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8篇
  4篇
综合类   15篇
畜牧兽医   15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非洲猪瘟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洲猪瘟是以高热、皮肤和内脏器官出血、高死亡率为特征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目前主要分布于非洲、欧洲的意大利撒丁岛和俄罗斯的西南部地区。非洲猪瘟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但利用编码vp72蛋白的B646L基因可以将现有流行毒株分为22个基因型。通过分析基因型差异,可以进一步了解目前毒株在全球的分布以及流行趋势,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2.
禽星状病毒(avian astrovirus,AAstV)属于星状病毒科,包含多种亚型,可以引发禽肾炎、鸭肝炎以及火鸡腹泻等多种疾病,禽类感染后表现生长发育迟缓、产蛋下降,严重时可导致死亡,给养殖业造成一定的损失.此外,AAstV具有感染人的潜在风险.目前AAstV的致病机理暂不清楚,只有火鸡星状病毒引发肠炎的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63.
一株Class Ⅰ新城疫病毒中国分离株分子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从健康家鸭中分离到的一株Class I新城疫病毒分离株Duck/China/08-004/2008进行了遗传进化特性研究。利用RT-PCR扩增了该分离株F基因的主要功能区片段,并进行了克隆与序列分析。序列测定结果已经登录到GenBank,登录号为EU589149。该分离株F蛋白裂解位点的组成为112E-Q-Q-E-R-L117,具有典型新城疫弱毒株的分子特征。同源性分析表明其与国内普遍使用的弱毒疫苗株LaSota和V4核苷酸的同源性较低(分别为55.4%和57.7%)。通过构建F基因的遗传进化树,结果表明该分离株在分类地位上属于ClassI,与我国目前普遍使用的弱毒疫苗株LaSota(Class II中的基因II型)和V4(Class II中的基因I型)处在不同的进化分支。通过构建57株ClassI新城疫病毒的遗传进化树,表明本分离株与近年来香港活禽市场分离株较为类似,同属于基因3型。  相似文献   
64.
鹅副粘病毒YG97分离株HN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鹅副粘病毒分离株YG97经10日龄鸡胚增殖后纯化,提取病毒的基因组RNA,采用RT-PCR一次性扩增出与预期设计的1.9kb大小相符合的特异性条带。将扩增产物提纯后克隆入pGEM^R-T载体,经转化、筛选及酶切鉴定后,初步获得了含鹅副粘病毒HN基因的阳性克隆,进一步进行了序列测定。序列分析表明所扩增的病毒的HN基因片段的长度为198bp,共编码571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YG97与LaSota毒株核苷酸同源性为79%,氨基酸的同源性为87%。与台湾1995年分离株Taiwan/95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3%、96%,说明YG97与Taiwan/95亲缘关系较近,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与国内外部分发表的其它NDV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在80%-84%之间,氨基酸的同源性在87%-91%之间。同源性分析表明YG97相对于经典的NDV在HN基因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异。  相似文献   
65.
禽副粘病毒Ⅰ型(APMV-1)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主要介绍了禽副粘病毒1型两种主要的囊膜糖蛋白基因的特点,结合最近出现的几种分类方法,描述了两种新近出现的副粘病毒病,强调了禽副粘病毒所表现出的新的致病特点,为研究禽副粘病毒病的防制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6.
饲用磷酸氢钙引起肉鸡氟中毒的诊断报告王君玮,吴延功(农业部动物检疫所青岛266032)1995年11月下旬,在山东部分地区20日龄以内的肉鸡群中发生以瘫痪、麻痹等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死亡率较高。经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剖检、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因饲用磷酸...  相似文献   
67.
构建肉鸡屠宰环节沙门氏菌定量风险评估模型,明确肉鸡屠宰过程中沙门氏菌污染的关键风险防控点,可有效防控鸡肉产品中沙门氏菌污染。本研究基于大型肉鸡屠宰场沙门氏菌污染监测数据,通过@RISK7.0软件构建了以烫洗煺毛为起点,包括净膛、清洗预冷和分割传送环节过程的定量评估模型,并通过过程各参数敏感性分析确定该肉鸡屠宰场屠宰过程中沙门氏菌污染的风险关键点。模型模拟结果表明,肉鸡屠宰后100 g鸡肉中沙门氏菌污染量90%的可能分布在0.2~47.1 MPN,实际监测数据拟合结果为0~7.95 MPN,说明模型可信。通过消长变化分析发现,预冷后沙门氏菌污染量从2.31×106MPN骤然升高至25.76×106MPN,同时通过拟合模型相关参数敏感性分析,进一步明确了预冷池水中沙门氏菌浓度是影响鸡肉产品中沙门氏菌污染的关键风险点。研究结果为肉鸡屠宰企业管控沙门氏菌污染和进行卫生监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8.
Toshihiro等人通过与不同动物种类红细胞的凝集试验 ,比较了从多种禽类体内 (包括鸡和野生水禽 )分离到的新城疫病毒受体的特异性的差异。所有从野生水禽分离到的毒株均可凝集马的红细胞 ,然而鸡源的分离株却不能凝集马的红细胞。其原因在于新城疫病毒的受体特异性不同 ,取决于病毒分离株来自禽的种类  相似文献   
69.
我国部分地区新城疫病毒的流行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近年来由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宿主分离到的新城疫病毒(NDV)野外分离株中,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16株,用RT—PCR技术扩增其F基因重要的功能区片段,进一步进行克隆和序列测定。参照国内外已发表的部分毒株的F基因序列,构建了59株NDV的遗传进化树,分析其毒株间的遗传进化关系。序列分析表明,所扩增的目的片段长度为535bp,所分离的毒株在分裂位点的氨基酸顺序为^112R—R—Q/R—K/R—R—F^117,均相当于NDV的强毒株。通过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16株分离株中有13株为基因Ⅶ型NDV,说明目前基因Ⅶ型NDV所引起的新城疫在国内呈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70.
鹦鹉幼雏病是由禽类多瘤病毒(APV)引起的多种鹦鹉雏鸟死亡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严重危害鹦鹉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为提高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APV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APV基因片段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以VP1基因为模板,经PCR扩增获得731 bp的核苷酸DNA,并用DIG标记,制备用于检测APV的特异性核酸探针;对制备的探针进行灵敏度检测,同时与普通PCR进行敏感性比较;使用制备的探针,对经分离鉴定和制备保存的其他7种禽病毒核酸进行特异性检测;用该核酸探针,对疑似感染APV的鹦鹉病料进行斑点杂交检测,并对鉴定为阳性的APV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探针可检测到2 pg量的APV特异性核酸片段;仅APV-VP1阳性核酸显色,呈现阳性反应,而阴性核酸和其他7种禽病毒核酸均不显色,呈阴性反应。结果表明:建立的核酸斑点杂交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用于临床初步诊断。本方法的建立为我国开展AP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感染的临床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