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5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24篇
畜牧兽医   12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比较年龄对牦牛瘤胃细菌区系多样性的影响,以新疆巴州1岁幼年牦牛和4岁成年牦牛的瘤胃微生物总DNA为研究材料,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技术对牦牛瘤胃细菌区系的操作归类单元(OTU)聚类、门和属水平上的物种丰度、Alpha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为66.96%~70.31%,拟杆菌门(Bacteroides)相对丰度为21.87%~24.11%,其他菌类所占比例极少。在属水平上,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在幼年牦牛瘤胃内相对丰度(4.69%)高于成年牦牛(2.68%);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在幼年牦牛瘤胃内相对丰度(4.69%)比在成年牦牛瘤胃内(1.79%)高。幼年和成年牦牛的Chao1指数分别为783.50和544.00,Shannon指数分别为4.68和4.52。综上可知,在同一草地放牧饲养条件下,1岁和4岁巴州牦牛瘤胃细菌区系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幼年牦牛瘤胃消化吸收的功能正在转化建立的过程中,所以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高于成年牦牛,且瘤胃细菌物种丰度和多样性更高。本研究结果为该地区牦牛瘤胃微生物稳态及其营养调控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2.
为研究犊牛早期断奶对青海湖地区自由放牧条件下牦牛牧食行为的影响。试验于2015年8月22日至11月15日开展,选取26头带犊牦牛作为试验对象,对其中13头牦牛的犊牛实施早期断奶处理作为断奶组,另外13头带犊牦牛作为对照组。断奶组和对照组各随机选取3头牦牛佩戴畜用GPS3300装置,每10min记录一次家畜所在位置和环境温度。试验分为断奶早期(断奶后15d)、断奶中期(断奶后第16天到第38天)、断奶后期(断奶后第59天到第82天)。断奶早期又分为阶段Ⅰ(断奶后第1天到第6天)、阶段Ⅱ(断奶后第7天到第15天)。结果表明:1)断奶早期阶段Ⅰ断奶组的平均日游走距离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断奶早期阶段Ⅱ、断奶中期和断奶后期两组的平均日游走距离差异不显著。断奶组在不同时期的平均日游走距离表现为,断奶早期阶段Ⅰ显著高于断奶早期阶段Ⅱ和断奶中期(P0.05),断奶早期阶段Ⅱ和断奶中期显著高于断奶后期(P0.05)。对照组则表现为断奶早期阶段Ⅰ、断奶早期阶段Ⅱ和断奶中期显著高于断奶后期(P0.05)。断奶当天断奶组牦牛的游走距离显著高于对照组。在不同断奶时期断奶组和对照组的昼夜采食规律有所不同。2)断奶早期阶段Ⅰ、断奶早期阶段Ⅱ及断奶中期断奶组和对照组的采食空间分布格局相似,但是断奶中期的采食空间分布格局明显广于断奶早期。断奶后期断奶组和对照组的采食分布格局出现了分化,对照组的采食活动范围明显广于断奶组。研究结果表明,早期断奶会短时间内让母牦牛的牧食行为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但其又可以很快适应失犊的情况。在环境比较恶劣、牧草质量较差的情况下,带犊牦牛和不带犊牦牛种内竞争比较激烈,适合分群放牧。  相似文献   
83.
为探究三江源区河南县天然牧草草地生产力与草畜平衡之间的关系,采用常规营养成分及体外产气法测定冷暖两季牧草常规营养含量及体外产气指标;选用3头装瘘管的大通牦牛为瘤胃液供体动物,进行天然牧草体外产气测定,并核定草场载畜量。结果表明:冷暖两季可食产草量较1988年下降;暖季垂穗披碱草草场型牧草具有最高产气量,不同草地类型产气量有差别,产气速率趋同;河南县天然牧草的数量、DCP、ME载畜量分别为209.9、185.4、354.7万个羊单位。  相似文献   
84.
本试验旨在探究哺乳期补饲开食料对牦牛犊牛生长性能、腹泻频率和发病频率的影响.选取1月龄、体重相近的20头牦牛犊牛,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在第1~100天,试验组补饲开食料,对照组不补饲开食料;在第101~150天,试验组和对照组饲喂相同的饲粮.测定牦牛犊牛的采食量、体重和体尺,并计算腹...  相似文献   
85.
为从分子水平上对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牦牛遗传资源进行系统评估,分析其母系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和群体遗传分化,本研究对甘德、班玛、久治和玛多牦牛群体共152头个体进行线粒体DNA(mtDNA)D-loop区测序,并从GenBank下载已公布的37条达日牦牛和32条玛沁牦牛的相应序列,对这6个牦牛群体mtDNA D-loop序列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221条牦牛mtDNA D-loop序列(636~638 bp)比对分析共检测出57个变异位点,包括8个单一多态位点和49个简约信息位点。根据D-loop序列间核苷酸变异共确定了45种单倍型,其中班玛、达日、甘德、久治、玛多、玛沁牦牛群体分别拥有1、6、5、4、7、6种特有单倍型。2)6个牦牛群体总的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为0.901和0.014,表明其母系遗传多样性丰富。其中,甘德牦牛的单倍型多样度最高(Hd=0.951),久治牦牛的单倍型多样度最低(Hd=0.818)。3)遗传分化和基因流分析表明,除久治牦牛与班玛、甘德、玛沁牦牛群体间分化程度均呈中等遗传分化水平(0.05≤FST<0.15),基因交流相对贫乏外,其他牦牛群体间FST值较小(0<FST<0.05),分化程度弱,基因交流相对频繁。4)聚类分析表明久治、甘德、班玛3个牦牛群体间亲缘关系较近,而玛多、玛沁、达日3个牦牛群体间亲缘关系较近。5)系统发育分析显示6个牦牛群体中除久治牦牛由3个母系遗传支系(即Mt-Ⅰ、Mt-Ⅱ和Mt-Ⅲ)组成外,其他群体均由Mt-Ⅰ和Mt-Ⅱ 2个母系支系组成,推测果洛藏族自治州中久治牦牛群体有3个母系起源,其他牦牛群体均有2个母系起源。综上,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6个牦牛群体均拥有特殊的母系遗传信息且母系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各牦牛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整体较弱;久治、甘德和班玛3个牦牛群体间亲缘关系较近,而玛多、玛沁和达日3个牦牛群体间亲缘关系较近;除久治牦牛群体有3个母系起源外,其他牦牛群体均有2个母系起源。本研究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牦牛遗传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6.
