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6篇
  31篇
综合类   93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51.
采集了江西16个县市9种主要母质的609个农田耕层土样进行了土壤有效硫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硫含量平均值为29.7 mg/kg,缺硫和潜在缺硫样点占39.1%.按地区分,以赣南和赣东北山区缺硫最严重,有效硫含量小于10 mg/kg的样点占21.6%~31.7%,其次是丘陵地区,有效硫含量小于10 mg/kg的样点占3.9%~17.4%.按母质分,母质中以石英岩、花岗岩发育的土壤有效硫含量最缺,含量低于16 mg/kg的约占50%~60%,其次是红砂岩、泥质岩发育的土壤,含量低于16 mg/kg的占30%~40%,这些是江西省急需施用硫肥的土壤.水稻土以黄沙泥田、麻砂泥田、红砂泥田、鳝泥田等土属缺硫面积最大,全省缺硫水稻土面积约为103.8万公顷,约占水稻土面积的34%.  相似文献   
52.
本研究采用裂区设计田间试验,获得了油稻稻种植制系统的试验数据,首次提出后效钾量概念。以后效钾量校正对各季作物当季的实际供钾量,进而正确地反映了各季作物产量与供钾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在稻田土壤供钾水平极低的情况下,施钾的后效作用很大以及油稻稻种植体系的最大产量钾肥投入量为:油菜16kg K_2O/亩、早稻9.64kg K_2O/亩、晚稻8.79kg K_2O/亩;最佳经济效益钾肥每亩投入量为:油菜11.79kg K_2O、早稻15.28kg K_2O、晚稻6.67kg K_2O。其分配比例分别为1:0.60:0.55和1:1.30:0.57。提出油菜重、早稻重、晚稻轻的施钾原则,以充分发挥施钾的后效和培肥土壤。  相似文献   
53.
稻麦轮作农田氮素循环的DNDC模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体系的氮肥施用田间试验,采用Denitrification- Decomposition model (DNDC) 模型研究了气候条件、土壤属性、农业管理等输入因素的不确定性对子粒产量、作物氮吸收、氨挥发、N2O排放等预测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DNDC模型模拟的土壤氨挥发速率和N2O排放通量与田间实测结果较为吻合,氨挥发通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为0.688,N2O排放通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为0.528,均达极显著水平,表明DNDC模型预测农田土壤氮素具有较高可信度。模拟结果显示,气温和氮肥用量是影响作物产量和吸氮量的关键因素;土壤氨挥发主要受氮肥品种影响,并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土壤N2O排放主要受温度、土壤pH值、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使DNDC能更有效地估算氨挥发和N2O排放,有必要获取更翔实的资料以减少输入数据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54.
我国主要低产水稻冷浸田养分障碍因子特征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研究我国冷浸田主要分布的7个省份冷浸田土壤样品的养分特征,通过与当地高产田土壤养分特征比较发现:我国冷浸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13.76~21.52g/kg)和全磷含量(2.78~11.36g/kg)总体高于高产田,部分差异显著(P<0.05);全氮含量(1.39~2.24g/kg)总体略高于高产田,但差异不显著(P<0.05);有效锌含量(4.92~11.03mg/kg)总体高于高产田的含量,且差异显著(P<0.05),表明我国冷浸田的潜在生产力比较高。但是,与高产田相比,我国冷浸田土壤pH值显著偏低(4.47~5.32),致毒因子还原态硫含量(296.12~3 069.33mg/kg)和亚铁含量(160.28~3 786.12mg/kg)却显著偏高(P<0.05),同时,部分地区冷浸田土壤速效磷(1.90~30.20mg/kg)和速效钾(1.30~111.70mg/kg)养分显著缺失(P<0.05),表明这几种养分指标是影响我国冷浸田生产力的重要障碍因子,因此,只要有针对性的改良上述冷浸田养分障碍因子,其必将成为我国粮食生产的巨大战略资源。  相似文献   
55.
 以杂交早稻威优916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方式栽培,生育后期设置养分胁迫和全营养液两种处理,从蛋白质组学角度研究后期持续的养分胁迫对水稻籽粒灌浆的影响,以期为水稻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籽粒蛋白质经双向电泳分离后共获得了37个发生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经串联质谱分析(ESI Q MS/MS),27个蛋白质功能得到鉴定,包括4个参与光合作用的蛋白质、13个与籽粒充实发育相关的蛋白质、9个逆境相关的蛋白质及1个呼吸代谢相关的蛋白质。分析结果表明,养分胁迫下,逆境相关蛋白质在籽粒灌浆的前中期大量上调表达,籽粒光合作用减弱,后期呼吸作用增强,籽粒的氮代谢受到显著影响,谷蛋白及胚蛋白表达相对滞后,蛋白质和脂肪合成减少,从而造成籽粒灌浆不足,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56.
