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39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以巴氏杆菌A群菌苗免疫建昌鸭后,测定其抗体消长规律,对攻毒前后抗体进行比较,并用血凝抑制试验临别其抗体类型。结果表明:(1)注苗后5-6d抗体就可达4个log2及其以上,29日龄鸭免疫后40d内,抗体在4个log2及其以上,50d时不足4个log2;3月龄鸭免疫后113d内,抗体在4个log2及其以上,146d时为3.81个log2,165d为2.41个log2;(2)攻毒后15d,抗体普遍比攻主  相似文献   
32.
33.
发病情况我省某市于1985年11~12月接收由中国种畜进出口公司统一进口分配的西德奶牛193头(均妊,临近产期)。至1986年3月9日止,先后发病死亡18头,重症病牛42头,其中卧地不起者21头,产犊189头,其中公犊100头(淘汰96头,留种用4头),  相似文献   
34.
近几年来,凉山州在牧草与饲料作物区域性试验取得成功之后,又在推广粮草轮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草丰畜旺,促进了凉山畜牧经济的发展。据1987年统计,全州有17个县(市)共558个乡实行了粮草轮作,总面积达86.21万亩,产草量达10亿多公斤,平均亩产1200多公斤,生产牧草总价值达4000多万元。1988年全州轮作面积上升到118.6万亩。几年来,马、牛、羊和猪四畜持续增长,从1980年的504.45万头发展到1988年的727.4万头,增长率达43.9%,平均每年递增5.48%。牧业产值由1986年的11640万元增长到1987年的13156万元,增长率为13.02%。农业产值和粮食生产也在不断增长。充分显示了实行粮草轮作后取得的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35.
<正> 瘤胃菌群由三个不同的亚群组成:瘤胃液体内的细菌,食物颗粒吸附的细菌以及附着在瘤胃上皮上的细菌,已经证明瘤胃内各种细菌通过它们对纤维素分解作用,附着于植物细胞壁并产生各种“凹坑”。通过对瘤胃细菌群粘附于聚合性底物的研究表明:能产生淀粉酶的细菌,只对淀粉有粘着力,而不吸着在纤维素上。  相似文献   
36.
37.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BovmeViralDiarrheaVirus/MucosalDiseaseVirus.BVDV/MDV)是引起牛病毒性腹泻一粘膜病的病原.该病呈世界性分布,在许多养牛业发达国家尤其严重.造成该病广泛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是牛群中存在持续性感染牛,因此建立起特异、敏感、简便且快速的诊断方法来检疫、淘汰持续性感染牛是防治该病的关键。近年来.由于各种诊断技术的不断出现,在BVD/MD的病原检测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本文对近年来在BVD/MD检测技术研究的一些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8.
牦牛病毒性腹泻病毒E 1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参考GenBank中发表的BVDV毒株的基因组序列设计2对引物,利用套式RT-PCR方法首次成功克隆牦牛体内分离鉴定出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E 1基因,并扩增出预期的585 bp目的片段。将扩增产物克隆至pMD18-T Vector,经质粒PCR鉴定及酶切鉴定获得阳性重组质粒并进行测序。测序结果经BLAST同源性比较分析,克隆得到的E 1基因与Osloss株同源性最高,但核苷酸同源性仅为73.3%,推导氨基酸同源性仅为82.6%,表明牦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存在较大的基因突变。这可能是该病毒为适应牦牛这种特有生物体和牦牛所生活的高原生态环境的结果,或该病毒也可能具有独立的遗传衍化来源。  相似文献   
39.
在西昌市各养鸭区暴发臭鼻克雷伯氏菌性眼炎的同时,当地产蛋受精卵孵化率明显下降,通过对死胚进行剖检、细菌学检查、病毒分离培养、人工感染试验及抗菌药物治疗试验证明:臭鼻克雷伯氏菌是引起当地鸭胚胎感染死亡的主要原因,该菌广泛存在于圈舍、水塘、蛋盘、孵化器、出雏床等与种鸭活动及孵化有关的环境和器具中,鸡鸭鹅肠道健康带菌情况也较为普遍。通过对蛋壳表面及蛋内细菌分布研究及对不同保存时间种蛋的孵化率比较。人工感染试验证明,该菌对胚胎的水平传染是胚胎感染死亡的主要途径。本文还对该菌的传染周期、感染暴发原因及公共卫生学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0.
从成都地区的部分规模化鸡场采集疑似沙门氏菌病例50份,通过临床细菌分离并经生化试验和血清学试验鉴定,结果分离到32株禽源致病性沙门氏菌。对部分四环素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证明:致病性沙门氏菌对盐酸四环素、土霉素的耐药率达100%;对盐酸金霉素的耐药率达74.3%;对强力霉素的耐药率达64.0%;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中,对诺氟沙星和恩诺沙星的耐药率分别达74.0%和60.0%;抑菌作用最强的是洛美沙星和环丙沙星,分别为75.0%和69.0%;二氟沙星和氧氟沙星抑菌作用次之,分别为66.7%和65.5%。所以,针对饲料公司配方中用药的情况和养殖场用药的实际,定期对鸡场进行抗生素敏感性监测,交替使用药物,对防治禽源致病性沙门氏菌病具有重要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