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6篇
  31篇
综合类   93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根据几年来的实地考察和形态、生态、生理生化以及杂交亲和力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可以确定,云南光壳稻在栽培稻分类上属粳稻,而是原始的、尚未分化彻底的粳稻类型,它与整个东南亚、南亚以及美洲的光壳稻属于亲缘关系很近的同一粳稻类型;它的大粒、耐旱、耐寒、耐阴雨、耐病以及优质米等类型是稻作育种上十分宝贵的种质。作者还提出了亚洲栽培稻演化途径的设想。  相似文献   
32.
  【目的】  准确评价有机肥料提高农田土壤肥力的效果,是正确选择土壤培肥措施的基础。通过比较两种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评价有机肥培肥效果的可行性。  【方法】  3年田间定位试验 (2015—2017) 在长江中下游的红壤双季稻田进行。共设7个处理:不施肥 (CK),等氮磷钾投入量下的单施化肥 (CF) 和一半化肥氮配施一半的牛粪 (+CM)、猪粪 (+PM)、鸡粪 (+ChM)、绿肥 (+GM) 与秸秆 (+SR)。在2017年晚稻收获后,采集耕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生物学性状。筛选用于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用雷达图分析稻田土壤肥力水平的制约因素,采用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 (IFI) 评价不同有机肥料的培肥效果。  【结果】  1) 团聚体结构、pH、有机质3个指标属于弱变异性,其余指标属于中等强度变异,以有效锌、有效磷以及酸性磷酸酶的变异系数较大,对施肥处理的响应比较灵敏;2) 由隶属度值制成的雷达图显示,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CEC)、速效钾与全磷含量是制约稻田土壤肥力水平最主要的3个因子;3) 运用全量数据集与最小数据集计算的肥力指数IFI均表明,相对于不施肥CK,6个施肥处理均可以显著提高土壤肥力指数IFI,5个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IFI均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且+PM与+ChM处理的IFI指数显著高于+CM与+GM处理;在全量数据集下,+SR处理的IFI指数显著高于+CM与+GM处理,而在最小数据集下,3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4) 全量数据集的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IFITDS和最小数据集的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IFIMDS均与双季稻总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结论】  基于全量数据集和基于最小数据集的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 (IFITDS、IFIMDS) 均可客观表征土壤肥力质量。依据该指标,化肥配施猪粪提高土壤肥力的效果最佳,其次是配施鸡粪或秸秆,最低是配施牛粪或紫云英绿肥。  相似文献   
33.
旅游干扰对庐山风景区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一些自然风景区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因此旅游区频繁的人类活动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探讨不同程度旅游干扰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本研究以庐山这一典型的旅游风景区的原始森林区(A)、较少旅游干扰的次生林恢复区(B)以及旅游干扰区(C)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BIOLOG微平板法和磷脂脂肪酸甲酯法(FAMEs)系统研究比较了三种地域之间土壤微生物代谢和微生物碳、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原始森林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显著高于次生恢复区和旅游干扰区,原始森林区土壤微生物活性>次生恢复区>旅游干扰区,三个地域间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类型也存在差异,原始森林区土壤微生物群落均匀度也显著优于其他两地域;FAMEs分析表明,原始森林区土壤微生物磷酸脂肪酸生物标记的数量最高,功能性最强,且细菌、真菌特征脂肪酸相对含量也最高。群落稳定性和功能多样性依次是:原始森林区、次生林恢复区、旅游干扰区,这些都说明旅游干扰显著减弱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功能性。  相似文献   
34.
会东县地处四川省攀西优质蚕桑产业基地核心区,为选择适宜该地区气候特点,产量高、质量好、抗逆性强的桑树品种,改变当地桑树品种单一,桑树病虫害发生严重的现状。会东县在地处金沙江畔的鲁吉乡热水村建立桑树品种比较园,引进10个品种进行区域比较试验,经过比较试验,云桑1号、南1号、川桑98-1、丰田5号等桑树品种在当地表现较好,可逐步替代湖桑、油桑、充桑等老品种。  相似文献   
35.
根据蔬菜产业化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探索性提出了蔬菜产业化工作的思路。  相似文献   
36.