试验旨在探究高精料舍饲下不同能量水平日粮对生长期牦牛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生长期健康阉牦牛18头,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每组6个重复,进行全舍饲试验,预试期40 d,正式试验期210 d。结果表明:中能量组和高能量组牦牛的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低能量组(P<0.05),高能量组牦牛平均日增重与饲喂时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中能量组平均日增重与饲喂时间呈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试验的多数时间点,低能量组牦牛血糖低于高能量组或中能量组,甘油三酯高于高能量组和中能量组;短期饲喂高能量日粮,牦牛血液胆固醇含量最低,长期饲喂则相反;随着饲喂时间的延长,血液中转氨酶活性呈降低趋势。研究表明,高精料日粮舍饲能有效应对牦牛冷季掉膘的问题,但对牦牛的肝脏健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随着饲喂时间的延长,这一影响逐渐消失;饲料中添加油脂能促进机体脂肪代谢,但长时间饲喂高油脂饲料会加重肝脏负担。因此,高油脂日粮饲喂时,应把握好饲喂时间。结合平均日增重、健康及成本等综合考虑,采用中能量组饲料饲喂不超过169 d,获得的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87.
猪场消毒是切断疫病传播的常用手段,消毒本质是杀灭环境或动物体表携带的病原体,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临床工作中应正确使用消毒剂,结合本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和消毒剂品类,建议消毒剂轮换使用;对人和家畜有危害,对环境可造成污染的消毒剂尽量少用;消毒是疫病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做到经常化和制度化,在消毒方法上更应该讲究规范和科学.  相似文献   
88.
本试验旨在探讨青海省玉树州高寒草甸草地天然放牧场不同月份(7月-12月)牧草营养价值动态变化。选取当地典型的放牧草场从2017年7月-2017年12月的每月中旬跟踪放牧牦牛模拟采集可食性牧草,并采用常规营养成分测定和体外发酵技术,进行48 h体外发酵产气量(GP)、体外干物质消失率(IVDMD)及发酵液相关指标的测定,综合评价每个月份牧草的营养价值,为当地放牧草场牧草价值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牧草中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灰分(Ash)、中性洗涤可溶物(NDS)含量、消化能(DE)和代谢能(ME)及IVDMD在7、8月与其他月份均有极显著差异(P < 0.01),在11月、12月处于较低值,而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半纤维素(HC)的含量在11、12月均极显著高于其他月份,在7、8月处于较低值。发酵液pH、氨态氮(NH3-N)浓度在不同月份的牧草之间无显著差异(P > 0.05),GP、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均随牧草营养品质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月份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 0.05),7、8月份牧草体外发酵液的GP、戊酸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 < 0.01),11月份均极显著低于其他月份(P < 0.01)。发酵液TVFA含量在不同月份之间无显著差异(P > 0.05),但7、9月份偏高。综上所述,当地典型高寒草甸草场的牧草在7、8月份营养品质优良,10-12月份牧草营养品质偏低,不能满足牦牛的营养需要,故建议牧民在枯黄期对牦牛进行精准补饲,合理利用草场资源。  相似文献   
89.
【目的】为从分子水平上揭示青海省同德牦牛的父系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背景。【方法】本研究对32头同德公牦牛使用5个Y-SNPs标记(SRY4、USP9Y、UTY19、AMELY3和OFD1Y10)和1个Y-STR标记(INRA189)进行PCR扩增、测序和分型,使用BioEdit、Arlequin和Network等生物信息学软件综合分析同德牦牛的父系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及父系起源。【结果】32头同德牦牛5个Y-SNPs标记即SRY4(969bp)、USP9Y(470bp)、UTY19(290bp)、AMELY3(971bp)和OFD1Y10(763bp)的PCR扩增产物测序长度与先前研究结果一致,INRA189标记分型分析共检测到155bp、157bp和159bp 3个等位基因;在同德牦牛群体AMELY3标记中检测到一个新的Y-SNP位点(即g.719 C>T);基于5个Y-SNPs标记11个Y-SNPs位点和INRA189标记3个等位基因的联合分型,共确定了6种Y染色体单倍型(即Y1H1、Y1H2、Y1H3、Y1H4、Y1H5和Y2H6),Y染色体单倍型多样度(Hd)为0.714±0.060,表明同德牦牛具有丰富的父系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同德牦牛由2个父系支系组成(即Y1和Y2),提示其拥有2个父系起源。【结论】同德牦牛拥有特殊的父系遗传信息,具有丰富的父系遗传多样性,由2个父系支系组成,拥有2个父系起源。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