从饲料生产加工、畜禽养殖、有机肥生产、沼气工程、污水处理工程等方面提出了规模一体化畜禽场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思路,并针对该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7.
紫云英还田对单季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紫云英还田对单季稻田氨挥发损失的影响,以我国南方单季稻-紫云英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施氮(CK)、尿素单施(N)、尿素与紫云英配施(NM)3个处理,研究紫云英还田对南方单季稻田NH_3挥发动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N和NM的氨挥发通量在氮肥施用后第3天达到峰值(分别为10.8 kg·hm~(-2)·d-1和9.27 kg·hm~(-2)·d-1),之后迅速下降。在整个监测期间,氨挥发累积量分别为93.4 kg·hm~(-2)和79.8 kg·hm~(-2),分别占氮素施用量的25.7%和21.9%。田面水中铵态氮含量和pH值以及分蘖期土壤中羟胺还原酶活性与氨挥发速率或累积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与N相比,NM显著降低表面水中铵态氮含量以及水稻分蘖期土壤中羟胺还原酶活性(37.8%),最终显著降低外源氮素NH_3挥发累积量和挥发系数(14.6%和14.8%)。综上,NM可有效减少单季稻田外源氮素NH_3挥发损失,从而提高氮素养分利用率,降低氮素养分的环境风险。本研究结果为紫云英在缓解模式内氮肥气态损失,提高氮素当季利用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8.
在南方红壤地区,土壤酸化加剧、养分贫瘠化严重,研发红壤改良的技术和物化产品,对作物均衡增产和红壤可持续利用有重要意义。红壤旱地连续3年定位种植油菜-花生,花生品种为赣花5号,油菜品种为丰油730。调理剂为自行研制的专利产品,已经实现了产业化。研究了红壤调理剂对土壤微结构、物理性状、养分和pH值的影响,并对花生、油菜的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施用调理剂后,从微观结构来看,红壤的致密性降低、孔隙度增加,土壤颗粒直径4μm;2)施用调理剂的土壤容重显著降低,孔隙度增加到59%以上,大颗粒水稳性团聚体(0.25 mm)含量增加幅度为1.6%~14.0%,分形维数显著降低,并且与0.25mm粒径的团粒结构含量间呈极显著线性相关;3)施用调理剂的土壤电导率、有机碳、矿质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提高,提高幅度在4.3%~143.7%之间;4)施用调理剂还降低了红壤的酸性,pH值从对照处理的5.28提高到5.82,差异显著;5)施用调理剂,花生和油菜增产幅度分别在13.1%~24.8%、10.3%~21.6%之间;6)应用笔者研制的红壤调理剂,可有效改善红壤旱地的理化性质,提高油菜和花生产量,其用量在2 250~3 000 kg/hm~2时较佳。  相似文献   
59.
赤霉菌培养基废渣有机肥生物学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赤霉菌培养基废渣有机肥对水稻、茶树、脐橙、蔬菜和花卉生长、果实品质、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废渣有机肥和化肥合理配施,可以提高水稻、茶叶、脐橙、生菜、香豌豆的产量,改善果实品质,延长花期;(2)在等养分条件下,废渣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其土壤中有机质、速效养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单纯化肥处理,对土壤pH值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0.
以花生品种粤油256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置9个处理:不施氮肥(N_0)、50%施氮量(N50)、75%施氮量(N75)、100%施氮量(N100,即当地习惯施氮量135kg·hm~(-2))、125%施氮量(N_(125))、150%施氮量(N_(150))、50%施氮量+接种根瘤菌(N50+RI)、75%施氮量+接种根瘤菌(N75+RI)、100%施氮量+接种根瘤菌(N_(100)+RI),研究了施氮和接种根瘤菌对南方红壤旱地花生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氮会促进花生生长,过量施氮会产生不利影响。单施氮肥的增产效果有限,增产幅度在9.8%~13.5%之间。施氮配合接种根瘤菌比相对应的单施氮肥处理增产0.7%~11.7%,当氮肥施用不足时(N50)接种根瘤菌的效果不明显,仅增产0.7%;氮肥施用适量时(N_(75)和N_(100))接种根瘤菌增产效果明显,分别增产11.4%和11.7%。本试验条件下以N75+RI处理,即施氮101.25kg·hm~(-2)配合接种根瘤菌的效果最佳,产量达到5 169.1kg·hm~(-2),比对照(N0)增产26.1%,还明显提高了花生各器官的含氮量、吸氮量、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施氮配合接种根瘤菌是提高我国南方红壤旱地花生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本研究可为该区域花生的高产高效种植、科学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