为明确依靠季节性降雨实现干湿交替灌溉对双季稻生育后期的影响,研究了双季稻齐穗后0、7、14和21d(对照)停止灌溉对叶绿素含量、干物质转化、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早稻灌浆期降雨多且雨量大,齐穗后早停止灌溉延长干湿交替灌溉时间,可显著提高叶片、茎鞘干物质转化、穗粒数和结实率,叶绿素含量降低,无效分蘖成穗减少;与对照相比,齐穗后0d停止灌溉,实收产量提高16.0%,整精米率提高8.2%。晚稻灌浆期间降雨相对偏少,适期延迟停止灌溉,可提高叶片、茎鞘干物质转化、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及整精米率;与对照相比,齐穗后7d停止灌溉,实收产量提高11.0%,整精米率提高6.1%;垩白度、垩白粒率及透明度随停止灌溉时间提前和干湿交替灌溉时间延长而增加,胶稠度以早稻齐穗后7d和14d、晚稻齐穗后14d停止灌溉最高,所有处理对双季稻米整体品质指标等级无影响。  相似文献   
37.
  【目的】  田间环境的复杂性影响促腐菌种的实际促腐效果。研究3个经鉴定的促腐菌种在田间条件下提高秸秆腐解相关酶活性的效果,并比较其和商品菌剂的效果,为秸秆促腐菌剂研发及秸秆高效还田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田间试验采用秸秆包网袋填埋法,在江西省上高县双季稻种植区晚稻季节进行,设置水稻秸秆接种假单胞菌、芽孢杆菌、青霉、商品菌剂以及不施菌剂 (对照) 5个处理,分别于秸秆包填埋于土壤后第7、14、28、56、84天取秸秆样品,测定秸秆剩余量、养分含量及胞外酶活性,并计算秸秆腐解率。  【结果】  1) 不论是否添加促腐菌剂,秸秆的腐解均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趋势。添加假单胞菌处理秸秆腐解率以及C、N、P释放率在0~84天始终显著高于对照,最终分别提高5.6%、9.09%、11.66%和7.87%;添加青霉处理秸秆腐解率 (第14天除外) 和氮释放率在0~84天也显著高于对照,最终分别提高5.2%和7.46%;添加商品菌剂处理秸秆腐解率仅在第14天显著高于对照;而添加芽孢杆菌处理秸秆腐解率始终与对照无显著差异。2) 腐解时间是影响胞外酶活性的最重要因素,添加菌剂也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秸秆腐解胞外酶活性。胞外酶中,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是影响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的重要变量,其次是β-纤维二糖苷酶和磷酸酶。添加假单胞菌处理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 (第14天除外) 以及磷酸酶的酶活性在0~84天内显著高于对照,添加青霉、芽孢杆菌以及商品菌剂处理相关胞外酶活性表现并不稳定,添加青霉处理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仅在0~14天显著高于对照。3) 添加菌剂处理水稻产量较对照提高1.87%~9.92%,施假单胞菌处理增产最为显著。  【结论】  胞外酶中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与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关系最为密切。青霉仅在秸秆腐解的前14天显著提高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芽孢杆菌剂对胞外酶活性的提升效果不稳定,因此,其在田间条件下促进秸秆腐解、养分释放的效果也不稳定,最终没有增产效果。假单胞菌剂可在0~84天腐解周期内显著提高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β-葡萄糖苷酶 (第14天除外) 活性,因而在田间条件下,假单胞菌剂可以有效促进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提高晚稻产量。  相似文献   
38.
晚稻随机区组试验表明,水稻喷施氨基酸叶面肥能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并能改善株高、有效穗数、穗长、穗粒数等指标,从而促进水稻增产,比对照和喷清水处理分别增产5.15%和4.24%,产投比明显增大,每增加1元叶面肥的投入,产值增加23.2元。  相似文献   
39.
早稻不同育秧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比较了早稻不同育秧方式对秧苗素质、产量构成、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 :旱育秧的总体效果好于塑盘育秧 ,塑盘育秧又好于水育秧。旱育秧比水育秧增产 1 7.7%~ 2 0 .6 % ,比塑盘育秧增产 5.4%~ 7.9%。在旱育秧 4种不同方法中 ,以简化旱床育秧的效果最好 ,其次是种子包衣旱育 ,再次是育秧肥旱育 ,以壮秧剂旱育的效果最差。不同育秧方法对稻米的品质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