生长,心叶色和幼茎色呈黄绿色或紫色,叶片颜色深绿,地下部干物质积累大于地上部,根冠比增加,介于0.23—0.95,且差异显著(P<0.05)。低温条件下,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soluble protein)、可溶性糖(soluble sugar)和游离脯氨酸(proline)含量相对较高,且LT50较低,在-13.4—-5.7℃。冬油菜春播后,12个参试材料的田间春化率介于4.05%—87.65%,2016TS(G)10春化率最低,为4.05%,小区平均株高为10.77 cm,未现蕾阶段的植株薹高10.50 cm,现蕾阶段的植株薹高17.10 cm,均为品种(系)间最低。相关性分析表明,春化率与平均株(薹)高、成熟期植株所占比例和LT50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0—0.96,与越冬率、综合评价(D)值、CAT、POD、SP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6—-0.63。【结论】 在中国北方,冬油菜适时春播,可通过田间春化率的差异、植株生育时期的差异及平均株(薹)高的差异来评价冬油菜抗寒性的强弱。甘肃农业大学新育成的7个甘蓝型冬油菜品系,在北纬36°03′,海拔2 150 m的地区可以越冬,抗寒性显著优于天油14和天油2288(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及新油23(新疆农业科学院选育)。  相似文献   
149.
建立乳制品中硫氰酸根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沉淀蛋白,以磷酸二氢钠磷酸缓冲液-乙腈溶液为流动相,强阴离子交换(SAX)色谱柱分离,紫外检测器218 nm检测.结果表明:在硫氰酸根0.2~100 mg/k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为98.5%~113.0%.本方法用于乳制品中硫氰酸根的测定,操作简单、定量准确、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50.
为了明确三江平原地区大豆根腐病发生的严重程度,于2014年对该地区所属县、市及农场内大豆进行病害调查,计算发病率及病情指数。采集大豆根腐病样本,对病株样本进行真菌的分离及鉴定,共分离获得相关致病真菌3个属10个种。镰孢菌为优势菌群,其分离频率为29.92%。镰孢菌中,尖孢镰孢菌为优势种,其占分离镰孢菌总量的65.75%。调查结果表明,含水量大及重茬地块,大豆根腐病发病率及病情指数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